头条上不少文章的质量实在堪忧啊

#记录我的2023#

我看《今日头条》十多年来,总的印象是高质量的文章比例不很高,“水货”文章不少。

现笔者归纳如下。

一、一些文章历史知识浅薄。

今天我发现某篇小文章,罗列了5个朝代的首都,就有2个出现明显错误。

比如他说唐朝国都洛阳,岂不笑掉笔者大牙。

唐朝从618年李渊建立,到907年朱温灭唐,都城都在长安。

当年为了高考,笔者把历朝的起止时间,开国者姓名,国都等背得滚瓜烂熟,至今未忘。

比如他说清朝国都北平。

清朝从1636年建立,到1912年元旦为止,共经历296年。

清朝的国都地点原在盛京(今沈阳),于1644年迁到今天的北京,但不叫北平,而是叫北京。

北平是民国时期的称谓。


二、错别字很多。

很多作者在、再分不清,很多作者的、地、得不分。说明他们基本功不实。

有篇百来字的8行短文,就有8个错别字,我为其指出,他还认为我在挑毛病。

这不是挑毛病,这是为读者负责,以免以讹传讹。

须知,高考作文3个错别字就要扣1分。

还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三、前言不搭后语。

有的文章,前面说张三的事,没有过渡,突然就说李四了,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今天有篇《国家最害怕的不是贫困、经济……》,只有百把字,语句不通,不知所云。

比如有一句“价值观与三相反”,根本不知在说什么。


四、逻辑混乱。

不少文章不能自圆其说。


五、行文包括标题都是千篇一律。

比如有个作者,几乎篇篇标题都是: 斗胆向新政府提三个建议。

结尾也完全一样: 望其采纳。新政府被他用其代替,本身就非常不恭。

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怎么能用“其”代替呢?

这说明该作者基本功很差,连最起码的对政府的尊重都没有。

还有一个作者,开头基本上都是四个字: xx之极。


六、有的文章通篇有毛病。

比如今天看到一篇《国家主动“退棉”……》的文章。

通篇文章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毛病。包括错别字10来个,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啰嗦重复,等等。

比如“可却”,要么可要么却。

比如“将要不再”,要字用得不妥。

比如“不在”,应为不再。在、再不分。

比如“在那几年来”,不知所云。

比如“每年我国对于棉花的产量有520万吨”,语法毛病非常明显,改都不好改。

比如“所以就这个问题是一个难题”,语法毛病明显。

比如“作为的”,的字必须去掉。

比如“要好吃,棉花也不例外”,棉花用来吃的?

比如“投生于棉花之中”,从没见过这样的提法。


此文如果是高考作文,老师打及格分算手下留情了。


文字是民族文化传承重要的载体,不能丝毫马虎,一定要千修百改。否则拿出来的文章是残次品,以讹传讹,对不起广大的读友。

同时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北平   前言不搭后语   挑毛病   以讹传讹   文章   国都   错别字   清朝   棉花   质量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