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选址为何在北京?元明清六百多年的选择是因这里是中国的宝地

#古籍里的历史#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作过首都的城市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建立过都城的共有217处,其中地位重要、建都时间较长的有7个:西安、洛阳、安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这七大古都中,作为首都时间最长的是西安,超过千年;时间最短的杭州也在两百年以上,但要论自13世纪以来最重要的都城,毫无疑问就是北京。那么北京为何能够后来居上,成为中央之城的呢?

首都从何而来?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作为政治中心的同时,也应是一个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与军事中心。其中,经济条件与军事环境尤为重要,前者保证首都政治功能的运行,后者保证人员的生存。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这两个条件与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古代中国人建造都城,选址一定要寻找一块宝地,一个“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的宝地。

要知道,一个历史较为悠久、国土面积适中的国家往往有一块自然条件好、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在国家形成之初,由于这里农业发达,这里的人口就会增加,这一地区人口就越来越密集,劳动的分工与专业化使经济也繁荣起来,从而为国家与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国家形成之后,这一地区对周围产生了吸引力,同时这个初始国家也产生了向外的扩张欲。

随着初始国家逐渐向外扩大,邻近地区的政治组织和人口全都被吸收进来,自然资源与经济力量相平衡的边界才稳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那个“初始”的地区在政治、经济方面始终居于这个国家领先的地位,自然而然就成了“首都”。这类首都是靠国家自身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在外国表现为法国的巴黎、俄罗斯的莫斯科,而在中国就是西安、洛阳和开封。

随天下大势而变动的都城

秦岭西面的陇西和南面的汉中是秦朝和汉朝的发祥地,华夏文明从中华始祖伏羲和女娲的神话,到炎帝神农,再到商周秦汉唐,一直到南宋以前的朝代,核心主线就是在黄河中下游,这里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萌发、定型和高度发展的主要舞台,也就是在秦岭与渭河-黄河之间,虽然有一些枝杈(江浙河姆渡文化、巴蜀三星堆等),但是主线条是清晰的。

于是便形成了西安(含咸阳)-洛阳-开封为中心的文化和行政中心,这三处几乎囊括了南宋以前华夏文明的主体。其中西安所依赖的是关中平原,洛阳和开封所依赖的则是黄淮平原,二者皆是自然条件较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地方。可以说此时的天下态势是东西关系,同一个朝代的行政中心经历由西向东的变动,比如从西周到东周,从西汉到东汉,从西晋到东晋等。

但从北宋开始,华夏文明的空间变动开始转为南北向的。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南方的经济文化水平较之北方大为落后,但随着北方频繁战乱,一次次的北方人口大南迁,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在唐朝后实现了全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目前学界公认的北方人口大南迁有三次:两晋之交的永嘉南渡、中唐安史之乱和两宋之交的靖康南渡。

随着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中原汉人大量南迁避乱,掀起了北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永嘉南迁,即衣冠南渡。

其实在两汉之交也有一次北方人口的南迁浪潮,这几次北方人口南迁的迁入地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所以在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两位都是北方人,而宋代的六家,无论是四川的苏洵、苏轼、苏辙,还是江西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家,全在南方。而在都城上,宋朝都城从开封南移到杭州;明朝都城从南京向北移到北京。

八方风雨会中州,中原地区成为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主战场,也让百姓散向四方,方向上主要是南下。

也就是从宋代开始,华夏文明中的“山水”基因,开始让位于“平原”基因,成为内陆古典文明的主导形势,华夏的历史变成在东部平原区南北向的交替和移动,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替统治,使得行政中心主要在北京与南京之间进行南北方向的摆动。

北京城成为都城的“形胜”

为什么是北京与南京?古往今来,文明本是且只是自然之最高表现。一定地域上民族与历史的发展,决然离不开滋生和繁衍它的地理环境。而都城的选址,大都以“相形取胜”等勘风舆水原则为重要依据。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对于这点我们不妨将视线抬高去俯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最北端,太行山与燕山在此交会,两山围合出西、北环山,东、南向海的半封闭地形,形如海湾,北京就处在这个中心位置。

这样的地形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一方面有利于阻挡北方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而下的干冷空气,接纳自东南方向海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另一方面上游山区河流带来的肥沃土壤和丰沛水源也能保障山前冲积平原的物产丰饶,这就奠定了北京天府之都的地位。用风堪术语来说,北京的地形是“藏风聚气之地”,位居“中堂”且有“萦绕的流水”。

内外两道明长城拱卫北京城

其实燕山和太行山作为两条高大绵长的山脉,围合起来的不止是北京,还有整个河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三面围合,一面敞开,于是居其核心的北京,所获得的物产支持就不仅仅是身边的山前平原,而是整个河北平原,这也是北京建都的重要根基之一。

于是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937年,蓟城(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汉代时名为广阳国,隋唐时期曾称作“涿郡”或“幽州”。公元938年,契丹人建立的辽朝统治中国北方,以幽州为陪都,改称“南京析津府”,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于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取名“中都”。

1215年,蒙古骑兵南下攻占了金中都城。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草原移都燕京,以便挥兵南下,统一中国。他放弃了金中都旧城,改在东北郊外另建新城,命名为“大都”。从此,开启了北京作为全国唯一政治中心的历史。之后历经明清两代,北京城的风水形胜及其生态环境,在繁华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据明朝崇祯八年(1635年)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俨然一派古木林深、遮天蔽日之景象。当年北京城周围松林稠密,道路上只可容一人骑马前行。茂密的山林,也带来丰盛的水源。钓鱼台、玉渊潭、金鱼池等地,常年泉水涓涓,许多地方“泉从地涌,一决而通”。但如今北京“形胜”中的地势犹在,但面貌却皆非了。

曾经让郁达夫愿拿生命的三分之一来换秋天的北京城,如今却频频被雾霾笼罩,以至于“老外”专门为北京的雾霾创造了一些名词,比如Beijing Cough(北京咳:特指进入北京就开始、离开北京就消失的一种咳嗽症状)。于是每年秋冬季,等风来成了北京人的期盼。当然,这对于北京来说,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上期回顾:绿化率达90%以上?花费数百亿吹填的华阳岛为啥执着于植树造林?

备注:本文是《华北山河四省》系列的第7章,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北京   北京城   都城   首都   华夏   西安   南京   宝地   明清   中国   平原   国家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