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墨脱段:今时不同往日,抵边新村和基建将逆转中印攻防格局

说起墨脱,很多人都闻得其名,作为藏传信徒朝圣的“莲花宝地”,墨脱在八世纪时,红教始祖莲花生大师受藏王赤松德赞邀请,遍访西藏寻找仙山圣地来到这里,被这里的神奇景色吸引,于是在此修行弘法,并给墨脱取名“白马岗”。所以藏经《甘珠尔》中称墨脱为“佛之净土白马岗,隐秘圣地最殊胜”。但近代,随着印度笃定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而入侵了藏南,并在中印边界墨脱段形成了多处争议区,于是墨脱就成了中国的底线,印度的极限之地。

藏南密林中“隐藏的莲花”

墨脱,藏语中意为“隐藏的莲花”,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东段与岗日嘎布山脉的南坡,东与察隅县为邻,北与波密县、林芝市巴宜区相连,西与米林市、隆子县、错那市接壤,南与印度以山地与平原接合地带为界,是西藏林芝市的下辖县。墨脱县总面积3.145万平方公里,现中国实控为0.66万平方公里(数据源自墨脱官网),其余藏南部分的约80%由印方实控。

墨脱县常住人口为14889人(2020年),印控区人口在2011年统计为21.75万人,是我控区的4.5倍,在册部落人口约占80%。墨脱的人口主体是珞巴族、门巴族和义都米什米人。其中珞巴族是分布在中国西藏山南、林芝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据80年代初国家民委编写的出版物,珞巴族数量已超过30万,根据人口自然增长情况估算,目前总人口约60万。

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珞巴族的人口数为4237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其余处在印占区无法详细统计。而门巴族的聚居区有三大块,即门隅地区、梅楚卡和墨脱-都登地区,后两者是门巴族东迁后在墨脱藏南部分的聚居区,目前我国境内门巴族的人口数为11143人。

但无论是珞巴族还是门巴族,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语种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但通行藏文,是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藏文化在藏南地区的主要受众,所以历史上该地均接受中国西藏的实际管辖。其中墨脱分属色拉寺、倾多寺和松宗寺直辖,三寺各自建宗,一直延续到西藏和平解放。

1962年对印自反击战时,我方曾攻占过墨脱在藏南部分的梅楚卡、马尼岗、更仁等城镇,但可惜的是囿于国际局势,我方主动撤军后印度又重新占领了藏南。所以中印边界墨脱段,实际上是基于中印的实际控制线而言的,并非是已定的国界,也不是我方在藏南主张的传统习惯线。

当前,中国与印度约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仍未达成任何协定,尚属未定状态。两个大国漫长的边界没有竖立任何界桩,没有一条明确的界线标明双方的国界到哪里为止,现有的实控线只是双方的军队互相顶住的结果,是一道临时的界线。但这条临时界线是危险的,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的边境战争就是例子。

中印边界墨脱段的争议区

目前中印边界墨脱段的主要争议区是更巴拉-德尔贡地区和娘姆错地区。其中更巴拉-德尔贡地区属于中控墨脱背崩乡与印控伪上桑朗县都登分区更仁乡的相交之地,这里处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河段,也是1962年我军从墨脱向藏南的进攻通道,是一处战略要地。造成争议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地形复杂,亚热带密林分界不明显,导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走向与实际分水岭不同,导致中印对实控线的认识产生偏差。

更巴拉地区现在印军管辖下,上面有宁玛派的佛塔,每年都会有信徒前往拜竭。更巴拉南边的更仁村,是“印度的最后一村”,也是更仁乡的首府,距都登34公里,都登到博纳的公路已经完成升级,但博纳-更仁公路仍在修建中。

而德尔贡村地区属于我方辖区,距离最近的印方村庄便是比辛村,但二者仍相距甚远,徒步要5个小时才能抵达实控边界,这之间都是属于无人区的茫茫密林和高山峡谷。实际上,不管是德尔贡,还是更巴拉,两边都是门巴人,都同样是虔诚信仰藏传佛教的宁玛派,甚至是更南边的更仁-都登-兴嘎三角地带,也都是清末嘎朗央宗的辖区,属于下珞瑜。

伪麦线在娘姆错地区的走向与我方主张的“502线”几乎一致。

1931年西藏噶厦地方政府驱除了波密土王后,该地就划归墨脱宗管辖。而1913年潜伏到此的英印殖民政府的地理勘查员贝利,也是了解过当地的管辖情况后,或许是处于分水岭原则,划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其实当我们自己对比伪麦线原图后,不得不感叹英国人的精细用心,密密麻麻的地名,以及基本吻合如今卫星图像的地形。当然出现偏差的除了更巴拉-德尔贡地区,就是娘姆错地区了。

娘姆错地区位于我方墨脱县墨脱镇与印方伪丹巴河谷县米培乡交界处,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印方主张的是以南北向河流的分水岭为界,而我方主张的是娘姆错南边的“502线”,由此分水岭与502线之间的娘姆错、安扎拉等地区成为了争议区。这也是整个藏南地区中印实控边界争议最严重的五大争议区之一,属于交叉巡逻地带,时常发生越界、驱离、对峙等事件。

比如2018年9月22日,我方一个11人巡逻小队在娘姆日与印巡防军相遇,之后2021年,两军又在娘姆错岸边发生长期对峙。而娘姆错距离南边的“502麦线”还有10多公里,该地一直是我门巴族的传统猎场,有宿营地,扎布拉山口到娘姆错周边还建有39座简易木桥,我边民每年定期前往狩猎,军队也定期巡逻。而印方也在这一带设立了丹巴野生动物保护区。

额外一提的是,娘姆错地区北侧的贡堆神山,这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神山,是墨脱这个秘境中的秘境,也是当地门巴族的神山,除转山藏民之外,鲜有外人到达,进山路管制相当严格。贡堆神山周边有仁钦棚寺、策清湿地、大巴竹海、恶玛公玛高山温带原始森林、日清拉高山湖泊区、扎布拉草原、娘姆错大小神湖和神湖瀑布等。

贡堆转山大转山线路,全程有140公里,小转山线路有12公里,娘姆错往返18公里,全程下来共有170公里,耗时需要10天才能完成全程。贡堆神山的南边是安札河谷,安扎拉山口现由我方实控,但当地人转山到贡堆神山南侧时偶尔也会遇到印军。该段的伪麦线明确画在了分水岭以南,可能也参照了扎日神山,考虑了当地人在贡堆神山的转山活动。

娘姆错地区的争议点还有一处西工河流域,隔着印度主张的分水岭与我娘姆错地区相邻,西工拉(3650米)是这一带山脊的最低点,可前出娘姆错地区西部的恩姆拉河左支河谷。我方新建道路到西工拉山口的直线距离只有不到4公里。但这段路况较差,不但狭窄,而且也深受碎石、滑坡等影响,未来道路将延伸至山口处。该地也算是我方拱卒前进的开拓地之一了。

墨脱某边防团官兵,常年巡逻一条80公里的防区,海拔高差3000多米,一个来回要走上8天8夜,一路穿行原始密林

总而言之,中印边界墨脱段的两处争议区中,雅鲁藏布江流经的更巴拉-德尔贡地区是墨脱最重要对外通道,我方正在德尔贡积极开展抵边建设;娘姆错地区的扎布拉山口至娘姆错段是中印双方交叉巡逻的热点地区,频繁发生对峙,也是以后基建延伸的重点,至于娘姆错西侧的西工河流域则是我方新兴的开拓方向。

从墨脱县至波密县扎木镇沿雅鲁藏布江上溯游的卫星三维实景。卫星数据来源:高分六号

强化实控的基础除了巡逻还有基建

尽管中印边界墨脱段的实控情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也要清晰认识到,处在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的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开通公路的县。曾有人说过,在去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谈路,因为这世上再没有比到墨脱更难走的路了。而这还只是墨脱联通外界的路,而从墨脱县城到扎布拉的道路,不但要穿越原始森林,而且要翻越3座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徒步要走上三天三夜。

图为进出墨脱的两条通道,修通扎墨公路前,进入墨脱沿途需4-5天。卫星数据来源:SENTINEL-2

随着2013年全长117公里的扎墨公路修通,从波密县城扎木镇到墨脱的时间缩短为3个小时,这也是我方在娘姆错地区愈发强势的依靠。如今随着华能援建的派墨公路(米林县派镇至墨脱县背崩乡)建成通车,这条全长67公里,建了8年,落差2800多米的“中国最美公路”,将与扎墨公路将组成进出墨脱的环线,解决墨脱县“单双号”限行历史,也将大大缩短林芝到墨脱的距离。

嘎隆拉隧道全长3310米,进口海拔3771米,出口海拔3630米,最大埋深821米,北南出进口落差达128米。

派墨公路卫星三维实景,派镇至多雄拉山口段。卫星数据来源:高分六号

之后墨脱将更方便通过林芝-拉萨公路、拉林铁路和米林机场与西藏核心区以及区外加深联系。当然除了主干道,近些年还在新建和在建6条边防公路,其中就包括背崩乡往更巴拉方向的公路、德尔贡的三条前往边境的公路、西工河公路、墨脱-嘎布杰公路及其扎布拉山口支线(卫图显示已修到哨所)。未来这些在建或规划的公路将彻底打通昌都-察隅-墨脱-林芝整个西藏东南区域实控边境。

派墨公路米林段公路(2020年11月5日摄)。图引新华社

与公路同步进行的便是各个抵边新村建设,比如我方在德尔贡村以南新建的波东新村,还有江新村等,都引得印边民满满的羡慕,毕竟印方村庄不但简陋落后,交通不畅,而且通讯信号还时常尴尬地连到我方。而这些基建将成为我方戍边和增强实控的基础,以待未来局势大变。

上期回顾:中印边界米林段:拿着鸡毛当令箭?印度妄想靠伪麦线声索中国领土

备注:本文是《未定国界》系列的第22章,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微博1002什么,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墨脱   林芝   边界   山口   墨脱县   门巴族   西藏   基建   我方   攻防   新村   往日   格局   公路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