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的形成、体例和版本

百衲本《二十四史》之《史记》

《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描润始末记》

“聚珍本”《二十四史》专用书柜

阅读原典增长智慧

当我们走进图书馆,走进图书市场,可以看见有各种各样的历史书,体例不一,史观各异,良莠不齐。在这些史书林立的场面当中,我推荐大家回到原典去阅读。那么原典阅读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

史书分为正史和野史。一般来说,正史是指官方编修之史或者是被官方认可的私人修的野史,其中,野史指民间私人修史。野史的体例比较复杂。北宋时期,司马光奉命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属于正史。私人修史而被官方认可列入正史的也有不少,比如说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正史是我们非常值得重视的记载历史的基本典籍。

为什么说正史是记载历史的基本典籍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正史是官方或者大多数是官方调动一流史学人才编撰的历史。官方比较有号召力,可以集中各种人才,集中财力和物力。另外,无论在史事的记述上,还是在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论上,都更加严谨。第二,正史的编纂者,有机会接触到最原始的史料,他们能看得见重要的档案,宫廷里记载的资料也能查到。这些人能看到档案、文件、文书、通信,而且也有能力调动力量从民间搜集各种稀见的史料,这是任何民间史家、各种野史的作者无法办到的。所以,这也是它有独特的价值。第三,正史的作者视野开阔,不会局限于某一个视角。所以,正史对于历史的记载是较为全面的,既有帝王将相,也有三教九流,既有国家大计,也有市井民生。所以,一部正史就是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

我建议大家阅读“二十四史”,这是历朝历代的正史。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得到历史的认识,不被后来史家或者著作的思想所左右,甚至可以这样说,先阅读一下原来的历史,然后再看看现在的人写的书怎么说,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是对还是不对;或者说阅读了现在人写的历史,再去阅读原典,在这之间就增长了智慧,就增长了历史知识。读正史“二十四史”,了解了这一段历史的大致面貌,都读下来,岂止是读了“二十四史”,可以说是整个读了一部中国历史。

“奉天法祖”与“以史为镜”

中华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就是重视历史。为什么中华民族重视历史呢?

这就要回溯到我们中华民族,究竟它在思想主流当中考虑什么问题。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宗教,要说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还是很晚形成的,还不是说有普遍信仰。

那么中国的基本宗教是什么呢?其实是一种泛宗教性质的信仰和追求。这个,我们就可以概括成为“奉天法祖”。它不是宗教,但是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一种甚至叫做终极的信仰。

奉天,中国古代为什么这样重视天呢?天是构造大自然的也是构造人类的最基本的东西,大自然的规律,我们要尊重它,要敬畏它,所以儒家讲“遵天命”,讲究“天人合一”。那么包括道家讲的回归自然,都包含这种意思。我们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不能破坏它。

那么法祖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看,法祖就是要遵循祖宗成法。虽然祖宗很多规定的具体事、具体条文到我们现在已经不适用了,肯定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成法,但是祖宗留下的那些规矩的精神内涵,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随便变乱这些基本法则。

比如说,在儒家的学说当中有“仁者爱人”的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则,比如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些法则我们都是不能够随便改变的。我们不仅要继承祖先的遗产,而且要继承祖先的智慧、继承祖先的经验。那么祖先的经验、祖先的智慧现在已经不在了,他们在哪里呢?只能在历史典籍里去寻找!

这样我们就发现,原来中国人重视历史,实际上是跟我们那种“敬天法祖”的观念是相联系的,所以后世说“以史为镜”,就是这个意思,要拿历史当做一个镜子。

中国的史书产生很早。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现在我们所读到的《尚书》就是最古的历史资料的汇编。《诗》《书》《礼》《义》《春秋》,《书》就是《尚书》,那个时候它所留下那些诰、那些敕、首领们的讲话,便在《尚书》里,那就是最早的历史。它还没有专门的书写的历史,它是一种历史资料。后来就出现了专门的史官,叫做左史记动,右史记言。就是你自己干了什么事,左史记了下来;你说的什么话,右史记载下来。这在《礼记·玉藻》里边有记载。这时候就有专门的史书了,有了史官,就有了史书。

“二十四史”是怎么样形成的

“二十四史”是怎么样形成的呢?“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24部正史的总称,这些历史都是以纪传体来编写的,涵盖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朝灭亡的历史。

“二十四史”当中涵盖着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包括阴阳五行、灾异等。文化方面有《艺文志》《律历志》《天文志》;经济方面有《食货志》,里面包括经济政策、市场、税收情况,还有《兵志》《职官志》《礼乐志》,可以说“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二十四史”一共3213卷,实际3300卷,约4700万字。

什么叫做正史?在《隋书·经籍志》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意思是说,历史上很多人所写的历史著作都是模仿班固、司马迁的纪传体,这些东西是正史。

“二十四史”这个名称实际上形成的很晚。最早就说“三史”,“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这是一种基本常识。“三史”要加上《三国志》就成为“前四史”,所以有的学问家就说,他专门治“前四史”的。

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十史”。“十史”是什么呢?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十朝历史书的合称。后来又有所谓“十三史”,“十三史”就是“十史”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成为“十七史”。中国古代有专门研究“十七史”的,如王鸣盛写了《十七史商榷》。

到了明代,在“十七史”之上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成“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明史》就编出来了。把前面这些史书都加起来,加上《明史》就成“二十二史”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出现了一部著名的书,清朝史学家赵翼所写的《廿二史札记》。书中写了他读二十二史的体会,包括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这本书很有用。

有人后来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了。再加上《旧唐书》,“二十四史”就完成了。

“二十四史”的版本

著名的武英殿刻本,是清朝出的书,但武英殿的殿本当中有错字,需要匡正。当时清朝乾嘉年间就有一句话说,书不必唯宋版,然宋版可以资校对。宋版书“一页千金”,不仅因为刻印精良,存世稀少,更因为内容的原初性。如果在版本校勘方面遇见问题,通常就用最原始的和最古老的版本去校对。南北朝“七史”影印底本,当时也是宋朝刊印的蜀大字本。

民国时期,张元济耗费巨资搜罗了各种好的版本“二十四史”,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技术、制版技术,经过10多年的努力推出了一部影印版《二十四史》。

其中,除了《元史》《明史》几种版本是明清版本外,其他的都是用宋元版为主要底版。百衲本不仅底本选得精良,而且对殿本、局本中的谬误有所匡正,因而被学术界公认为最佳的全本正史。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百衲本选择的都是好的版本呢,我们看看它们都选了什么呢?比如说《史记》选用了宋朝黄善夫的家塾本,《汉书》选用了宋景祐刻本。《晋书》则是用了几本宋本书配齐了,虽然有的书可能是残缺了,然后不同版本的《晋书》都是宋朝出的。

南北朝史“七史”均用宋代“眉山七史”本,《隋书》《南史》《北史》用的是元朝大德年间的刻本,《旧唐书》用的是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的是宋嘉祐刻本。《旧五代史》曾经失传,用的是清人从《永乐大典》当中辑出的本子,《新五代史》是用的是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用的元朝至正年间的初刻本,《元史》是用明朝洪武年间刚出版时的刻本,只有《明史》晚出,当然是用的是武英殿的刻本。

《百衲本二十四史》,在民国出版的历史典籍当中,可谓独领风骚。直到今天,它的地位仍然很重要,仍然是各个出版社排印本、点校本的基本依据。我们知道中华书局出过点校的《二十四史》,根据就是百衲本。北京崇贤馆也出了一部全新版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在当前的历史热、国学热当中,希望大家在阅读“二十四史”当中,长智慧、长知识、长志气,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

(作者毛佩琦 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奉天   百衲本   史记   版本   刻本   明史   正史   体例   野史   史书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