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皮巷25号院大伙攉水“战洪图”的事,您还记得吗?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专题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第七十期 讲述人 李文新

原工作单位:大同市平城区科协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们家搬到了小皮巷25号院。这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东西南北都有房屋,都是老房子。大门坐东朝西,位于院子的西南角。我们住北房(也就是大同人说的上房)中间两间。院里有呈品字形的三棵柳树。这树有多老,谁栽的,院里人自己都说不清。一户人家的老奶奶和另一户人家的儿媳妇互相争辩,都说是自己栽的。

▲ 小皮巷 宫品仁摄

古话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到夏天,我们院里格外热闹。三棵大柳树枝繁叶茂,人们在树下吃饭喝茶乘凉,谈天说地闲聊。那时候,经常停电,晚上人们点着电石灯攉轮子(打扑克)。那个年代最好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而影片又少,好在经典“三战”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反复上映,但大家百看不厌。

▲ 大皮巷与小皮巷丁字路口 宫品仁摄

院里有大树,我们折树枝编柳叶帽、爬树、隐藏,比别的院里孩子“战斗”起来更“形象”,非常有意思。每当院里有娶媳妇娉姑娘的喜事时,就在大树下,搭起大篷,垒起锅台和案子,请厨师忙活起来。大院要热闹好几天,特别是办喜事那天,亲朋好友一来,整个大院变成了大“饭店”,各家房屋变成了“雅间”,真是一家办事,全院喜庆,甚至满街满巷都充满了欢乐气氛。

▲ 小皮巷苏家大门巷 宫品仁摄

记得唐山大地震后,院里人在树下搭起了防震棚。有几次夜里,因为每家孩子们都多,只能让家里最小或女孩子睡在防震棚里,大人们在外边看护着。虽说防震棚不如在家里睡得舒服,但是大人和孩子都感觉新鲜、快乐。中秋节,在清澈的月光映衬中,大柳树更加高大伟岸,晚风轻轻吹拂着柳枝。我们坐在柳树下吃着月饼和水果,说呀笑呀,迟迟不愿意回家,秋天的夜晚显得格外温馨。

▲ 大皮巷南口 宫品仁摄

院子里低外高,院内没有下水道。一到下雨天,不但本院水出不去,院外(街上)的水还往进流,院里的水全凭自然蒸发和渗漏。好像是上世纪八几年,一场特大暴雨把全院的房屋全淹了,家家户户进了一米高的水,把家具、粮食、衣服等全淹坏了,损失很大。从此以后,有的人家垒起了能防水的门槛,有的人家准备了能随时堵门的沙袋。可想而知,因为有了“绊脚石”,进出(特别是对于老人和孩子)十分不便,但是总比被水淹好。

自从水淹以后,每到下雨,全院男女老少齐上手,拿着水桶、脸盆、簸箕、铁锹等各种工具,往街上攉水。25号院攉水“战洪图”已成为小皮巷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这样的“水”同时也永远留在25号院里人的记忆里。

▲ 1990年正月,李文新母亲推着自行车在自家门前留影。

院子南房住着一户老两口,我们叫施爷爷、施奶奶。施爷爷是退休工人,话不多,特勤快。清晨,当全院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他已经把全大院包括各家门前清扫得干干净净。一年365天,除去下大雨,从不间断。春天的沙尘、夏天的泥(一下雨院里地面就堆积成污泥),秋天的树叶、冬天的雪,就这样被施爷爷扫走、倒掉,一扫就是十几年。

多少年过去,院子早已不复存在,但施爷爷打扫院子的身影还时常闪现在我的眼前。他的勤劳善良感动着我。当年年少不更事,现在才知道施爷爷那真是平凡伟大的人。施奶奶话不多,特善良。院里谁家孩子没人看护或有病没人照顾(那时候孩子有病大人们也得上班),你只要告诉她一声,她就到你家或者把孩子抱回她家,给吃给喝,问寒问暖。他们家有一个自行车打气筒,成了全院人的公共打气筒,谁用谁拿,有时候街上的人还用。

▲ 1990年3月2日小皮巷,李文新母亲抱着他的儿子。

院子东房,其中住着这么一户人家,夫妻全是南方人,男的仪表堂堂,在七零研究所当工程师;女的个子高挑,长得洋气,在一家地方企业当技术员。他们怎样来了大同,人们也不知道,据说男的是大学老师,女的是他的学生。他们家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男主人说话少,女主人话多,说话比较尖刻。孩子们也很活泼,一家子也经常和院里人聊天。他们和院里人说话用普通话,自家人说话有时候用普通话,有时候用方言(包括他们老家来的人)。女主人爱生气,经常大事小事、有事没事地叨叨叨地说这说那,有时候和院里人拌几句口舌,吵几次架。家里常有孩子的哭声,把犯了错误的孩子关“禁闭”(家里有个小夹层)是常事。男主人经常在晚上人们入睡的时候(夏天晚上也就十点多,冬天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在家里拉起了二胡,曲调悲哀,没拉过一次欢快的乐曲。当时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全院人的文化素质也不高,也不知道他拉的是什么乐曲,都在悄悄议论,“这人肯定心里麻烦!”等我们长大才知道,原来人家拉的是《二泉映月》。

▲ 1995年正月,小皮巷25号院欢乐的孩子,后面能看见一棵大树长得十分粗壮。

1979年,这户人家举家搬回了家乡。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走时悄无声息,没有和院里人打招呼。因为没打招呼,人们也就把他们淡忘了。2015年春节期间,这户人家的三个孩子专门来寻根问“院”,我们见了面,聊着童年往事,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仍言犹未尽。原来他们受父母的委托,来看望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四合院,来寻找曾经在一个院里住过的人们;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着深刻的思“院”情结。

▲ 1994年,金城摩托已经进入百姓家,李文新的儿子骑着摩托留个影。

时隔30多年,孩子们已经到了当年他们父母的年龄。也不愧是工程师、技术员的孩子,他们都考上了大学,两个女儿一个在大学当教授,一个在大企业当医生,儿子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在全国各地跑。也不知怎么回事,现在来看,全院的孩子都不如人家的孩子出色,甚至差距很大。他们和我话别的时候,其中一个悄悄地对我说,他们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小皮巷25号院住时,因为工作和生活,经常和院里人吵架,其实并不开心。但是随着离开的地域愈远,离开的时间愈久,那四合院里的树,那四合院里的“水”和那四合院里的人,愈来愈难忘。

▲ 1995年春节,小皮巷李文新父母家,李文新和父母、儿子。那个时候,美女挂历十分流行,桌子上的菜肴品种已是非常丰富。

四合院的魅力因历史的沉淀而愈加厚重,因岁月的磨洗而愈加光亮。可以说,小皮巷25号院,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之根的一部分。

李文新近照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投稿邮箱:hy1200@126.com


策划 | 贺 英
责编 | 周建新
审核 | 邓 琳
监制 | 刘双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打气筒   全院   大院   院子   同人   爷爷   父母   晚上   孩子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