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与李白:友情的起伏与诗歌的交织

前些天,追光动画出品的《长安三万里》,豆瓣开分8.0,以李白与高适的友谊为线索,展现了大唐的诗歌与历史。而历史上的李白与高适,也亲身演绎了从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可谓相见如故见,终见如不见。

那么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剧照

一、友情的开始

高适出生于渤海蓨县,祖父高偘(kǎn)是高宗时的名将,官至左监门卫大将军,辽东道、陇右道持节大总管,封平原郡公,食邑二千户。

然而,父亲崇文早逝,逐渐家道中落。唐代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由门荫入仕。根据祖父的官位,高适是拥有门荫特权的。但高适却拒绝选择这条道路,二十岁时前往长安求取功名。

唐代制度规定,士人可从边将入仕,虽然机会有限,但若有机会建功立业,则可迅速升迁。但在北上边疆游历时,面对军中种种困境,他无法干预,只能愤懑而归。

开元二十三年,高适再次赴长安科举,却再次落榜。

与高适截然不同,李白早已天下闻名。天宝元年,他受到了唐玄宗的隆重接待,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好不风光。后委以“供奉翰林,随时待诏”的职位。

这段翰林生涯成为李白铭刻在心的辉煌时光,随后也多次在他的回忆中出现。

剧照

尽管“翰林”一词有尊贵之意,但在玄宗看来,更像是陪伴解闷的文人。在长安期间,李白的巅峰可能在于创作了《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然而,李白的仕途之路很快就结束了。天宝三年,他自愿辞去官职,玄宗甚至未有挽留。

剧照

天宝,大唐盛世最后的余光,也遮不住日益膨胀的“吏治与文学之争”的政治氛围,李白作为文人不受官场青睐也是合理的。

“无官一身轻”后,李白与高适相遇。

提及高适和李白的交往,无法忽略另一位诗人杜甫。在李白放弃官职的那年,当时44岁的他在洛阳和汴州附近结识了33岁的杜甫。

几个月后,李白和杜甫在梁、宋一带再次相聚,而寓居此地的高适则成了这两位诗人再度相遇的见证者。与杜甫相比,高适和李白年龄相近,性情相投,都喜欢文学和剑术,很快就成了密切的朋友。

他们一起写诗、吟诗,一起打猎、访古,共同饮酒高歌,一同经历事业不顺,分享同甘共苦。杜甫后来在《遣怀》一诗中回忆过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李杜

两个多月后,三人各奔东西,依依惜别。然而,在随后的数年间,尽管身处不同地方,他们之间通过书信交流,互相激发创作灵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二、阴差阳错

天宝十一年秋,高适这位历经落魄、未能报效国家的人,迅速遇到了他的贵人——哥舒翰。

当年秋冬,高适随着哥舒翰往西行,来到了河西节度使幕府担任掌书记。

天宝十二年,哥舒翰率领大军从吐蕃手中收复九曲,被唐玄宗封为西平郡王。高适为此写下了《九曲词三首》以庆祝:

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

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天宝末年,高适选择将个人命运与王朝的边疆拓展紧密结合,虽然他因此在名望上大放异彩,但也为人生蒙上了阴影。

天宝十三年,李宓征南诏大败,不仅破坏了大唐政治生态,还削弱了盛唐的最后底蕴,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然而,高适却为之写下《李云南征蛮诗》来赞扬。在他的笔下,杨国忠和失败的将领李宓竟呈现出古代贤相名将的风采。

显然,高适因这场惨败颂扬而使自己和他的边疆诗均陷入尴尬境地。

天宝十一年秋冬,李白来到了安禄山统治下的幽燕地区。一年前,李白的好友何昌浩从幽州写信,激励李白加入安禄山军队。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了巧合。

李白到达幽州时,安禄山却正在长安觐见,两人未能相遇。

三年后,安禄山的军队将以另一种方式“归长安”。或许可以假设,如果李白真的加入了安禄山的队伍,当安史之乱爆发时,他的命运会如何呢?

看来,李白的未能从军而回实际上也是一种幸运。

剧照

三、同运不同命

安史之乱中,玄宗逃往蜀地的过程中,封永王李璘为领四道的节度使,镇守江陵。这也有平衡太子权势的意图。

在肃宗控制了朔方军的情况下,玄宗需要拥有一支相当实力的军队来与之抗衡

至德元载九月,永王抵达江陵,由于江淮地区的租赋需要通过江陵中转,他迅速招募了数万军队。

已经57岁的李白,作为著名的大诗人,受到了永王谋士韦子春的三次邀请,最终加入了永王的幕府。

在永王的军中,李白创作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与骆宾王的《讨武曌檄》齐名,为永王的声势大张旗鼓。

面对永王的叛乱,肃宗当然不能袖手旁观,因此召来了高适商讨对策。高适毫不吝啬地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详细分析了江东的形势和利害关系,坚定地断言永王的失败。

至德元载十二月,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参与平定永王叛乱。

也正是在同一个十二月,永王率领水军“东巡”,顺着长江而下,打出“收复河南”的口号,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割据意图。

剧照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永王兵败,李白下狱。在狱中,积极地写信给各地的朋友和有权势的人,希望能够洗清冤屈。

在这些人中,李白与高适的交情最为深厚。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高适参与了平定永王的叛乱,对于李白的案件可能有一定的发言权。

李白为此写下了诗篇《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希望通过这首诗托人传达给高适,请求昔日的老友能够施以援手,解救他于囹圄之中: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对于李白的请求,高适没有回应,更没有出手相救。

这固然可以说高适冷酷无情,但他若是担心被李白谋逆案牵连也是人之常情,毕竟造反在哪个朝代都是重罪。

尽管被判罪流放夜郎,李白最终因特赦得以重返并继续他的创作,创作了不朽的《早发白帝城》。

同样是做幕僚,一个官至节度使,一个沦为阶下囚,只因选错了人,站错了队,可以说是同运不同命。

四、决裂

高适的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让李白义愤填膺,对高适的品格产生了质疑。

所以李白删除了关于三人漫游的记载,通过《君马黄》《箜篌谣》等诗表示对友情的疑问,也意味着他们曾携手同游、互相欣赏的友情走向终结。

他们的诗文集中再没有记录两人交往的作品,进一步证实了友情的变化。

如此令人感叹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适的人生选择。

剧照

高适是一个入世思想强烈的人,他的一生显然更看重政治考量。

不过高适人到晚年才在仕途大放光彩,想来政治和友情在他心中的重量也曾摇摆过吧。

这么说是有原因的,高适曾在给杜甫的诗中写到: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想来是对未曾相救李白,是存有愧疚的。当得上兰因絮果四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李白   江陵   天宝   平调   大唐   安史之乱   节度使   长安   杜甫   剧照   诗歌   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