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后裔,改名换姓各自逃命,600年后,靠一首诗团聚四川

前言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创立者。当年他率领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然而,蒙古王朝的覆灭让成吉思汗的后人四处逃散,不得不改姓换名,隐姓埋名。

六百年后的一天,四川一处偏远山村发出的寻亲启事,让分散各地的成吉思汗后人再次相认,而让他们相认的,是一首由十句诗组成的暗号。

一代天骄,千里逃亡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自称成吉思汗。从此,蒙古骑兵开始了横扫欧亚大陆的征程。

成吉思汗这么一个以战争立国的人,自然对敌人威武冷酷,对自己的蒙古战士也是严苛至极。然而对内部,他却也有着另一面。成吉思汗非常重视家庭,他一生共有六个妻子,其中也包括被他征服地区汗王的公主和贵族女性。

成吉思汗一生不止一次表示,自己的祖先是朵颜帖木儿,也就是说他拥有青天的血统。于是,他便将自己的部落称为“蓝色的蒙古人”,意思是说他们是上天指定的民族。

也正因为如此,成吉思汗非常重视自己的子嗣,想要把自己的血脉传播得越广越好。于是,他四处征战时,每征服一个地方,就会纳那里的贵族女子为妻,生养后代。成吉思汗去世时,据说他共有四十几个儿子,几十个孙子,后代更是数不胜数。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位,后来蒙古帝国经历了一系列内乱和争夺。到了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终于统一了蒙古各部,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开始了对中国的统治。

元朝在蒙古贵族的统治下,东方的汉人被当作二等公民待遇。然而,蒙汉融合的过程还是在缓缓进行。一些蒙古贵族逐渐接受了汉文化,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平王铁木健。

铁木健是成吉思汗的重孙,也就是忽必烈的堂兄弟。他担任元朝的宰相,协助忽必烈治理国家。据说,他共有9个儿子,全部通过科举成为了进士,还有一个女婿也是进士。当时人们为此赞叹不已,称之为“九子十进士”。

可见,虽然铁木健是蒙古贵族世家,但他却重视汉族的科举制度,自己的子弟也参加科举,接受了汉化教育。在元朝社会,这无疑是非常少见的。

然而,蒙古王朝的统治并不稳固。13世纪末,元朝开始走向衰落。各地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起,明朝势力也开始崛起。

西平王铁木健作为宰相,痛心疾首于蒙古王朝的衰败。1368年,元顺宗北逃,蒙古贵族们纷纷返回草原,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铁木健看清了形势,知道蒙古王朝已到尽头。为保全自己一脉血脉,他决定带领家人南迁四川,隐姓埋名,与汉人打成一片。

据说,铁木健生前曾遗言,希望子孙后代要互相照应,别忘记自己的祖宗。为此,他和几个儿子商议,制定了一个暗号,以便日后后人能相认祖宗。

这个暗号就是一首诗,全诗共十句,每位儿子负责创作一句,加起来组成一首完整的藏头诗,只要日后背诵出这首诗,就可以证明自己是铁木健一脉的血脉。

于是,十位儿子分别创作了自己那一句,合起来就是: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诗作好后,铁木健带着家人离开大都,改姓为“余”,一路南迁,来到四川盆地。当时的四川偏远复杂,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是铁木健隐姓埋名的好去处。

几代传承,暗号不忘

铁木健来到四川没多久就去世了。根据他的遗愿,儿子们把他悄悄埋葬,然后分头逃散,以躲避可能的追捕。

长子余某最终来到了泸州附近的一个偏僻山谷,在这里建立了“余家湾”村落,并嘱咐子孙后代一定要秘密传承那首藏头诗。

余家湾村被高山围绕,与外界隔绝,村里的余姓人世代生养。他们世代传承铁木健的嘱咐,装成汉人的样子生活,但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血脉。

明朝取代了元朝,余家湾的村民们更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当地汉人社群,习俗语言与汉人无异。村里保存的蒙古文物,都小心藏起来,不让外人看见。

一代又一代,诗句在腹中传诵。村里的长辈们时常叮嘱晚辈,千万不能忘记那十句藏头诗,那是他们认祖归宗的暗号。

清朝时期,余家湾村已经完全汉化,村里的老少都已不会说蒙古语,只有口口相传的诗句还暗示着他们的血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句承载着他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村里的老人们时常望着远方出神,想象着自己的亲人现在身在何方,生活如何。

一首诗,六百年情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压抑的余家湾村民终于看到了寻找亲人的希望。改革开放后,他们决定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向分散各地的亲人发出呼唤。

1985年,他们在报刊上刊登寻亲启事,希望能找到熟悉“本是元朝宰相家”诗句的亲人。启事一出,立即吸引了众多目光,许多自称是成吉思汗后人的人前来应答。

余家湾的村民们非常谨慎,没有立即相信来人,而是让对方吟诵藏头诗。当一位老人吟出完整的十句诗时,村里的长辈们激动得热泪盈眶——600年来,第一位能背出全部十句诗的亲人终于出现了!

通过交流,他们了解到,这位老人姓杨,祖上也是随铁木健南迁的儿子的后人。几百年前他们迁到云南,世代落户于此,也一直小心翼翼地传下那首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重逢的奇迹很快在各地成吉思汗后人中传开。更多隐姓埋名的后人看到报道,纷纷赶来余家湾寻根。其中不乏高官显贵,只是他们一直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经过反复确认,余家湾村民终于与数十个分散各地的成吉思汗后人重新相认,他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600年来,他们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十句诗,世代相传,只为这一刻的重逢。一首简单的藏头诗,承载了他们六百年的期盼与相思,这份真挚的感情值得每一个人的敬意。

村民们精心抄录了这首传世诗篇,以最好的布料裱装起来,挂在祖先成吉思汗的画像旁边,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结语

成吉思汗创业时说自己是上天志士,他的野心改变了世界格局,他的后裔遍布欧亚大陆。但王朝终究是转瞬即逝,子孙要面对沧海桑田般的变迁。

然而,透过诗篇流淌的血脉之情,使他们在漫长岁月中继续相认,这份感动超越了种族和疆界。

余家湾村民至今还在抚摸祖先留下的古物,轻声念诵那首永恒的诗篇。河水还在流淌,生活还在继续。他们常说,要感谢成吉思汗和先人铁木健,因为有他们的精神,我们这些后人才能在时空的缝隙中再次相认。

流浪的蒙古骑兵早已成为历史,而这份亲情却永存人间。也许这正是成吉思汗和他的族人给后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成吉思汗   欧亚大陆   蒙古   王朝   元朝   汉人   暗号   后裔   村里   后人   年后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