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告老还乡,因太穷装10余箱石头充脸面,皇帝:全换成黄金

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让天下所有的读书人有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通天道路。

经过科举考试的层层考验,才能博得一个入朝为官的机会。

但是很多的才子进入官场以后,或是经受不住诱惑,或是被大环境裹挟,渐渐违背了初心。

清朝时有一位传奇官员,经历了三任皇帝,数次升贬,都没有改变他一心为民、为官清廉的初心。

清廉一生的官员到告老还乡之时,居然带了十大箱的财物,皇帝下令让沿途的官员检查,才发现里面全是石头。

皇帝得知以后,下令将石头全部换成黄金,被后世传为一段佳话。

寒窗苦读,立志济世为民

在清朝有一位传奇官员孙嘉淦,他侍奉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而且在告老时还引出了一段佳话。

自古以来穷文富武,读书参加科举是很多底层的寒门子弟,实现心中抱负,实现阶级跃迁的唯一道路。

孙嘉淦小时候家里贫困,读书考科举是他的唯一机会,尽管生活很艰难,但是他还是坚持读书。

十年寒窗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嘉淦在乾隆在位时,考中了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刚考中的进士,可不是立刻就能荣华富贵,权倾朝野,成为皇帝的近臣的,事实上刚考中的进士还得从基层的小官做起。

毕竟科举考试三年考一次,三年就有一批新的新科进士,但是政府的官职只有那么多,往往都是人多职位少。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也为了更好地甄别人才,中举以后的进士们都是需要进入翰林院再深造。

而其中比较有潜力的人会被授予庶吉士,负责给皇帝起草文书、讲解典故和备用咨询,庶吉士能够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对于以后的任官和升迁那都是极有优势的。

甚至能够直接被皇帝看中,委以重任,就比如清代的高士奇,就因为被皇帝赏识,一天连续七道圣旨,直接能够行走上书房。

在清代新科进士都需要先入翰林院进修三年,三年后还要进行结业考试,而结业考试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以后的仕途。

翰林院的结业考试更像是另外的一场科举,如果考得好基本就是未来大官,要是考的差就只能被分配到六部,从小官开始慢慢熬资历。

而孙嘉淦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以庶吉士的身份入翰林院,三年翰林院的深造更是获得了检讨一职,前途可谓是一片坦途。

孙嘉淦出身贫寒,深知底层人民的艰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立志做官以后要为人民做主,做一个清廉的好官。

但是虽然孙嘉淦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但是也只能老老实实地熬资历,慢慢寻求升迁。

孙嘉淦自中进士以后,在检讨职位上待了十年,平时只能检举一些官员的不法行为,不过也博得了一个正直的名声。

乾隆去世以后,孙嘉淦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任老板,也终于获得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不过孙嘉淦的第一次的大展拳脚,却是差点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了。

直言进谏,差点小命不保

乾隆这位千古一帝,纵横天下,文治武功,但是在晚年的时候却是犯了糊涂,没有确定好皇位的继承人。

由于乾隆没有明确确定储君的继承人,而是给所有的皇子机会,看各位皇子的能力,形成了九龙夺嫡的局面。

虽然最后是雍正继承了大统,登基为帝,但是和他竞争皇位的兄弟们可是没那么让他放心。

雍正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在继位以后,就开始对着自己的兄弟们下手了。

用各种理解开始对其他兄弟治罪,或是被罢黜,或是被终生监禁甚至是被斩首抄家。

因为站队错误被牵连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官员人人自危。

除了对内部的势力的清洗,雍正又积极地对西北用兵,希望能够平定西北,完成乾隆未完成的遗愿。

雍正的大动作,对于朝廷财政的压力可是很大的,为了能够筹措军费,雍正更是进行了卖官鬻爵,只不过作为皇帝,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纳捐”。

通过卖官来凑钱的举措确实是一条快速获得钱财的办法,不过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买官的人花的钱,最后也是要从老百姓身上赚回来的。

同时也让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才子们感到失望,实在是不可取的下策。

虽然很多官员都知道雍正这些举措的弊病,可是却无敢于劝谏雍正,都害怕触了雍正的眉头,被下狱问罪。

这个时候头很铁的孙嘉淦果断地站了出来,向雍正提出了三条劝谏。

首先就是放过兄弟手足,不要再诛杀监禁他们,然后就是停止对西北用兵,体恤军力民力,最后就是因为停止用兵,那么也就不需要再依靠“纳捐”筹措军费。

此言一出朝堂皆惊,雍正更是怒不可遏,直接将孙嘉淦下狱择日问斩。

就在孙嘉淦小命危在旦夕的时刻,辅臣站出来为孙嘉淦说了句公道话,说孙嘉淦虽然冲撞了皇上,但是为臣子的就是要有舍身成仁的打算。

这句话点醒了雍正,孙嘉淦做事能奋不顾身,且不畏强权,是少有的正直之臣,不能轻易杀他。

就这样孙嘉淦因为自己的正直获罪,也因为正直而逃过一劫。

从此之后孙嘉淦就正式地走入了雍正的视线里,雍正更是表示孙嘉淦之于他就如同魏征之于唐太宗,是难得的铮臣。

地方历练,为民实心做事

孙嘉淦先后在六部中任职,每到一个地方,都主动去体察民情,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公正断案。

中国自古以后都是农业大国,但是清朝初年,因为连年的战争,刚恢复生产,地多人少,粮食产量不高,但是古人又喜欢喝酒。

为了保证人们的正常口粮,维持社会的稳定,朝廷就下令民间不得私自酿酒,避免粮食都被拿出酿酒了。

这一举措颁布以后,官府每年都会抓到很多私自酿酒的人,可以说是屡禁不止。

孙嘉淦就亲自审问私自酿酒的人,向他们了解为什么要对朝廷的命令置若罔闻,如此地胆大包天。

经过孙嘉淦的审问,以及实地参观民间的酿酒作坊,终于发现这些人所酿造的酒并不是用粮食发酵的,而是用麦皮、高粱这类的替代品来酿酒的。

民间酿酒不仅不会大量地消耗粮食,反而能够让人们增加收入,让生活过得更好。

知晓了情况后的孙嘉淦立刻上书皇帝,将自己的所见所知据实上报,请求朝廷放开禁酒令。

最终朝廷批准了孙嘉淦的上书,废除了禁酒令,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孙嘉淦没有盲目的执行朝廷颁布的政令,而是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顺应民意,及时地向朝廷进言,废除已经不再合适的政策。

做到了真正的心系百姓,办事灵活,是难得的清廉好官,而不像有些官员,处处讲究圣人之言,实则是误国误民。

在孙嘉淦担任刑部侍郎时,更是对重大的案件都要亲自过问,平反了很多的冤假错案,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在他任职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案件,有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孩子被人杀害了,经过捕头的搜寻,最终确定同村的一个男子就是杀人凶手。

捕头是如何确认他就是凶手呢?原来捕头在男子的家里发现了一件胸口有大块红色印记的衣服,认为这是他在杀人时沾染到衣服上的。

通过这件“血色”衣服,男子被抓进大牢,在如此铁证的面前,男子依然不认罪,坚持自己没有杀人。

审理的官员为了尽快结案,对男子用了重刑,最后扛不住折磨的男子认了罪,亲自画押。

这样的人命案都会送到刑部复核,孙嘉淦在收到卷宗后,就觉得案情有蹊跷。

犯人前面拒不认罪,后面又认罪,前后的矛盾,说明审理案件的官员屈打成招。

案情的关键是在男子家里找到的带血的衣服,这件衣服孙嘉淦找了最专业的仵作进行检验,最终确定衣服上并不是血迹。

红色的印记是男子吃红豆汤时,不小心洒到衣服上的,这也从根本上否定了他杀人的理由。

最后案件被发回重新审理,被冤枉的男子最终被无罪释放,而真正的杀人凶手被缉拿归案。

孙嘉淦也因为自己秉公办案、处事公道,为百姓办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

石充脸面,帝令换成黄金

孙嘉淦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不爱钱,不仅从不收受贿赂,更是经常拿出自己的俸禄,帮助有困难的人。

当时国库里的银两,经常被看管库房的账房和库丁偷拿,账房更是做假账,导致国库丢了银子,可是却根本查不出来。

这让雍正十分地恼火,可是一直苦于没有太好的办法治理,管理库房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都没有能杜绝。

恰逢此时孙嘉淦向雍正举荐人才,雍正对他举荐的人并不满意,因为雍正觉得孙嘉淦举荐的人的不够称职。

孙嘉淦却是据理力争,保证他推荐的人是称职的,但是没过多久,他推荐的其中一人就因为不称职犯错了。

孙嘉淦又只能向雍正承认他举荐的人有问题,可以说是啪啪打脸,可是孙嘉淦没有为了脸面,继续包庇,而是主动地站出来承认了错误。

雍正狠狠地训斥了他,并且罚他去银库管理账目,孙嘉淦没有怨言地去上任了。

自从孙嘉淦管理了银库以后,他做的账目分文不差,库丁们也再没办法钻空子,从库房里偷银子了。

雍正没想到自己随意的处罚,就让孙嘉淦解决了自己恼火很久的问题,从此雍正对孙嘉淦的评价就是“不贪财”。

再到雍正过世,孙嘉淦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任老板,此时孙嘉淦已经是三朝元老,地位崇高,但是因为清廉,生活上很朴素,经常成乾隆表扬的对象,成了百官的楷模。

孙嘉淦此时年龄也很大了,向乾隆乞骸骨,希望回老家去养老,乾隆虽然十分不舍得,但是也值得同意。

因为乾隆对孙嘉淦告老这件事并不是很赞同,所以还想着再做做工作,挽留一下孙嘉淦。

孙嘉淦这边可是没有闲着,麻利地收拾起东西,准备回老家,临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除了几身衣服和一点银两就没有什么了。

可是自己为官一生,此时回乡,这么寒酸一定会被乡邻笑话,也会给皇帝丢面子。

于是孙嘉淦让管家去买了十几口大木箱,往里面装满石头,装作很气派的样子,就这样浩浩荡荡地上路了。

孙嘉淦这前脚刚离开城门,就有人参奏孙嘉淦假清廉,如今还乡了就把自己贪污的金银珠宝都拿出来,带回老家了。

乾隆虽然不相信孙嘉淦的清廉是假装的,更不愿意相信他会贪污这么多金银,但是他也好奇,孙嘉淦的箱子里到底装的什么东西。

于是乾隆命令关隘的守军,检查孙嘉淦的箱子,打开箱子后,检查的人发现全是石头。

乾隆收到消息,立马知道了孙嘉淦的用心,于是下令把孙嘉淦的箱子全部换成黄金。

就这样孙嘉淦带着真黄金荣归故里,在老家生活了一年后去世了。

中国人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自古以来清官无论生活的如何窘迫,但是都能名留青史,贪官污吏无论如何的显赫,最后也会被清算。

孙嘉淦因为穷,但也不想在人前失了面子,所以才用石头装金银,实在是文人最后的倔强。

乾隆下令检查了孙嘉淦的箱子以后发现是石头时,被自己对孙嘉淦这个三朝老臣产生怀疑而羞愧,所以才用黄金替换了石头。

最后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君臣互相理解的故事。

参考资料

《清史稿·孙嘉淦传》

张敏娟 巧编美演塑廉臣——评新编历史晋剧《孙嘉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翰林院   雍正   乾隆   官员   皇帝   告老还乡   清廉   科举   进士   脸面   朝廷   清朝   石头   男子   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