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诩与王阳明、鲁铎的交游时期,我们又从中看出历史的哪些动荡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郭诩的两次武昌之行均带有某些“避世”或“出逃”的意味,其中王阳明与鲁铎对其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势利之交出乎情,道义之交出乎理。

郭诩以一个画家的身份而与二人交游,其中必然存在某种价值观上的认同,而不仅是依靠其精湛的画艺。

束发时的郭诩似乎就已具备独特的为学见解,这个思想后来也不断影响其绘画创作:

“(郭诩)……少从事学官弟子,业稍试粲然,……忽置册叹曰:夫务浩观者,遂其瑰玮之思也。立极艺者,着夫周流之迹也,拘学则不然。循咫尺之讽,诵市荣当世,此与蛭螾何异?丧四方之志矣!遂去而体极。

其能于画,于是南窥九疑,践衡岳,转溯建康,东入吴越,折北经汶泗,吊古斋鲁之乡,观容夫子之堂,极抵帝里,过代汴以归。曰画在是乎,何谱也?其后肆意手摸,即成画。……”

通过传记可以得知,郭诩早年即认为无论学术或是绘画创作都不应坐于书斋之中“拘学”,提倡“周流之迹”并且“遂去而体极”。尤其在追求“知”与“行”的统一,郭诩终其一生似乎从未发生改变,并得到王阳明的赞赏。

敖英《东谷赘言》载:

“清狂道人郭诩,画有天趣,诗有讽(讽)刺。阳明王公初以寻常画史待之,后见其画《雪樵图》,题诗其上曰:‘两束焦薪仅十钱,雪深泥滑自堪怜。市城谁念青山瘦?尽日厨头不断烟。’

又见其画《牧牛晚归图》,题诗其上曰:‘雨脚风声满树头,随身蓑笠胜羊裘。柴门犹道牛归晚,江上风波未泊舟。’阳明语人曰:‘郭清狂书掩诗也。乃以宾礼优之。’”

《东谷赘言》成书约公元1552年,因此书中记载较为可信。王阳明与郭诩最早结识时间大约应在弘治五年,王氏出任泰和知县,后二人多有交往。

王阳明《题郭诩〈濂溪图〉》收录于《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形容郭诩“笔画老健超然,自不妨为名笔”,言语间表现出王氏对其画技亦十分推崇。

当时与王阳明交往的文士不乏师执前辈、弟子同侪,同好之间的语录与交往情节往往多被录入《王文成公全书》。

但郭诩以一个画师的形象出现在其文集中,一方面表明王阳明对郭诩画艺的赞叹与思想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暗示出二人非同寻常的关系。

而对于一个既是关心现世社会并且笃信道家的画家郭诩来说,阳明先生的思想也必然会与郭诩思想产生碰撞。

青年时期郭诩在艺术创作中的认识,就注定作品表现不会如同“寻常画史”一般。

同时期诸如沈周、杜堇等画家以及当时等礼学之士对郭诩“莫不延颈愿交”,其中《竟陵山水图》的画主可称为郭诩的知友之一,即在卷末郭诩提到此画画主“鲁司成先生”。

“鲁司成”即明代政治人物鲁铎,《明史》中载鲁铎“闭门自守,不妄交人。……正德二年,迁国子监司业,累擢南祭酒,寻改北”。

郭义淦考证并指出“司成”,在唐代高宗年间由国子监更名,几经反复而被后世沿用,为“祭酒”一职的别称。

“莲北”即古竟陵东湖之“莲北庄”,鲁铎在此有别业,因此多以“莲北某”自称。

郭诩与鲁铎很可能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于北京结识,《明代进士登科录》中提到鲁铎于弘治壬戌科(1502年)“中式举人第一名”,另见黄佐《朝列大夫国子监祭酒谥文恪鲁公铎传》载鲁铎“弘治壬戌科举礼部第一,擢进士高第,改翰林庶吉士。

少师李文正公东阳雅重之,授编修预修”,可知鲁铎于弘治十五年高中进士之后即值于翰林院,并受到李东阳的推重。而郭诩当年刚好被当地郡中推举为善画者,而应诏徵至京师。

《郭清狂诩传》中对二人之间在京师的轶事有比较详尽的描绘:

“十五年壬戌,诏取天下名画士,郡中推择诩应诏,重游京师。时长沙李少师(东阳)亟礼之。其后无锡邵尚书(宝)、丰城杨尚书(廉)、竟陵鲁祭酒(铎)、太原乔尚书(宇),及今大庾刘侍郎(节)、分宜严尚书(嵩),世所谓学士仁人也,然甚矜交诺。

闻诩多蕴藉不贾艺,先后慕覩其状貌,……谒入欢甚,起迎之门延入坐。数击鲜贳旨酒饮之,诩性难酒……醉辄呼纸挥洒以(矣),故诸学士倍贮清狂画,然不计酬值直去。”

据此可以看出郭诩入京后,先引起李东阳的关注,其后才在京师的文化圈中得名。鲁铎其人“闭门自守,不妄交人”,因此,李东阳在鲁铎与郭诩的交往之间无疑起到关键的桥梁作用。

鲁铎与郭诩酒逢知己,相谈甚欢,二人必定性情相投。且二人同年进京入仕为异乡之客,其中微妙的情感,亦是常人所不能及。因此,北京的这段经历,为后来郭诩创作《竟陵山水图》赠与鲁铎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假如郭诩以职业画家的身份将画作赠与鲁铎,从而体现作品的某种社交功能,代价未免过于高昂。

作者将竟陵胜景精心营造于十米长卷之中,无论从技法上还是画幅尺寸上都暗示着二人非同寻常的关系。

上文已对郭诩两次江夏之行发生的情境与其作者心境有详尽的分析,因此两次江夏之行,郭诩寻求帮助的对象也不会相同。

郭诩第一次前往江夏是其离开宁王府后,这时的他,放弃世间的功名或富贵,便离开家乡四处周游。

而选择拜访鲁铎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郭诩与鲁铎相交已久,且多年未见。

因此对于郭诩来说,这是一个拜访好友绝佳的机会;其次,距竟陵城东不远处的东湖,鲁铎在此有一处别业。

此时的郭诩摆脱王府生活后,也需要有这么一处“桃源”供其避世、静心;此外,虽然南昌宁藩之气氛日趋紧张,但至少此时宁王并没有出现实质谋反的举动。

因此郭诩想要离开宁王而去周游,似乎也不会遭到宁王过多的阻拦。但郭诩第二次前往江夏时,性质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宁王起兵谋反了。可以说这次郭诩的出游实则是被迫而行。

宁王之乱波及江西、安徽等地,兵锋所指江苏、湖北等地。假如现在郭诩仍然公开前往江夏,者无疑是不安全的。而就在此时,宁王一直都在寻找郭诩的下落。

而且按照史料记载此时的鲁铎已经不在江夏,已经任职北京礼部。即使鲁铎还在江夏,以他一个文官的能力,倘若宁王攻打江夏,他既不能保护其庄园,也不见得能保护郭诩。

因此郭诩需要寻求一个由实权的人物来保护自己,这次他想到了王阳明。此时的王阳明已经手握兵权,提督汀、赣等地。

而最为关键的是,郭诩的家乡很可能已经被宁王控制,并且宁王不停派人寻找郭诩的下落。郭诩要想摆脱宁王的纠缠前往他处,必须需要“符牒”才行。

在此情形之下,郭诩寻求王阳明的帮助无疑是最佳选择。果然,王阳明帮助郭诩出逃成功,并且迅速平定宁藩之乱。待到正德十五年(1520),郭诩又重新回到家乡吉安。

离开宁王府的郭诩在外周游近十年之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段经历必定会影响其创作。的确,郭诩这段经历对他在绘画上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笔墨上,而且在思想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我们以这个视角来分析郭诩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国子监   正德   东阳   别业   竟陵   祭酒   京师   进士   尚书   动荡   画家   时期   历史   王阳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