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政策与中国历史的集权趋势

导语:钱穆先生曾总结中国历史中的大趋势,指出了两个重要的现象:集权和抑商。这篇文章将介绍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和其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并分析其与集权的关系。通过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中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国历史中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更是一种政治制度。其中,重农政策旨在巩固农业的地位,抑商政策则针对民间商业活动,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国早期历史时期,我们的祖先非常擅长经商。公元前4000年的商部落就擅长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商朝在汤王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在青铜器文明方面有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在周代,却没有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周书》中说:“农夫不劳,工不劳,商不劳,三宝不兴,水不兴,钱不兴,山不兴,海不兴。”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处于奴隶社会,政府对整个社会掌控的能力相对较弱,商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重农抑商”作为国家政策出现在商鞅变法之后。

商鞅变法以强化中央权力为中心,使秦国由一盘散沙的政体快速发展为一台巨大的战争机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加强国家的控制,为国家战争服务。

商鞅认为,大力发展农业有利于君王治理国家,是一种有利的政策。孔子说:「圣贤知道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所以才能使人民把注意力集中在农业上。忠于农民,则民淳朴而可正,众而易使,信而可防。”商鞅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他相信,只有把农民集中在农事上,才能让农民变得淳朴,更容易驾驭,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赢得战争的胜利。

为了实施重农政策,商鞅大力发展农业,并采取了利用户籍政策和连坐制度来限制人民的流动自由,将整个社会划分为原子化的个体,以便征兵和税收。

然而,为什么还要抑制商业呢?商鞅解释道:“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餬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与农业相比,商业具有更高的利润回报。一旦有人通过商业积累财富,将会有大量的人口转向商业,逃避农耕和战争。更为重要的是,商业交换原则的深入人心将动摇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人身依附关系。

对于一个战争机器来说,这是无法容忍的。因此,商鞅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尽管后来的朝代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整,但这种政策仍然被作为国家方针固定下来。

通过分析上述历史文案,我们可以看出,“重农抑商”政策与中国历史中集权的趋势紧密相连。政府逐步集权,加强对社会的掌控力,以维持内部稳定和战争需要。这种政策限制了人们的自由,特别是商业活动,以确保统治者的权力和长期的社会秩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史中也出现了反思和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放松了对商业的抑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创新精神。这表明中国在不断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正向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社会体系迈进。

总结起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其本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限制商业发展,政府能够更好地掌控社会资源和人口流动,确保国家稳定和战争力量的维持。


然而,这样的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抑商政策限制了个人的经济自由和创业动力,导致商业活动的萎缩,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层固化,使得个体的社会地位主要依赖于出身和官位,而非个人才能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政策   中国   商业活动   趋势   农民   战争   自由   农业   社会   国家   商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