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一失再失,企图“划江而治”,斯大林为什么劝我军接受?

作者:胡显达

从1921年到1949年,主席和蒋氏开始斗争,直至刀兵相见,对抗了大半辈子。其中,老蒋为了能够喘息,耍了两次和平谈判的阴谋,都被主席识破。

老蒋也堪称是主席的强劲对手。当年周公私下劝博古放下思想包袱、支持遵义会议决议,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对手是蒋,此人极难对付,除了主席,你我都不是对手。

纵观主席一生,有两个很难对付的人,一个是蒋氏,另一个就是国焘。历史剧中的老蒋,是一个刚愎自用、缺乏远见的人,这当然没有错,却不是他的全部。在1949年那场“划江而治”的“和平谈判”中,老蒋也有自己的“深谋远虑”。要不是主席顶住了斯大林的压力,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老蒋的阴谋真有可能得逞。

在“撤兵江淮、划江而治”的预前布局上,老蒋的筹划始于锦州的失守。只是老蒋的这个心思来得太晚了,他是撞了南墙之后才回头。面对东野“关门打狗”的势头,老蒋的侥幸心理又来了。他认为,可以一战扭转东北战局。他制定了一个计划:廖耀湘与侯镜如两大兵团东西对进,然后在与范汉杰兵团内外夹击林彪攻锦部队。

老蒋的这个计划是美好的,只是他的部队太拉胯了,侯镜如兵团被我军在一个无险可守的塔山奇迹般地卡住了,眼睁睁地看着锦州失守。

塔山阻击战

锦州的失守,让老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立刻启动了从海路撤兵、回防江南的计划。只是他能够从东北战场安全撤走的兵力已经所剩无几了。

在这之前,老蒋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错失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在林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后,杜聿明的南攻北守战略彻底破产,东北民主联军从1947年4月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到了1948年3月,卫立煌东北剿总的50多万部队,已被林彪全面压制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的大城市动弹不得,只能龟缩防守。那时,林彪的胃口也不是很大,他只是盯着郑洞国据守长春的10多万部队。

看到东北败局已定,美军顾问巴达维建议老蒋放弃东北,撤兵关内,退守华北。然而,老蒋不甘心一下子放弃50多万部队守卫的东北,他担心这一放弃,在“国大”上不好交代,弄不好的话会弄丢他的总统职位,因而还是因小失大地拒绝了巴达维的建议。

当林彪只盯着郑洞国的10多万部队,主席还未筹划南下攻锦、关门打狗,就地解决东北国民党50多万部队的时候,老蒋若是能听进巴达维的建议,舍车保帅,不论是退守华北,还是回防江淮,应该说都是有时间准备的。

傅作义(左)

第二次错失机会,是老蒋屡劝撤兵江淮,傅作义留在华北不走。

我军解放东北后,林彪大军挥师入关是分分秒秒的事。此时的老蒋,面对淮海战役接连失利的局面,对傅作义能否守住华北渐渐失去了信心。在华北的弃守上,老蒋一改以往优柔寡断的面孔,拿出“守江必守淮”的一套说辞,极力劝说傅作义把华北剿总部队全部撤向江淮一带,拱卫长江。

可是无论老蒋怎么劝,傅作义总是支支吾吾,答非所问,不想走。傅作义担心中了老蒋的调虎离山之计,而步了冯玉祥的后尘,成了失去军队、任人宰割的寓公。

其实在兵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老蒋是不敢对傅作义动这种心思的,他还指望傅作义为他卖命呢。即使傅作义的绥远老部队留恋家乡,不愿意走,若能把滞留华北的部队撤到江淮,老蒋也是能接受的。

问题是,傅作义十分自信他的防御能力,不怕聂荣臻,也不怕林彪,坚决不放一兵一卒离开华北。老蒋的苦口婆心一再白说,无功而返。若那时傅作义听了老蒋的劝,至少老蒋的嫡系30多万部队还能从天津等地安全撤回江淮一带的。只是傅作义不走,让老蒋的划江而治白白丧失了一支30多万的生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傅作义也是暗中挖了老蒋划江而治的墙角,帮了我军渡江一个大忙。

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条件。1949年1月31日,我军浩浩荡荡进驻北平城

第三次错失机会,是老蒋用错了守将,让长江天堑一夜破防。

一条防线用对了人,至少不会一夜坍塌、一溃千里。一条防线如果能坚守足够的时间,或许能迎来时局的变化。比如老蒋在抗战中等来了二战的全面爆发和美国的对日宣战。

接连错失从东北、华北撤兵回防的绝佳机会之后,老蒋也知道在长江以北,单纯的军事阻挡已没有任何胜算了。在刘邓两大野战军饮马长江北岸的时候,老蒋深知长江天堑的重要,这是他能喘息一下的唯一指望了。

为了在划江而治上赢得时间,老蒋再次耍起了“和平谈判”的把戏。他自己下野,以退为进,把李宗仁推上和平谈判的前台,暗中在江南整补整训被打残的嫡系部队,积蓄实力,伺机而起,以保住江南半壁河山,与我划江而治。

1949年和谈前蒋氏下野

当了代总统的李宗仁,按照老蒋的意思迅速组团,赴北平与周公和谈,和谈的实际目的是卧薪尝胆,麻痹对手,为老蒋东山再起赢得足够的时间。

为了借力施压,老蒋也还利用美、苏在华利益上的矛盾,以及斯大林的顾虑,千方百计阻挠刘邓陈等人的部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渡江前夕,米高扬专程来到西柏坡,面见主席,传达斯大林的指示,意图让我方答应与老蒋划江而治、力避美苏在华利益冲突,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借力美苏给我方施压之外,老蒋也还利用第二次和谈赢来的喘息之机,补充武器弹药,整训整补部队,准备依托长江天堑负隅顽抗,划江而治,想重演南北朝的故事。

在老蒋的内心深处,是没有什么和平诚意的。和谈对他而言只是缓兵之计,是障眼法,他真正想要的是时间,他根本不相信第二次和谈能谈出划江而治的结果。老蒋深知,他的划江而治靠的是长江天堑的固若金汤。

为此,老蒋一方面在幕后指挥李宗仁进行假和谈,另一方面补充武器,练兵选将,构筑长江千里防线,阻止我军过江。

长江天堑是老蒋能否东山再起、划江而治的命根子。对于长江千里防线,老蒋可谓不辞劳苦,一线巡查检视,不敢丝毫懈怠。问题是,他选出来的一些守将太不争气,面对江北虎视眈眈的解放大军,他们不去好好修筑工事,提高警惕,严防死守,却醉生梦死,玩忽职守,打牌取乐,气得老蒋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堑防守一战,全拜托各位仁兄了”。

渡江战役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守将都没有马革裹尸、效命疆场的意志,又岂能带出能攻善守的虎狼之师?老蒋依靠这些人防守长江天堑,又岂能不误事。

刘邓陈等人刚刚发起渡江战役,老蒋部署在长江南岸防守的一个军就战场起义,千里江防,门户大开。

所以,老蒋为了划江而治再怎么费尽心机,忙里忙外,也只能昙花一现,白费力气。

还有,在长江一线防御的桂系部队及其守将白崇禧,与老蒋也是貌合神离,暗中掣肘,相互拆台。尽管是70万对100万,因其士气低落、将帅离心,被老蒋寄以厚望的长江天堑,也不过是一只纸老虎,在我军的凌厉攻势下,只能落下土崩瓦解的下场。

假若70多万蒋军在千里江防上能够守一段时间,不迅速崩盘,美苏在华利益上的冲突再尖锐一些,老蒋的划江而治,也许还能蹦跶几天,却改变不了他最终逃亡台岛的宿命。因为他的主义、他的王朝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他的军队也将无斗志、兵无战心,战场起义比比皆是。即使没有痛失上述那三次机会,他的最终失败也只是延迟一些时日而已。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斯大林   北平   锦州   和平谈判   华北   长江   江南   我军   江淮   错失   防线   部队   主席   机会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