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学者认为魏忠贤的死是导致外族入侵明亡的关键?


不好意思,这个你可以上中国知网看看,自凡是历史学者,都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对于魏忠贤的评价,之前从来没有过什么争议,就是个彻头彻尾祸害国家的罪人。是他把差不多已经平息的党争又重新激起来,也是他,把大明朝堂搅得浑水一滩。


给魏忠贤平反的“网络历史学家们”无非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是认为东林党代表了文官集团,然后跟什么江南的大地主大富商勾结,一起抗税漏税,魏公公灭了东林党,简直是大功一件。第二是魏公公为了明政府不到台,特别增收税务,还增加了东南商税,因为魏公公直到谁有钱,还免除了农业税。第三是魏公公以厂卫压制了文官集团,而崇祯杀了他废了厂卫,就管不了文官了。


但要是拿着这些观点去核对史料,其实会发现这些谎言不堪一击,因为这些观点多半是史盲或者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才会提出来的。

先说第一个,首先一点,东林党不等于文官集团,他只是文官集团中的一个派系,而且和阉党作斗争的也不是只有东林党,其他还有秦党、晋党、西江党和楚党。就包括阉党,其成员也都是文官。此外,东林党也不是现在的这种政治党派,它就是一帮以地域为标准聚集在一起文官团体。另外,东林党成员有江南的大地主出身的,但是并不是全部。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了无锡、苏州太湖北岸、南京这一片地方的城市中产阶级。此外东林党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在朝中控制大权的能力,只是党争派系中的一员,反倒是浙党把持朝政的时间格外长。


而且江南富商上不上税跟东林党也没事关系,真要是去考究江南的赋税,你会发现,明代的商业税其实是很重的,但是所有的商业税都是流转税,这就给了中间税收官节流的机会。此外明末的江南市人运动,恰恰是政府对商人和中等地主过度压榨的最好写照。

第二个其实也是很好笑,魏忠贤生性贪婪,减税也只是减免了自己家乡的田税,却对其他地区加重了田赋。至于征收商税,其实很多人连明朝商业税具体怎么个征收法,从开始到灭亡有多少次变动都不清楚。魏忠贤掌权期间,阉党内部有和晋商勾结的,所以直接免除了秦晋地区的商税,反而把重头压在了东南地区。

林外发生在天启七年的王二起义,就是因为西北天灾不断,阉党官员还拼命的预征后三年的赋税,搞得百姓活都活不下去,所以当崇祯刚刚接手大明政府的时候,恰恰是天下大乱的开始。


而且所谓的魏忠贤不欠饷,也是一句胡话。天启七年,在宁远、葫芦岛、皮岛爆发了兵变,其原因就是因为粮饷不到位。而崇祯皇帝即位后的一件大事就是筹备军饷,因为万历四十年以来通过重赋增添的国库数额已经尽数被魏忠贤败坏干净了。

还有第三个厂卫问题,其实也很简单,自从乙巳之变后,崇祯皇帝就已经开始对文官不怎么信任了,在派往各地的监军中,多半是东厂的宦官。比如卢象升勤王抗清的时候,明军的监军就是宦官高起潜。

总的来说,魏忠贤就是罪大恶极之人,没有翻案的可能。

崇祯17年3月14日(1644年),崇祯皇帝密令太监收拾魏忠贤的尸骨厚葬了他。3月19日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自缢身亡。到最后时刻,明朝的大臣们连上朝都不来了,崇祯皇帝临到最后才认识到,杀魏忠贤杀错了。(魏忠贤剧照)


最后时刻,崇祯皇帝厚葬魏忠贤令人非常不解,到底怎么回事呐?

魏忠贤其人。

魏忠贤不认识字,是一个市井无赖,一次赌博输了太多,自宫入了宫。魏忠贤巴结上了朱由检的乳母客氏,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1620年明神宗和明光宗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这下魏忠贤飞黄腾达了,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本来不识字是不能做秉笔太监的,因为客氏的原因,不识字照样做了宫内太监一把手——司礼监秉笔太监。(秉笔太监一般都提督东厂)(东厂的腰牌图)


魏忠贤开挂的人生从此开始,广收党羽,排斥异己,对东林党痛下杀手,在很多人的描写来看是“罄竹难书”了,魏忠贤是要多坏有多坏,真是这样吗?

魏忠贤和东林党谁的格局大?

魏忠贤虽然没文化,但是对大明朝很忠心,尤其是关系到明朝的大局上,他的表现可圈可点。

东北边防前线后金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闹腾的欢,前线缺马匹,缺钱怎么办?大臣们束手无策。魏忠贤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没几个钱,养活一家人都不容易了,还在他们身上刮油,征收时间又长,也不一定凑齐。他另有办法,马匹是从官员手中半卖半抢筹集齐了(得罪了很多官员),钱主要是从各地商业征税,和海税(经营海外生意),他自己也在其中大捞特捞,不过换个其他官员也会这样干,很快筹集齐了军费,而且还有剩余。

河南当时受了灾,国家还能拨款赈灾,长达几十年没有治理的黄河也开始治理了,魏忠贤明白一件事,老百姓没饭吃逼急了会造反的,镇压起义这个成本太高了。

朱由校(明熹宗)临终之时曾经对朱由检(明思宗)说过这样的话:

“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这是明熹宗评价魏忠贤,都知道朱由校是个木匠不理朝政,那是不了解明熹宗的治国的权术而已,暗中操控大局。崇祯帝听了吗?没有,将魏忠贤肢解了,头悬挂在河间府,其他部分不知所踪。问题是魏忠贤那些数不清的党羽在哪里?怎么没造反杀了崇祯帝?都是一些政治投机之徒,魏忠贤和皇帝是一体的,一损俱损,自己做不了皇帝的。

东林党的“君子”上台了,大明朝有了这么多“君子”应该到了“中兴”的时候了。想必大家都清楚,崇祯时期内忧外患齐至,重点在明朝内部的起义上,如果没有这么多起义,清军想打进来是不太现实的。(崇祯皇帝剧照)


东林党人干了一件毁掉大明朝的小事情,海禁了,不做海外贸易了,其实还在走私贸易,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就是有名的海盗兼海上贸易,这些人挣的钱全部落入当地商人和官员的腰包,以前魏忠贤征税太多了,大部分的工商业都不再征税了。大明朝的税赋怎么办?简单,分摊到农民身上,以前免除的补上,还可以征税到几十年后。东林党人代表的是江南地区商人的利益,他们有的收商人的钱,有的家族直接做商业,自己的腰包要鼓鼓的。就拿投降清朝的钱谦益来说吧,他家族的财富让清朝统治者目瞪口呆,非常之多,这也是东林党的“藏富于民”了!

东林党等执政直接导致中原西北的很多老百姓没饭吃,什么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组织数不胜数,这是东林党人执政富了一方毁了大明朝了,只有自己的小圈子,小地方,有时还把责任推给崇祯皇帝啊,毁掉大明朝,东林党应该记首功!

东林党当政不但毫无建树,而且出现了致命的施政错误,格局太小了,看似饱读诗书的“君子”对大明朝来说是地地道道的“小人”,大局观还不如一个不识字的太监“魏忠贤”的格局大。

崇祯皇帝的问题。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干什么的?说白了一点就是皇帝的家奴,为皇帝看家护院的,同时为了制衡内阁和外朝的臣子,算是大明皇帝的帝王之术——权利制衡。魏忠贤一死,制衡失去控制,外朝独大,后期崇祯皇帝意识到了这一点,加强了宦官的权利,但为时已晚。

最后明白过来的崇祯皇帝,厚葬了魏忠贤。

魏忠贤的死是不是导致外族入侵与明亡的关键?

魏忠贤早就死了,我们不能假设,他也不是明朝灭亡的关键。明朝灭亡的主因是农民起义,如果没有农民起义,单单凭后金的10万人马是不太可能攻进山海关的,更不要说统一全国了。关键是魏忠贤后来的执政者,包括崇祯皇帝和大臣,崇祯皇帝看似忙得很,有点瞎忙,没有在大局上把控住朝政,朝臣们结党营私,都是为了小集团利益,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给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大批农民加税,一点大局观也没有,这些东林党和其他一些小党派是明朝灭亡的关键,政策由他们定,由他们执行,引起这么多农民起义,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整个明朝官僚体系众人的事情,尤其是以东林党为首。

崇祯皇帝要了面子,丢了大名江山。乾隆皇帝时期专门修了一本书是《贰臣传》(又称《钦定国史贰臣表传》),专门记载大明朝的投降官吏,分甲乙编,甲等的是为大清做过杰出贡献的,乙等就是投降也没多大贡献的,大家可以看看,那些东林党的“君子”们很多都投降了。(《贰臣传》图)


附注:

给大家看一看一位著名历史作家刀尔登对东林党的评论:

“东林党终于到了得势之时,一旦得势,援朋引类,满朝忠义,正气滚滚,威风凛凛,然而所主张者,不过是尊经重道,要将老调子念完,与人斗时精神百倍,做起事来丝毫不见特殊之处,遇到边事这样的麻烦,更是只有束手长叹,所以徐光启曾说:‘党与二字,耗尽士大夫精神财力,而于国计民生,毫无干涉。’”

魏忠贤不死的话,明朝或许能续命几十年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崇祯   贰臣   东林党   阉党   明朝   文官   外族   江南   公公   太监   皇帝   学者   关键   魏忠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