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筷子选择放弃了周亚夫?


汉文帝在世时,某天到周亚夫的军营视察。

天子的车驾,规模肯定不小,远远的,肯定就可以看到。但周亚夫的军营,此时却是辕门紧闭,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山呼万岁,更没有列队出迎,只有一群满脸严肃的守门军士冷眼旁观着天子车队。

负责前头开道的官员见情况不对劲,便赶紧率先拍马赶到,朝着营门将士大声喊:天子马上就来了,快开辕门!

然而守门的校尉却冷冷说道:军中只有一个领导,那就是大将军。天子怎么了?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负责开道的官员被怼得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复。直到文帝的车驾到了,天子使者手持符节进营,给周亚夫下诏令:皇帝要进去慰劳军队。

周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壁门”(也就是营垒上的小门),文帝这才得以进入军营。

进门后,一行人还没缓过神,这时候又有校尉来给文帝发号施令了:将军有令,军营里面有限速,天子的车队也不例外!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并且这还不算完,文帝到了中军大帐,见到周亚夫,周却压根没有迎接圣驾的打算。见到文帝后,他打官腔:不好意思领导,在部队就要按部队的规矩来,我给您敬个军礼就完了。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文帝被周亚夫的行为感动了,派人向周亚夫致谢,又面容庄重的向全体官兵致意。完成劳军礼仪后,直接离开。

一出营门,群臣都露出惊怪之色,纷纷向文帝告状,说周亚夫作死。只有文帝非常高兴得说道:这才是合格的将军啊!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细柳劳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周亚夫能把部队训练得六亲不认,业务能力确实不差。

但他也是真能作死,不怕捅马蜂窝。幸亏劳军的是汉文帝,如果换成别人,就凭“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周亚夫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细柳劳军不久后,文帝病危,临死前,文帝对儿子景帝说:以后遇到麻烦,找周亚夫。他带兵很靠谱。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后来七国之乱爆发。景帝遇到麻烦,想起了父亲遗言,便启用了周亚夫。

周亚夫上任后,业务能力确实突出,短短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为刘氏江山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周亚夫在平叛过程中,性格不改,又捅了个马蜂窝。

什么呢?就是当时的梁王刘武率军与七国叛军血战,承受了巨大压力。梁王第一时间向周亚夫求援,可周亚夫却坚壁不出,拒绝救援。梁王无奈,又派给景帝传求助信。景帝一看弟弟要挂,赶紧给周亚夫下令,派兵救援梁国,居然不好使,周亚夫根本不理。


周亚夫当时打算是让梁王死守,尽可能拖住和消耗叛军主力,为反攻创造机会。自己率军绕到叛军后方,断其粮道,逼其自乱。

从军事上、全局上看,这一策略是正确的。

但从政治上讲,这就犯了天大的忌讳。毕竟梁王是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谁也不敢拿梁王做赌注,就连汉景帝也不敢。而周亚夫却敢。就这一件事,周亚夫就把梁王、窦太后和汉景帝都得罪了。

这其中最冤的还是景帝。周亚夫在前线,窦太后见不着人。她盛怒之下,会把周亚夫不救梁王的怨气撒给谁?她会不会怀疑就是景帝授意周亚夫,让他不要救梁王。毕竟窦太后想让景帝立梁王为储君,景帝心底里不愿意,这是人尽皆知的事。

当时的汉景帝肯定是一肚子委屈。而他又不能埋怨自己的妈妈。那他又会把怨恨撒在谁身上呢?这都是不言而明的。


当然,好在七国之乱顺利平定了。虽说过程让景帝有点难堪,但结果还是圆满的。所以战后不久,周亚夫就荣升丞相。

写到这里,故事还是非常理想化的。周亚夫作为一个业务型人才,抓好主责主业,靠一身本事赢得领导认可,经受了一系列重大军事斗争考验。最终因突出贡献,得到了老板的提拔使用。

如果周丞相这时候病逝,那他的故事就堪称是童话。忠臣贤君。一副大团圆的结局,让人看了心情很舒适,感觉苍天有正道,世界充满了爱。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周亚夫身体硬朗,他作死的性格也没变,后来又频繁捅马蜂窝。

于是,童话也就慢慢变成了悲剧。


周亚夫捅的第一个马蜂窝,是景帝想废掉太子刘荣,征求周他的意见。周不赞同,并且坚决争辩,认为刘荣不该废。景帝被气的不行,从此疏远了周亚夫。

第二个马蜂窝是阻挠窦太后封侯。有一天窦太后提出要给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也就是汉武帝的大舅)封侯。景帝其实也不赞同,但窦太后说一不二,非常执拗,逼着景帝办这事儿。景帝没办法,就推脱说,要不我跟周丞相商量一下再说吧。结果周听说后,死活不同意。窦太后本来就不喜欢周亚夫。这一下,她就更不喜欢了。

第三个马蜂窝是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匈奴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就绕开周亚夫,将那五个匈奴人都封了侯。周亚夫事后很生气,就托病辞职。景帝气的直接准奏。

第四个马蜂窝就是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那件事。周亚夫在宴会上急眼,恼火的让服务员拿筷子来!汉景帝不怀好意的笑道:这难道还不让你满意吗?(此非不足君所乎?)

周亚夫一看景帝话音不对,阴阳怪气,只好摘下帽子,跪倒在地谢罪。

汉景帝说你起来吧,结果周亚夫站起来,头也不回就走了。

很显然,周亚夫是带着情绪、赌气走的,相当于甩了个脸子给领导。

景帝当时也很不爽,看着离去的周亚夫的背影说道:在我面前都敢甩脸子,将来我的儿子即位,哪还能管得了他?(周勃和刘邦同辈,周亚夫和汉文帝同辈)

“此怏怏,非少主臣也。”

景帝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周亚夫的下场可想而知。


回过头来看,周亚夫被贬,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年轻人初入职场,常遇到的一个现象:不喜欢应酬,不喜欢虚情假意,就想把业务搞好,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干活,靠本事吃饭。可到头来,自己没日没夜,累得像牛马一样,提拔却没自己的份,老板倒还对自己有意见,甚至还有辞退的想法。这到底还有没有天理了!

这种没天理,其实就是年轻人的自我认知和老板对员工的心理预期不一样导致的。

在员工看来,本职工作做好,无愧于心,何须在意别人怎么想。老板又能耐我何?

但在老板看来,一个人业务强,除非强到公司离了这人,就不能运转了的程度。否则都是一类人,在老板眼中没区别。

周亚夫的能力是很强,但也没到离了他,汉朝就不转的高度。

试想,连韩信都可以被拿下,弃之不用。更何况是周亚夫?

而既然汉朝离了他,也不是不可以,那景帝对他下手,当然也就不会有啥忌惮了。


况且,在能力和忠诚之间,绝大多数老板往往更看重后者。

毕竟有能力的人一旦造反,对公司的损害那可是毁灭级的。

周亚夫功高震主,又不拍马屁,时不时还跟景帝抬杠,景帝哪里能容他。

其实,这并不是景帝昏,而是这就是人性。这世上,说到底还是俗人多。当今大部分老板都是如此,并不是他们昏。

周亚夫和景帝抬杠,景帝选择灭了他。这太正常了。像文帝那种被员工立下马威,却不怨反喜,才是不正常的人。

纵观人类史,文帝那种圣主,屈指可数。

从周亚夫的故事中,我们其实也能得出一些经验教训。绝大多数老板都是俗人,该怂的时候还是得怂,该谄媚时,还是得谄媚。不要跟自己的钱和自己的职场前途过不去。

至于说景帝将周亚夫下狱,周选择自杀。这也是很正常的。

因为远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惯例了:君要臣死,不必亲自加诛。

所谓“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大夫级别的高级官僚就可以免死。

而是说卿大夫在被主君责罚后,君主可以允许他们自己选择死法。

比如说,夫差赐死伍子胥,只是派使者送剑过去,剩下的意思,就靠伍子胥理解了。


后来勾践想要文种死,也只是赐剑,连责罚都没有。文种知道勾践的想法,就自尽了。

还有吕不韦被流放时,嬴政给他敕书: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也明白嬴政的意思,于是服毒自尽。

这就是直接处死和“赐自尽”的区别。

君要臣死,不需要把话说透。说透了,就没意思了。卿大夫总之就是死。逃避,不仅还是会死,而且死后,尸体也难免会被羞辱。

就比如说商鞅。如果商鞅直接自杀,可能还能留个全尸。结果他不愿意自杀,最终的下场就是车裂。


景帝听说周亚夫私藏盔甲,派人到他家里问情况,如果这时周亚夫服软,或者及时自尽,情况会好些。可惜他是个直性子,什么也不说。跟景帝硬顶着干。于是汉景帝便让廷尉以谋反罪将周亚夫逮捕。

到了天牢中,廷尉问周亚夫:你买盔甲是要谋反吧!

周说:我买盔甲是为了陪葬,没想谋反。

廷尉这时候说了一句经典名言:你在活着时不谋反,死了也要在地下谋反!

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看到了吧,这就是不及时自尽的下场。

当老板想整员工时,还怕找不到借口?

周亚夫此时明白,自己没活路了,便在狱中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绝食而死,听起来好像没啥。但相比于直接自尽,明显绝食更痛苦。

作为一代名将,周亚夫也算是死得极其憋屈加痛苦的了。


总的来说。古往今来,功高震主之人,就很难善终。放在今天的商业公司,就是很难平稳混到退休。

景帝在最后一次试探周亚夫后说,这样的人怎么能服侍我儿子。周亚夫却表示景帝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周亚夫的反应,固然可以说明他的坦荡和对皇帝的忠诚。因为只有心怀坦荡的人,才会做出如此举动。

还有在细柳营练兵时,也只有一个心怀坦荡的周亚夫才敢在军中下达“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的作死命令。

但一个人在社会上混,并不是仅靠坦荡就能有福报的。古往今来,成大业者往往都是拼着自己的身家性命才能求活于世。

周亚夫得罪皇帝,得罪太后,得罪了很多眼红他的人。他死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为他鸣冤叫屈,这就是他的问题了。

周亚夫是降候周勃的儿子。要说周亚夫,当然要先说说周勃,做为家庭背景。我总觉得,人的性格与处事方式,与家庭文化背景很有关系的。

周勃是汉代开国将军,与樊哙等人一起是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仅以战功而论,周勃的功劳也未必有多么突出。周勃青史留名的原因,是与汉初政治斗争中能够正确的站稳立场是有很大关系的。

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吕氏的核心人物,是吕后。吕后去世之后,汉朝诸臣面临一个重大的政治选择。是让吕氏继承把持朝政,还是把政权还给刘家?这时,周勃坚定的和陈平一起,平定了诸吕,把政权还给刘氏。所以,文帝继位之后,周勃是复兴刘氏政权最大的功臣之一。所以,他能以很一般的才能,出将入相。史记中说:“勃为人木强敦厚,高祖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这里的文学,不是现在的文学,是说周勃没什么文化,学问不够。这大概是他们周家先天的不足。周勃虽然出将入相,但他为相之时,在日常政务的处理上,还是不太能胜任的,这一点,史书上有记载,有兴趣的可以了解。

也正因此,周勃除了打仗的功劳之外,政治上的功劳其实就是在关键时刻站稳立场,拼命一击。便功成名就。真正当个宰相,对他来说,可能有点累。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他一生的功绩,主要是在七国之乱中建立的。七国之乱时,他是朝庭的主将。叛乱的平定,与他的战略制定,及战术的运用,都有很大关系。可是,他为大汉王朝建立功勋的同时,却为自身的安危埋下了隐患。战争中,他的一个主要的做法,是让窦太后最喜欢的儿子,汉景帝的亲兄弟去打冲锋。当叛军进功梁国的时候,周亚夫利用梁国的兵力,拖住叛军,不去救援,从容布置,最后打败了叛军。从客观上来说,他的做战战略是对的。可是这样的做法,使他得罪了汉景帝最喜欢的兄弟。

当叛乱平定之后,梁王有了机会,就会在太后面前为周亚夫上眼药就很正常了。因为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周亚夫也得到了和他父亲周勃相同的政治地位出将入相。打仗的时候,一般是国家危急的时候,将军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一般皇帝都能忍受。可是,和平时期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当宰相的时候。在处理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会和皇帝的意见不一致。这个时候,听谁的,按谁的意志办事,就很有学问了。如果宰相事事和皇帝意见不一致,恐怕自己就很危险了。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明哲保身。

分析一下陈平和周勃的处事方式,就能看出差别来。陈平是懂得保身的,遇事的时候,如果他的处理方式和皇帝不一样,他是可以再拿出另一套副和皇帝心意的方案来。总之,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皇帝是老大,他自己是为皇帝办事的。周勃,周亚夫办事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灵活性。相反,他们非常坚持原则。他们认为对的时候,一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立场。周亚夫细柳治军,体现的就是这样,即使是皇帝来了,也不能改变军中的规定。七国之乱中,即使是皇帝的兄弟,到为国牺牲的时候,也不能说二话。但这种一根筋的处事方式,常常会为自己带来麻烦。

周亚夫为相的时候,有好几个事情与汉景帝的意见不一致,汉景帝为了尊重他,照他的意思办了。比如,汉景帝想封自己的舅舅王信为候,而且这个意见是窦太后提出的。周亚夫没同意,他的理由当然是正大光明的。可是,汉景帝心里肯定会有点意见这是不用说的。还一种事情,当初景帝想废栗太子的时候,周亚夫也是不同意。我们不能不说,周亚夫的意见都是站在一个公充的立场上,在道德上都站得住脚。可是,他坚持原则固执己见的性格,汉景帝应该是很清楚的。

汉朝的皇帝们对周亚夫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汉文帝死的时候,告诉汉景帝周亚夫是可用之材:“既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事实也证明了文帝的判断是对的。汉文帝临死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儿子,周亚夫是可用之材。可是,汉景帝晚年的时候,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把周亚夫提前处理掉了。其中的原因,说白了很简单。汉景帝继位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国家的政权可以操之在自己的手中了。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只有十五六岁。如果是一个固执己见的大臣辅助,那国家是谁的呢?这就是汉景帝处理周亚夫的原因。

周亚夫最后的死,是因为谋反,这个谋反罪也是挺奇葩的,因为他儿子为他准备后事,买了些甲盾之类的东西。最后,周亚夫被廷尉收捕,廷尉问他说:“君候欲反耶?”周亚夫说:“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耶?”吏曰:“君候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从这些问答中也可以看出,周亚夫谋反,连这些审案子的人都不相信。但是,现在皇帝需要你谋反,你就是谋反。于是,周亚夫“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现在,就可以说说筷子的事情了。有一次,汉景帝在皇宫里边召见周亚夫,并予赐饭,可是吃饭的时候,在他的桌上只放了一大块肉。又没有放筷子。看到这个情况,周亚夫很生气。用眼睛看宫中管食物的,意思让他们给拿筷子。这个时候,景帝开始装糊涂说:“此不足君所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景帝看见周亚夫给宫食的宫人使眼色,以为给周亚夫的食物不够吃的,还要加。就说:“这些不够你吃的吗?”周亚夫免冠谢。趁着景帝起身的功夫,周亚夫离席而去。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从景帝的这句话中,明白的看出,周亚夫败亡的原因了。

在周亚夫死了之后一年,汉景帝又封了周勃的另一个儿子为平曲候。以延续周家的爵位,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汉王朝并非不知周家之功,搞掉周亚夫,是当时的政治需要。

下面我们看看司马迁对周亚夫的评价。他说:“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而不逊,终以究困,悲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亚夫用兵,战国时期的名将司马穰苴也不过如此。这是很高的评价。可是,他“足己而不学”,自我满足,而不喜欢学习。“守节而不逊”,不逊就是不谦虚,好理解。守节二字在这里就不太好理解了。因为在宋明之后,守节二字,绝对是是正面价值,而这里好像有点负面的意思,这大概是太史公与后世儒家价值判断上的不一样。守节二字,并不是在裤裆底下加把锁,而是“有所不为”。周亚夫的守节,就是体现在他认为不能做的事,皇帝让做也不能做。因为守节,所以才不逊,才不听皇帝的话。才造成自己个人命运的悲剧。所以,太史公才说:“可悲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廷尉   马蜂窝   叛军   汉朝   太后   军中   天子   筷子   将军   皇帝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