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造反当皇帝,为何要先抢传国玉玺,不能重新做一个吗?

古时候以皇帝名义颁布的文告称为圣旨,圣旨上会有一枚印章,它代表的是皇帝权威,而皇帝的印章用玉雕刻,称作玉玺。依据代表的职权不同,玺有多个,分别对应不同的文书或文告。

但其中有一枚玺最为特别和神圣,皇帝会在自己驾崩前当着众大臣的面把玺交给太子,或是皇帝突然驾崩,由品阶最高的大臣在太子登基大典上递交太子,这都代表着太子接任地位统治国家,是皇权的交接,这玺就是我们说的传国玉玺。

虽说传国玉玺重要,但那不是对于当局统治者而言吗?怎么连造反的人也要抢它?你都造反了咋还要前皇帝的玉玺?不应该是造一个代表自己权力的玺吗?当上了皇帝,要找块好点的材料和一位优秀技术师傅应该能做到的吧?

一、玉玺材料还不一般

中国人喜用印鉴的习惯由来已久,《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玺者,印信也”“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玉玺由此得名,也是从秦始皇开始,除了皇帝以玉作为印章外,其余人不得使用,玉玺也成了皇帝印章的专属名词。

一位名叫卞(biàn)和的楚国人意外采得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当时的国君楚厉王,因为未加打磨,宝玉被璞包裹着,楚厉王以为卞和是在耍自己,于是以欺君之罪砍了他的左腿。等到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献玉,结果楚武王同样不识玉,砍去了卞和的右腿。待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他的玉石在荆山下哭泣,楚文王听说后找见了卞和,卞和讲述了自己的事情,直言自己不悲痛砍去双脚的酷刑,只是难过大家都不识宝。楚文王没有靠自己的感觉去判断,而是找来了匠人剖玉,果然是宝玉。宝玉得名“和氏璧”,卞和因献宝之功受封嘉奖,但卞和已经心灰意冷,情愿归老荆山,当初他抱玉哭泣的地方被人们称作“抱玉岩”。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建立秦朝,得和氏璧,为了让后世铭记自己的功勋,“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于是让李斯把玉璧磨制成玉玺,《史记·李斯列传》也有“卞和璧,始皇以为传国玺”的记载。玉玺其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方四寸,上纽交盘龙,刻有用鱼鸟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秦朝二世而亡,以秦王子婴献玉玺于刘邦为秦灭亡的正式标志。后来刘邦建立汉朝,这枚玉玺在汉朝诸帝间世代相传,汉将称其为“传国玺”。

二、没有玉玺就没有底气

“君权神授”的观念在夏代就已经出现,《尚书·召诰》中“有夏服(受)天命”是对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玉玺和国家命运相连,君主得玉玺意味着自己“受命于天”,君主失玉玺意味着“气数已尽”,因此“传国玉玺丢失”都能成为谋逆者煽动舆论的正当理由,为造反助力。如果登基皇位的人没有玉玺,会被称作“白板皇帝”,显得底气不足易遭人耻笑,哪怕继位者是太子也是一样。

西汉末年,大臣王莽篡权就急切地需要这块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一切都是上天的授意,天命如此。王莽逼宫时,汉孝元太后知道局势已不可逆,于是把玉玺重重摔到地上致使玉玺摔碎了一个角,虽然事后王莽令人用黄金极力弥补,但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王莽美名其曰“金镶玉玺”,这也是“金镶玉”的由来。王莽垮台,天下大乱,玉玺辗转落入刘秀手中,它又见证了一个新王朝的诞生。

东汉末年,天下又乱,玉玺又被争来抢去,最后回到正统汉献帝手中。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传国玉玺又成了曹魏皇权象征,还在上头添刻“大魏受汉传国玺”七字。到西晋灭亡,社会动荡,传国玺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颠沛流离。

唐朝建立后因没有传国玺,李世民就刻了“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公元630年,杨政道返回中原把传国玺交给李世民,唐朝才有了切实的名分。唐末,群雄四起,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这枚由秦始皇创造的传国玺在混乱中就此失去踪迹。到明朝时期,朱元璋也没能找到传国玺,于是他只能重新雕刻了一块新玺作为国家象征。

和氏璧是玉中“柱长石”,据说能耐1300°C高温,也就是说传国玺不会因李从珂登楼自焚而焚毁,因此传国玺可能仍存在于何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现身震惊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玉玺   和氏璧   王莽   史记   宝玉   国玺   皇帝   古代人   印章   大臣   太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