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称帝6年,进贡43次,契丹为何还要灭晋?真相:刺激3人野心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后晋灭亡后唐,称帝中原,主要依靠契丹军队的帮助。

石敬瑭对此感激涕零,多次发誓要报答契丹统治集团的恩德。

他进入洛阳不久,就派遣大臣赵莹向契丹送上燕云16州的图籍,每年还纳贡帛30万匹,忠实地履行他原先与契丹订下的条约。


据《辽史》记载,石敬瑭称帝6年,先后派遣使者43次去契丹,向契丹帝进纳贡物,问候起居,贺节献礼,请上尊号,报告藩镇动乱,请求批准后晋行南郊庆典。

国内外大事几乎全部听命于契丹君臣裁决。

燕云16州(包括今北京市、河北与山西北部、内蒙南部的大片地区)历来多为我国中原王朝直接统辖的地区,具有较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与历史悠久的文化。


1、燕云十六州的反抗


石敬瑭将这大片土地拱手送给契丹,自然会遭到当地军民的激烈反对。

天福二年(契丹天显十二年,937年)二月,耶律德光自潞州(今山西长治)返回契丹,路过云州(今山西大同),俘大同节度使沙彦询,但节度判官吴峦据云州城坚决反抗。

契丹军队围攻7个月仍无法进入城内。石敬瑭采取调虎离山的策略,一方面假意请求契丹军队撤除对云州的包围,一方面调吴峦为武宁军节度使。俟吴峦离开,契丹很快占领了云州。

天福三年(契丹会同元年,938年)八月,契丹南京留守、后唐降将赵思温秘密上表石敬瑭,要求将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重新归附后晋,石敬瑭拒不同意。

天福六年(契丹会同四年,941年)六月,振武军节度副使赵崇赶走节度使耶律画里,要求归附晋朝。

契丹帝派兵攻打,赵崇在朔州(今属山西)城内坚持斗争半年,得不到后晋的任何支持,石敬瑭还派出使者劝说赵崇投降。

朔州军民拒绝投降,将契丹大将击毙在朔州城下。最后终因众寡不敌,契丹军队攻陷朔州,城内全体丁壮惨遭屠杀。

被契丹用武力役服的吐谷浑、党项、沙陀、突厥各少数族,由于不满契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和肆意欺压,纷纷逃离故土,投奔后晋。


契丹帝大为恼火,指责石敬瑭招纳叛人。天福六年(契丹会同四年,941年)正月,后晋派供奉官张澄领兵2000人,在并(今山西太原南)、镇(今河北正定)、忻(今属山西)、代(今山西代县)四州搜查吐谷浑群众,将他们押回契丹。

契丹使者一再追问指责,石敬瑭不知所措,忧惧成疾。

后晋国内发生重大事情,如魏州(今河北大名北)范延光、镇州安重荣擅自称兵割据,石敬瑭都及时上报契丹。

安重荣杀死契丹使者,散发文书公开指责契丹的种种罪行,石敬瑭仍在诏书中强调契丹的恩德和强大,指责安重荣对抗契丹乃自取灭亡。

契丹也随即部署军队准备进讨。襄阳(今属湖北)安从进发起叛乱,契丹帝耶律德光指使石敬瑭抓紧讨伐。

总之,石敬瑭称帝后不仅无耻地向契丹称臣称子,割让土地,贡纳金帛,还配合契丹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后晋朝廷是遵循契丹统治集团旨意办事的傀儡政权。


2、范延光反叛


晋高祖石敬瑭对契丹奴颜婢膝,对藩镇又迁就姑息,期望得到各地藩帅的支持,并向后晋朝廷提供大量财物。

由于唐末帝李从珂、晋高祖石敬瑭都从节度使登上帝位,各地藩帅也蠢蠢欲动,企图仿效从事。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说:“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这正是藩帅们准备兴兵闹事的充分暴露。

晋高祖建国不久,魏博范延光、安州李金全、成德安重荣、襄阳安从进等接连发起叛乱,企图推翻后晋朝廷,夺取全国政权。


范延光先后出任后唐成德节度使、天雄节度使,长期统领重兵,早有问鼎中原的打算。晋高祖起兵太原,范延光领兵2万戍守辽州(今山西左权),拒不投降。晋高祖进入洛阳后,范延光更心怀不满。天福二年(937年)三月,范延光召集所属各州刺史,调动军队,阴谋作乱。

后晋宰相桑维翰有所察觉,奏请晋高祖石敬瑭速赴汴州,对范延光采取军事行动。晋高祖遂借口洛阳漕粮缺乏,东巡汴州(今河南开封),加强防备。

六月,范延光以冯晖为都部署,孙锐为兵马都监,领步骑2万人沿黄河西上抵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二十六日,晋高祖命杨光远为魏府四面都部署,张从宾为副都部署兼诸军都虞候,高行周为西面都部署,统一领导对范延光的作战。

后晋军队部署在相州(今河南安阳)、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阻止魏博军队渡黄河南下,保卫洛阳(今属河南)、汴州的安全。

范延光一面出兵作战,一面派使者暗中拉拢同谋。

后晋东都巡检使张从宾首先响应,公开反叛,杀皇子、河阳节度使石重信,又进入洛阳杀皇子、权东都留守李重义,夺取内库钱帛奖赏兵士。

张从宾引兵攻打汜水关(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杀巡检使宋廷浩,向汴州逼近。汴州城内一片慌乱,晋高祖准备逃往太原。

桑维翰叩头苦谏:“贼锋虽盛,势不能久,请少待之,不可轻动”,晋高祖才安定下来,继续在汴州指挥作战。

七月,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后晋杨光远引诱范延光部将冯晖、孙锐自六明镇(今滑县东北古黄河北岸附近)穿渡黄河,刚行至黄河水面中间,晋军突然发起反击,魏博兵多溺死,冯晖、孙锐逃还魏州。

后晋杜重威及奉国都校侯益引兵抵虎牢关,与张从宾战于汜水,叛军万余人被俘杀殆尽。张从宾渡河淹死。

范延光出师不利,又失去了张从宾的声援,被杨光远围困在魏州一年多,天福三年(938年)九月向后晋投降。

天福五年(940年)五月,安州节度使李金全反于安州(今湖北安陆),晋高祖任命马全节为安州节度使,领河南诸道兵出讨。


李金全作战不利,投奔南唐。南唐将李承裕率军3000人前来支援,进据安州,被马全节全部歼灭。


3、安重荣的反叛


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初,以安重荣为成德节度使。

安重荣怀有野心,加紧扩充军队,买卖战马,伺机而动。

他公开谴责晋高祖屈事契丹,尽国中奇珍异货向契丹贡献,凌虐汉人,是万世之耻辱。

他争取吐谷浑、契苾、东西突厥、沙陀、党项各少数族归附成德镇,要求石敬瑭联合他们一致反抗契丹。

天福六年(941年)八月,晋高祖自汴州来到邺都(今河北大名北),对安重荣对抗契丹进行恫吓威胁。

同时,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奉晋高祖密诏,挑拨离间,劝说吐谷浑酋长白承福脱离与安重荣的联系,投奔河东节度使。达靼、契苾闻讯后,也拒绝与安重荣一起反抗后晋。

安重荣仍无所顾忌,派人联络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

天福六年(941年)十二月,安重荣集中境内饥民数万人向晋高祖行在邺都进发。

当月七日,后晋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邢州节度使马全节为副使,领护圣等马步军39指挥讨伐安重荣。

十三日,双方军队战于宗城(今河北威县东)西南。安重荣部署偃月阵,晋军攻击不利,杜重威打算撤退。

指挥使王重胤说:“兵家忌退。镇之精兵尽在中军,请公分锐士击其左右翼,重胤为公以契丹直冲其中车,彼必狼狈。”

杜重威接受建议,重新发起攻击。


成德排阵使赵彦之临阵投降,安重荣大败,退保宗城县。当夜三更,晋军攻入城内,获马3000匹,绢3万余匹,安重荣领10余骑逃还镇州。

成德军战亡及冻死者2万余人。天福七年(942年)正月二日,镇州牙将引后晋军攻入牙城,捕杀安重荣。后晋改镇州为恒州,以杜重威为节度使。

杜重威将镇州官府及安重荣家财掠夺一空,又重敛于民,税外加税,老百姓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

为配合安重荣反抗朝廷,襄州安从进也举兵反叛。

安从进原先是后唐山南东道节度使,后晋建国后拒绝晋高祖将他调任青州(今山东益都)的命令,继续留任原职。

安从进依靠襄州的坚固城防与汉江天险,忙于扩建军队,准备战争。南汉、楚、荆南各国向后晋贡献财货路过襄阳,安从进多掠归己有。来往襄阳的商人也被迫刺面从军。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八月去邺都之前,同意宰相和凝的请求,特留给大梁留守郑王石重贵数十份空白敕书,授权他随时调动军队进讨安从进。

十一月,安从进发兵进攻邓州(今河南邓县)。郑王石重贵派西京留守高行周为南面行营都部署,前同州节度使宋彦筠为副都部署,张从恩为监军。安从进攻邓州失利,二十七日退至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西南)北面花山,张从恩迅速赶到,安从进大败,退保襄州。高行周围困襄州半年多,天福七年八月,奉国军攻入城内,安从进全家自杀。

自天福二年(937年)至七年(942年),后晋连续发生藩镇动乱,规模较大,是五代诸朝地方藩镇反抗中央朝廷最为激烈的时期。


这些叛乱虽相互有些联系,但缺乏组织严密的统一行动,各自为政,孤军作战,所以被晋高祖分别平定。但它充分暴露出后晋统治的不稳,并严重削弱了后晋的军事力量,对抗击契丹南侵的斗争十分不利。


4、形同虚设的北部防线


自契丹占领幽、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雄县南)州之后,后晋北部边防前线主要是邻近幽州的易定、成德、横海三道。

横海节度使治沧州,靠近大海,地势低下,又多塘池,对契丹骑军的行动十分不利。

易定、成德两道占据河北大平原中部,是契丹南侵的必经通道。可是,后晋朝廷认为“发兵守塞,兵少则不足以待寇,兵多则馈运无以继之”,仅仅依靠当地藩镇兵维护成德、易定两道的地方治安,而将中央禁军主要部署在汴州、洛阳地区。

自天福六年(941年)安重荣起兵失败后,晋高祖用其妹夫杜重威为成德节度使。

杜重威把当地军队当作欺压群众、搜刮民财的工具,从未加强训练以对付契丹统治集团。

杜重威贪残不法,屡次借口加强边防,强行搜括老百姓钱帛,占为已有。

契丹两次入侵,驱掠大批汉人路过镇州城下,或攻占成德节度使所属州县,杜重威坐镇镇州城内,贪生怕死,从不派遣一兵一卒打击契丹军。

宰相桑维翰要求免除杜重威成德节度使职务,晋出帝却认为杜重威是晋朝的密亲,完全可以信赖,让他继续留驻成德镇。

义武节度使与成德节度使有所不同。如义武节度使所属易州刺史郭璘长期坚守易州城(今河北易县),多次打退契丹军队的进犯,还出兵阻击契丹军队南下。但郭璘只是孤军奋战,得不到后晋朝廷及义武节度使的任何支持,难以发挥打击契丹的作用。


后晋朝廷既未派重兵戍守河北国防前线,当地藩镇武装力量有限,又很不可靠,战备废弛,自然无力抵挡契丹大军的入侵。


5、暗结契丹的杨光远


杨光远,字德明,沙陀族人。其父阿噔啜,事晋王李克用为亲军队长。

杨光远先后出任后唐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妫(今河北怀来东南)、瀛、易、冀(今河北冀县)四州刺史、振武节度使、义武节度使,长期在河北地区担任军政要职,对契丹情况比较熟悉。

石敬瑭起兵太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命杨光远为太原四面副招讨使,他与招讨使张敬达被围困于晋安寨(今山西太原南郊)。

杨光远与次将安审琦一起杀死张敬达,投降石敬瑭;还故意编造谎言,骗取晋高祖的信任,被授为宣武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掌管禁军。

天福二年(937年),杨光远统领晋军征讨魏博范延光,不久授命为魏博节度使。

杨光远手握重兵,骄恣跋扈,干预朝政,晋高祖无可奈何,屈意顺从,授其子承祚为左威卫将军,娶帝女长安公主;次子承信等皆超拜官爵,宠冠朝廷。

晋军讨平范延光之后,晋高祖深感杨光远身居重镇,跋扈难制,特听从枢密使桑维翰的建议,将他调任西京留守兼河阳节度使,解除统领禁兵的权力。

自此以后,杨光远对晋高祖、桑维翰极为不满,暗中以宝货贿赂契丹,诉说自已遭排挤,又私下蓄养部曲千余人,培植死党,准备闹事。

天福五年(940年),后晋调杨光远任平卢节度使。晋高祖按照杨光远的要求,又拜其子承祚为单州刺史,承勋为莱州防御使,父子一道东行,一路车马浩荡。

晋出帝因军马缺乏,命平卢节度使杨光远归还原先所借朝廷马300匹。

杨光远更加不满,遂背叛晋朝,进一步与契丹勾结。


天福八年(943年)十二月,杨光远向契丹密告后晋国内形势:

“晋主负德违盟,境内大饥,公私困竭,乘此际攻之,一举可取”,要求契丹利用后晋的严重困难而抓紧南下。


6、契丹南下的必然性


契丹南下的战略目标经历了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

后唐天成元年(契丹天显元年,926年),耶律德光向后唐使者姚坤提出要得到黄河以北诸州,遭到拒绝。

天福元年(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耶律德光出动大军帮助石敬瑭,夺取了燕云16州,还明确要求石敬瑭“世为我藩辅”,长期向契丹称臣,即建立由契丹操纵的后晋政权。

天福七年(契丹会同五年,942年)六月,晋高祖病卒,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与宰相冯道立齐王重贵为帝,史称晋出帝。

景延广因立出帝有功,升官宰相,又掌管禁军,居功骄傲,不可一世。此后,后晋致书契丹只称孙而拒绝称臣。在后晋境内的契丹商人多被杀,财货被没收。

后晋与契丹关系日益恶化,耶律德光就打算大举南侵,灭亡晋国,在中原地区建立以耶律德光为首的契丹贵族集团直接统治的政权。

耶律德光为实现霸占中原的战略目标,作了长期的准备工作:

(1)天福二年(契丹天显十二年,937年),契丹刚占领幽州不久,就改幽州为南京(今北京市西南),屯驻重兵,作为南下前进的重要基地。

天福五年(契丹会同三年,940年),耶律德光巡视南京,亲自检阅步骑兵于南郊。契丹军每次南侵,几乎都是从幽州出发的。

(2)储藏军需器械、马匹。

契丹多次南侵,大肆掠夺军需器械,仅天福元年晋安寨之战,就将马5000匹、铠仗5万件运回国内。后晋大臣桑维翰说:“中华之精甲利兵,悉归庐帐”,契丹“戎器备而战马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3)选用汉人为契丹效劳。

契丹族与汉族之间语言不通,文化习俗不一,政治、经济也有很大差别。这给契丹南侵造成了困难。耶律德光为此特别重用一批汉族人士充当契丹国官员、军将,为契丹出谋献策,或率领军队冲锋陷阵。


赵延寿、张砺、赵延昭、刘晞、崔廷勋、赵思温等人就是其中的典型。赵延寿、张砺在天福元年投降契丹,耶律德光先后授赵延寿为幽州节度使、枢密使、政事令、中京留守、燕王等官爵。

赵延寿也积极充当契丹入侵中原的前锋。张砺入契丹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遇事决不回避,必尽其言,颇得耶律德光的信任。

这些投降官将的活动为契丹南下提供了很多方便。

由于契丹长期扩军备战,又占领了幽州、云州等军事重镇,重用一些汉族投降官将,并与后晋杨光远秘密勾结,所以南下作战相当顺利,仅用五年多时间就灭亡了后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契丹   后晋   藩镇   节度使   幽州   高祖   河北   河南   朝廷   野心   军队   真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