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万历十五年是个历史拐点?


因为如果纵向来看大明的历史,会发现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大明似乎是有了要衰亡的征兆,整个晚明的天灾人祸,都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首先是天灾,从万历十三年到万历十七年,经历了一场特别可怕的大旱,尤其是万历十五年,整个华北地区一年的降水量寥寥无几,按照《明史》的形容,叫“赤地千里”。为了赈灾,朝廷拨出了大部分的粮食,几乎是耗尽了张居正改革遗留下来的财富。而除了干旱以外,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一年,山东地区和河南还爆发了一场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啃尽了原本就不多的粮食,加重了人民生活的疾苦程度。由于干旱和蝗虫的双重打击,导致了严重的饥荒,伴随着饥荒而来的,就是一场弥漫了六个省的大瘟疫。一年之后,河南、北直隶、山西三省的人口就从1580年的2560万减到了1588年的1280万。除了人口的锐减,饥荒还严重破坏了北方的户口管制,结果就是造成了大批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


除了频发的天灾,万历十五年还是大明政治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争国本一事浮上水面,坚持道统的大臣和拥护皇帝的大臣开始纷纷站队,自此,晚明声势浩大的党争即将拉开序幕,也恰恰是因为党争,导致了明廷政令不下,朝局混乱,在缺乏有力的领导下,大明的贪腐情况迅速回温,腐败的吏治再一次榨取着民脂民膏。而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万历皇帝失去了前期勤政的秉性,变成了和他爷爷嘉靖一样的独裁者。对文臣充斥着的敌对情绪,使得万历愈发的仰重宦官集团。于是从万历中期开始,已经消停了十几年的宦官集团又一次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了。


虽然一切都还没有达到崩溃的边缘,但是已经有了开始,因此说万历十五年是个历史转折点,或者说,这一年也是“万历之渊”。

因为一部电视剧让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火了一把,也让很多人知道了这样一个概念:明亡于万历。明朝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不这样,可能不是一句话能概括完的,也不是一个人就能把这个责任担当起来的。

但万历皇帝朱翊钧主政的四十八年确实是明朝的转折点。

大明之衰败,始于正德、嘉靖,而到万历朝可以说有亡明之兆了。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可就是这样长命的一位皇帝,却没有为大明江山留下丰厚的政治遗产,恰恰相反遗毒最深。

万历登极前十年,由于万历年幼,张居正辅国,万历及太后对张也是信任有加,鼎力支持,国家大事悉数出于张。“帝赉忠良”的张居正也不负重托,即成就了他一代名相的美名,也成就了万历之初的政绩:武备有力(刘显、戚继光、凌云翼、李成梁、张佳允等)、吏治严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可这样的日子只有十年,到万历十年的时候张死了,万历皇帝就对张居正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万历十一年褫夺了张的一切荣誉,削去上柱国、太师的称号以及谥号文忠,夺取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将张的罪状昭告天下:当开棺戮尸,姑且免之。万历十二年抄了张居正的家,搜出来黄金两万两,白银十几万两,其子孙儿女饿死、残死,戍边而亡的不计其数。张也落得一个明于治国昧于治身的恶名。

张的倒台标志着万历皇帝亲持国柄的开始,但万历帝并没有励精图治,从此万历开始了亲小人远贤臣的醉梦时代: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三十多年,与外庭隔绝,宦官重用,多为矿使税使到处敛财,为祸人间。吏治混乱,封疆大吏、中枢首脑、六部大臣常常几年都空缺,也不补充任命;有罪的官吏也不追究,该退休的官吏也不让走,甚至于有院部大臣直接挂印走人。庸人秉政,百官多旷其职,边患也越来越严重,朝廷却不以为意,万历十一年清太祖用兵塞外,开始蚕食周边,经过三十余年,到万历四十六年,清太祖起兵攻占辽、沈,朝中才重视边患,方才加强武备,就开始征兵征饷,“辽饷”一征,加上自然灾害、官吏贪腐,使老百姓更加民困财尽,天下骚动使然,很多人开始铤而走险,去做土匪,之后朝廷为了对付民变又加征“剿饷”,明之三大饷(辽饷、剿饷、练饷)可以说是朝廷自掘与人民的开始,外不能打败建州,内不能安抚百姓,朝廷内外交困,可以说明之亡已经无可挽回。所以,万历朝是明代的转折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万历   大明   明朝   吏治   宦官   官吏   拐点   朝廷   转折点   大臣   皇帝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