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智仁义洁,英雄沈有容

吴庆武

微信版第1378期


《仗剑录》是明朝民族英雄沈有容的纪实性自传稿,约成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末,时沈有容已经63岁,依然铠甲在身。《仗剑录》成稿后,在世上流传极少,“据说亡佚三百六十余年,一直为日本及中国台湾史界寻找而未果”[1],直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出版的《台湾研究集刊》(1986年第四期)刊登芜湖市委党校姚永森教授的《明季保台英雄沈有容及新发现的〈洪林沈氏宗谱〉》一文,《仗剑录》作为附录首次公布于世,引起学界轰动。姚永森于1986年7月1日在宣城县棋盘乡沈家边自然村(现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沈家边)发现全套的《洪林沈氏宗谱》,《仗剑录》亦全文载于谱卷中。

沈有容是明朝继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之后的万历年间抗倭名将,首位叠加了成功剿倭驱荷、保卫台海、收复台湾三大璀璨历史光环的将军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地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将领”[2]。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57年1月22日)生于明朝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沈家边(现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七景村)。沈有容出身儒门大户、地方望族。爷爷沈宠(?—1571),嘉靖十六年举人,授获鹿知县,历任监察御史,官至广西布政司参议。沈宠身为御史时,耿直无私,锄奸惩恶惟恐不尽;父亲沈懋敬为太学生,官至蒲州同知;叔父沈懋学(1539—1582),万历五年(1577)状元。沈有容少时“走马击剑,好兵略”[3],22岁从戎报国,69岁高龄方退役还乡。天启四年(1624)“以年老乞骸骨归”[4],天启七年(1627)去世,“赠都督同知,赐祭葬”[5]。

台湾学者郑喜夫在《台湾先贤先烈专辑(第五辑)——沈有容传》中总结沈有容的一生有:恪守民族至上、国家第一的信念,文武并修,术德兼备,走正门,行大道,做实事,说真话,亲君子,远小人等五种风范,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军人”的表率。从《仗剑录》中,我们更是看到一位“有胆有识,仁义以为干”[6],“好名而不好利,畏义而不畏死”[7]的军人+英雄。他那“勇、智、仁、义、洁”的五德光芒,如金如玉。

“容少时好驰马试剑,遂误入武途。”《仗剑录》如此开篇,犹如一位主角走马击剑登台,器宇轩昂,却用一个“误”字把儒门望族的背景映照在浓烈、铿锵的幕布上。明宣德朝之后,全社会重文轻武风气蔓延。一个儒门官宦人家的子弟,偏偏少年时就爱武装甚于文笔,且至一生从戎,立下赫赫伟功,可谓是“异类”中的天花板。

 年轻时候的沈有容,“勇”是他身上最典型的标签。他少时好谈兵,以“大丈夫振臂取功名”[8]为自我激励,“有封狼居胥之想”[9]。万历五年(1577)沈有容22岁时首次入军营;万历八年(1580)25岁会试不第后再入军营,“投蓟辽总制鸣泉梁公,蒙录为旗牌,寻补昌平右骑营千总”[10]。

万历十二年(1584),八月初一日,长昂亲帅三千余骑夜半直奔刘家口,刘家口位于卢龙县境内,是一个重要隘口,“刘家口去京师,轻骑可一日至”[11]。这一年沈有容升为千总,驻地就在刘家口。“蓟辽军门、崌睐张公调容于蓟镇东路、南兵后部千总,防守燕台二路”[12]。朵颜长昂这次精心准备的夜半突袭,正好撞到沈有容的炮口剑锋上。沈有容当夜二更时分于关口城墙上闻得警报,此时身边仅有健卒、家丁29人。他们以一当百,居高临下,架起火炮、佛朗机,一顿猛射,“一出台而射死七十余”[13]。朵颜部的骑兵也不是吃素的,在炮击过后就开始还击,而沈有容无惧箭矢如雨,率部冲出战台,旋即身中二箭,29位健卒、家丁也都负了箭伤,但沈有容勇气盖天,不顾伤势,带领部下冲入敌阵,奋力拼死砍杀,与援兵一道击退朵颜部的进攻。这一仗不仅杀敌众多,缴获颇丰,更是斩杀了长昂视为左右手的阿木赤,又一次断掉朵颜三卫的野心。沈有容此战之勇,以首功得到了赏赐以及对兵部的推荐,在朝野间录得名声。相比之下,“主兵把总李养性及传烽守台官兵周养珠等十人皆枭首传示,又毙杖下者八人”[14]。

万历十三年(1585),沈有容被辽宁巡抚顾养谦看中,调到他麾下任火器教练。虽是教练,沈有容冲锋起来依然勇字当头。万历十四年(1586)在跟随李成梁参加可可毋林之战中,他同家丁一起冲杀在前,亲自斩敌4人;万历十七年(1589)随李成梁出兵攻打女真叶赫据守的北关,他乘马冲击南门,“所乘战马中箭死,再换马,皆为矢伤。容右腿亦中矢,步行不前,则为诸虏所钩”[15]。战斗中沈有容所乘战马被射死射伤,自己右腿也中箭,无法行走,被敌人兵器钩住,意欲拖进城去,先脱了他身上鲜丽的盔铠再杀他。在生死垂发之际,幸亏宁远副将祖成远统兵杀到,救了沈有容一命。脱险后的沈有容顾不得伤情,祭出强大火力,“带大将军炮二架,对城施放,一破其城角,二碎猛酋所居楼房而死其妻,诸酋遂出城跪降”[16]。叶赫部此后势力大减,终于没有实力再反叛明朝。此役,身为火器教练的沈有容又是立了破城头功。

《明史·沈有容传》突出记载了沈有容指挥东番大员(今台湾台南安平)剿倭战斗之神勇。戚继光、俞大猷之后,浙闽的倭寇海患并没有销声匿迹,贩私、海盗和倭人交织一起继续为患,台海难有安宁,而福建水师也长期军备懈怠,将士多贪生畏死。万历二十五年(1597),已40开外的沈有容被福建巡抚金学曾人才引进到福州,任职海坛名色把总,以期能够扫除寇患倭贼,正是这一任命开启了沈有容海上建功的光辉生涯。

《仗剑录》有记,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沈有容一次“擒生倭十八名,斩首十二级”,一次“统舟师出海,直抵广界,五月十七日斩首三十二级”。万历三十年(1602),又“有贼舟七只,横行闽粤两浙间。沿海将士不闻以一矢相加遗。至九月初二日,贼由浙回万安所,攻城焚船,掠草屿耕种之民,泊西寨十日。容整船崇武以俟。贼闻知,由乌邱出彭湖,复往东番”[17]。“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18]。

那七只贼船在浙闽粤沿海横行掠夺,最后到达东番,在大员据地剽掠,沿海地区渔民和台湾先住民深受其害。福建巡抚朱运昌密令沈有容荡除这伙贼寇。沈有容早就准备痛击这些掠贼的,秘密布置妥当后,在腊月十一日统战船二十一艘(《仗剑录》记二十四艘)悄悄出发。哪知航行到澎湖附近时突然遇上飓风,惊涛骇浪一夜一日。船上兵士都以为要葬身鱼腹,“倘少失手,人船皆溺”[19],唯有沈有容指挥若定,瞅准时机,冒险将船停泊在航道险峻、船不得并行的丁屿门峡中,并在这里避风等了三天,最后重新集结了十四艘战船。沈有容“度贼七艘,我舟倍之”[20],凭着英雄气概和训练有素,打胜仗还是有把握的,于是又整队出发,经过一日夜的航行,终与贼船相遇,并发起突然袭击。“将军率诸将士殊死战,无不一当百;贼大败,尽出辎重投之于海令我军拾,而姑少缓师。我军无一人取其秋毫,战益力,斩馘火攻,须臾而尽”[21]。“斩级十五,而投水焚溺无算,救回漳泉渔民三百余人”[22]。“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23]。东番大捷换来了台海十年的安宁。

 所谓艺高人胆大。沈有容不仅作战本领高强,军事斗争也是智慧加身。从澎湖劝退红毛番韦麻郎、东沙计擒真倭桃烟门等功绩中,都能体会到他善谋擅智的一面。

在澎湖天后宫祭坛下,立着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碑刻,被称为“台湾第一古碑”。极简的十一个字,链接的却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智斗故事。

万历三十年(1602),荷兰成立“联合东印度公司”,该公司派遣韦麻郎率领带着先进军事装备的舰队向东方航行。几经周折,韦麻郎相中了澎湖,目的就是效仿葡萄牙,以武力相挟,把澎湖变成他的“澳门”,成为荷兰独家的贸易货仓和中转港,乃至殖民地。万历三十二年(1604)七月十二日,韦麻郎带领两艘巨舰和两艘中船(《明史》记载共三艘船)抵达澎湖,此时守澎湖岛的明朝游兵已经按制撤回大陆修整,韦麻郎便安然登陆澎湖,在此“伐木筑舍,为久居计”[24],甚至一度猖狂到毁掉明军驻地的军门。韦麻郎向福建官府要求通商,又贿赂了税监高寀作为内应。此时福建官员主流上并不排斥市舶贸易,但认为红毛番占据澎湖作为根据地来通商会瓦解海防,纵乱走私,损害税收,是“利一而害百,宜驱之,不则剿之便”[25]。说白了就是做生意可以,占地盘不行,要赶他走,不走就动武。赶走这伙红毛番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自然又落到沈有容的身上。

沈有容对这伙红毛番的狼子野心自然也是透视得清清楚楚,贸易求市的背后就是要占地盘,搞永居,图谋中国国土。作为军人守土有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但是如何将这伙红毛番赶走呢?李光缙《却西番记》记录了沈有容领受任务后的各种考量,“彼来求市,非为寇也,奈何剿之?剿而得胜,徒杀无罪,不足明中国广大。不胜,则轻罢百姓力,贻朝廷羞。不如谕之。”由是可知,沈有容决定尝试用外交方式去劝退他们,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他们自己离开。沈有容此时是非常理性的,因为事实上当时的福建水师战船数量虽多,却多是商船和渔船改造的,船上火器并不先进,士兵的战斗精神和战斗力也远不如戚继光、俞大猷时代,而韦麻郎所率的荷兰舰队却是一只由战舰和商船组成的混合舰队,四艘之中的两艘巨舰“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双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鋈金锢之。四桅,桅三接……左右两樯列铳,铳大十数围,皆铜铸;中具铁弹丸,重数十斤,船遇之立粉”[26]。

谋略既定,客串外交官、救火队长的沈有容依然一身是胆,带着一个熟悉韦麻郎的名叫林玉的中间人,驾着渔船就奔去韦麻郎的座舰。“容请贷林玉,欲用为内间,遂与至彭湖。容先驾渔艇……直抵麻郎船”[27]。面对咄咄逼人的韦麻郎及其随从,沈有容“声韵雄朗,意气磊落”[28],郑重告知韦麻郎四点:第一,天朝中国有着严格的官僚体制,纲纪相承。互市这件事大可通天,地方官宦谁敢私自做主?第二,我大天朝不缺钱。你韦麻郎不了解中国,听信奸民诱惑,以为贿赂了几个掮客和贪官就能搞定互市,大错特错。互市搞不成,给贪官的好处费是退不回来的。第三,因为你们以商人名义来求互市,所以已经给了你们优待。别仗着你们船坚炮利,要是胆敢动武,单打独斗我们是敌不过你们,但是我们船多得不计其数,可以用几千艘船封锁港口,把你们困死在港口里,你们能飞出去吗?第四,你们也打听一下我沈某的威名,当年被我在海上截杀的倭寇都染红了海水。我好言相劝,尔等不要步他们的后尘,尽早退去。如若固执不去,我俩就别再见面了,日后你再后悔也来不及了。韦麻郎思考了几天,审时度势,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认为以目前的条件去大泥(今泰国南部北大年港、宋卡附近一带)采购中国货是最适合的,于是舰队开拔去了大泥。临行前,韦麻郎赠送一些铜铳和弹药、土特产等给沈有容,又请画师为沈有容画像,以示敬仰。沈有容只收下铜铳和弹药。“行时,馈容方物,收其鸟铳并火铁弹,而却其余。即图容像以去”[29]。

沈有容不耗一兵一卒,用外交手段劝退披着商人外衣的韦麻郎,避免了澎湖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厄运,维护了领土主权,此功前无古人。虽然因为明朝日后更加衰落,在福建官府的默许下,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侵略者还是占领了台湾,实施殖民统治,直到1662年,郑成功武力赶走他们。所以,沈有容驱赶荷兰殖民者的历史功绩比郑成功早了58年。巧合的是,也就在1624年,已经69岁的沈有容最后一次解甲归田,回到沈家边。

沈有容东沙擒倭一役,影响更加深远。

16世纪末,日本幕府就开始觊觎琉球和台湾,并且作为一种长期战略。万历四十四年(1616)三月,日本长崎代官村山等安以贸易为名组织了一只战船、商船混合舰队从长崎出发直奔台湾,该舰队在途经琉球时遭遇风暴被冲散,其中一只船到达台湾某湾口,侵略者登岸后被土著人袭击,最后全部切腹自杀。另有两艘船在明石道友的带领下窜行到福建海面,洗劫卫所,烧杀抢掠,为害百姓,福建官府竟然一时了无良策。前首辅叶向高向福建官府推荐沈有容,而沈有容已经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辞官,“脱甲归农,徜徉泉石间”[30]。“巡抚黄承玄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31],任命为水标参将,此时沈有容已经六十多岁。万历四十五年(1617)三月,明石道友又奉上司村山等安之命,化身贸易信使,以送归被俘的明军侦探董伯起为名,联络福建官府要求恢复通商,黄承玄命沈有容出面对接。几番对接后,明石道友深为沈有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愿意受抚。

此后不久,村山等安派遣桃烟门率领舰船前来浙闽海面寻找失联的其他舰船。这只舰队在沿海凶残无比,往来劫掠,在驶进东沙白尖澳(现属于马祖列岛)时,船只触礁搁浅,便在东沙搭起寮楼,欲借机夺船。黄承玄又将剿倭任务交给沈有容。沈有容豪勇再现,一面命大炮强攻,三面围困,并打沉前来救援的三只倭船,一面派翻译前去传话招抚,并告知明石道友也已经受抚,且带去明石道友的手书。桃烟门见突围无望,明石道友也早被沈有容劝降,便率部投降。此役沈有容生擒真倭69人,而明军未伤一卒,是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史上生擒真倭最多的一次,在保卫台海利益上再立经世之功。此役最深远的影响是严重打击了日本幕府想染指、侵占台湾的信心,其图谋台湾的野心也搁置了250余年。

 《庄子·天地》有曰“爱人利物之谓仁”。沈有容身为战将,战场上不惜己命,却时时“爱人利物”,仁道之心昭天明世。《仗剑录》中的一处自比强于“平生辛苦战功十倍”的大段记载,即是最好的佐证。

万历三十九年(1611),沈有容仍“以游击职衔任温处参将”[32],守护浙江温州、处州(今丽水)沿海一方的平安。这年夏天一个夜晚,沈有容手下观哨的兵士发现三只船随风进入凤凰洋,认为是倭寇入侵,次日早上沈有容率水师准备迎战,讯问之下才发现是安南(今越南)商人裴光袍等人的商船,遭遇风暴飘流至此,并非倭寇海盗。当时海防的惯例是“边海有夷舶飘至者,多掩杀报功”[33],这次军士们当然也不想例外,但沈有容当即制止,下令谁敢截杀就拿命抵偿。一个军官甚至跪下来求沈有容将这129人当做倭寇杀了,充报军功领赏,沈有容当即怒斥:“骆人即吾人也,尔曹不畏道家之言乎!”[34]。沈有容遂将此事上报,浙江巡抚、巡按也拿不定主意,便转报朝廷,一直到次年3月得到回复,要他们“递至两广,广西总督军门发还本国安插处置,以示天朝柔远之化”[35]。在裴光袍商队一群人等候朝廷发落的这9个多月中,沈有容供吃供喝,“冬给棉衣御冷,遇病拨医调治,以保生命”[36]。发还之际,沈有容又特派了三艘兵船护送他们到广东,交给广西巡抚送回安南。“此一役也,容虽不见功,然心自慊,以为愈于平生辛苦战功十倍”[37]。历经血雨腥风的将军,不为名利和势力所裹挟,将仁、慈、善、德的道德标准践行于尊重和守卫平凡的生命事件中,实属可歌可敬!

《明史·沈有容传》记载着沈有容另外一件大仁大德之功。“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舟往,获济者数万人”[38]。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称汗立金国,辽东遂战乱四起。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沈有容调任登莱副总兵驻防登州,次年即天启元年(1621)山东巡抚赵彦也推荐“以副总兵沈有容升署都督佥事,充总兵驻登州”[39]。天启二年(1622),广宁失陷,辽东民众纷纷逃入沿海岛屿,日夜期盼着朝廷的登莱水师前去救援,登莱巡抚陶朗先却无视生命,惧怕担责,以“杀”令严禁前去解救。身为登莱总兵的沈有容,再次祭出生命至上的仁爱天旗,全然不顾陶朗先的禁令,立即派出数十艘船急去营救,由此获得救济的辽东百姓有数万之众。此事获益人数,远大于释放裴光袍商队人数。

 沈有容青少年时候便驰马试剑,热衷于武途,有义胆报国之心,“把剑专从飞将后,壮心直欲扫妖凶”[40]是他价值观的最真实写照。身为叱咤武将,沈有容骨子里充盈着豪侠之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沈有容身上最恒久的义就是对国家、民族、百姓利益之义。其叔父沈懋学,就曾夸过沈有容是其沈家的千里驹。而沈懋学正是沈有容的精神偶像,他年少时不仅善文,也“少善骑射,又能于马上舞丈八矟”[41],曾带着沈有容一起走马边塞,“从大将军往来射猎”[42]。

沈有容戎马一生中,从长城北疆战到台湾沿海,又从福建沿海岸线一路北上戍守到渤海湾,时间跨度达47年。万历七年(1579)沈有容中武举,为应天武试第四名,后北上蓟辽投军,在蓟辽时,初始录为旗牌,寻补昌平右骑营千总,后升至都司佥书。后“一至浙,三至闽”[43],辗转统兵于福建(福州海坛、连江定海湾,漳州龙江浯屿,厦门中左、石湖),浙江(杭州、舟山、温州),山东(登州、莱芜)等海防边防前线,屡立奇功,“固保地方,建创营宇,计扼要害,前后斩倭、抚倭、诱倭及退红夷、生交夷、降剧盗,不为无事矣”[44]。从把总起,逐步擢升为都司佥书、游击、参将、副总兵、都督佥事、总兵。

在为国之义的道路上,他始终初心不折,义无反顾。戎马47年间他先后有三次皆因不愿意同流合污而受到排挤,屡屡倍感心累,便或“告病归田”,或“遂拂衣归”[45]。但是每每在需要他为国家出力的时候,他都能明大义,舍怨隙,重披战袍,再立新功。万历二十一年(1593),沈有容因讥笑直接上司经略宋应昌搞信神弄鬼的套术而被排挤,告病归田,回到沈家边。“因经略溺馆术士张元阳,谓能驱使神兵,容窃笑之,以此失宋意,听容告病归田。癸巳,八月抵子舍,得见二亲,躬耕而庄,朝夕菽水,承欢者三年”[46]。万历二十五年(1597),当福建巡抚金学曾发出招才邀请,意欲实施针对日本的“捣巢之策”时,沈有容便欣然接受聘请,来到福州戍守海防。正因为有金学曾的赏识和重用,才有了沈有容后来的东番剿倭、收复澎湖等历史功绩。

沈有容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调浙江任参将。万历三十六年(1608),“戊申七月初一日闻老母变,即日弃官归,亦未候三院批详”[47]。沈有容闻母身故,悲痛欲绝,没等向浙江的三院履行完批准手续便于当日弃官回老家奔丧,计划在老家守孝三年。按规制,沈有容弃官而归必受参究,但浙江的三院一来认可沈有容的标显战功和海防经验,二迫于“是时倭夷海贼交肆”[48]的防守窘境,坚持要沈有容补缺游击职,早早履任。沈有容多次推辞不成后,不得已仅丁忧了十个月便到任带兵驻守昌国(现舟山一带),“履任四年余,温海晏然”[49]。而同期的“宁绍台温皆大失事。宁温二参将奉旨降级、提问,容以堵截功得首叙”[50]。

沈有容的大义之处,还表现在心系地方百姓民生上。身为将领,在任浯屿钦依把总期间,沈有容曾为民请命,上书税监高寀,指出加征船税是在断百姓活路,会造成逼良为贼,加剧海防困境,高寀无奈之下停止了征收广东浙江沿海运粮船的税费。沈有容在任浯屿钦依把总期间负责徙建水寨,所需物资、费用也都来自他历年捕寇逐虏缴获的战利品积累,一不费公帑一钱,二没有把丝毫负担转嫁到当地百姓身上。不仅如此,他还“时时戒士卒不得取民间一笠,摘一蔬”[51],又组织士卒在水寨附近的石湖沿海修了一段石筑长堤,用来保护民众的耕地免受沙浪淘风侵袭,百姓便称此堤为“沈公堤”。

沈有容为人的侠气同样是可圈可点。万历十四年(1586)沈有容在可可毋林一战中,“亲斩首四级,家丁斩首十四级”[52]。《仗剑录》里记载有沈有容做的两件事,侠气顿显,一是主动分功,“除自报功外,余皆分与同事”;二是仗义疏财,“容得赏赍过厚,遂装金入长安,酬赠故人,与穷交同饮高阳市上”[53]。沈有容在任山东海防总兵时,出于对抗倭前辈戚继光的崇拜敬仰,在戚家家道落败的时候,还慷慨出资刻印《戚少保年谱耆编》。

明末“五子之一”的屠隆,在《平东番记》里这样描述沈有容:“将军为人以忠义报国自许,轻财重义,急有朋于难,不轻为然诺……士卒未食不先食,未衣不先衣;粮饷不至,士有饥色,则出家赀先给焉。……又加以沈毅多谋,料敌出奇无穷,呜呼!良将哉!良将哉!”

 身为军人、将领、民族英雄的沈有容不仅是“杰”,还很“洁”。他的这种“洁”,一表现在始终以刚直正道维系报国初心,二表现在不恋财、不贪财的廉洁之道。

沈有容为之着力奉献的大明王朝,在气数上看已是在加速衰落、颓势毕现。朝纲不振、官宦庸怠、腐败蚀体的乱象日盛,外强觊觎下的国防力量也是“承平日久,人不谈兵,将乏援桴之志,士有老母之怯,相与玩愒岁月耳”[54]。沈有容则“出古北口十余年,镇闽浙二十余年,进移渤澥四年。飓风摧兵,鲸波拔天,积衽兵革,心力衰竭”[55],他就像一颗耀眼的金子,循着酬壮志而报国恩的初心,放在哪里都要闪闪发光而全然不受污浊,“而将军用之北则北效,用之南则南效,非所谓通才也与哉!”[56]

李光缙非常崇拜沈有容,在《却西番记》中称其身为儒门大家之后,“起行间沈毅过人,才气无双,将门有种,非然哉?非然哉?”《却西番记》写在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之后,其时沈有容年约45岁,军职也只是浯屿把总,勉强属于中级军官。不仅位不配功,甚至有点“寒碜”。以至于李光缙忍不住发出一问,“而至今守偏裨,不一当上将印者,何也?”对此,《仗剑录》在最后也给出了解释,“平生不持一文至司马门,亦得积累微效,为当世名公所知。”不仅如此,沈有容历战无数,“每破贼,所获辎重,悉以分犒士卒,无一入私囊者”[57]。唯士卒不唯官长,沈有容无疑是军营中的“硬杠把子”!

另有一事。受福建巡抚金学曾再三之请,沈有容到了福州任职海坛名色把总。巡抚授命他扮成商人前去日本,探察丰臣秀吉的消息。巡抚从府库中拨出一千两白银做活动经费,又要他带一个叫刘思的商人结伴同行。沈有容将钱财全部交给刘思打理,自己不取分毫。因正准备动身之际,传来丰成秀吉已死的消息,巡抚便取消了此任务,并命索回公款。可那刘思已经将公款大部分挥霍,便落了个抄家的下场。因沈有容未染指私用分毫钱财,金巡抚对他是更加器重。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论功绩,沈有容毫无疑义的是民族英雄;论人品,沈有容拥有值得世人尊敬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姚永森先生在1986年发表的《论沈有容的历史地位》[58]一文中总结到:中国历史上从外国侵略者手中夺回宝岛,捍卫台湾主权,沈有容为第一例,其功于民族、国家,殊非浅鲜;沈有容成功镇守闽海,维系住大陆与台湾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大陆人民移居台湾、开发台湾、融合高山族的进程;沈有容军事斗争的胜利,对台湾作为祖国领土地位的加强,颇多裨益。姚永森先生认为,沈有容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将领,应作为爱国主义者彪炳史册,列入中华民族英雄之谱。当下,宣城市委市政府正大力推进宣文化传承发展,沈有容作为宣城本籍的民族英雄,其身上独特的历史元素和人格正气,理应得到大力的弘扬,成为宣文化的一面旌旗。


注释:

[1]姚永森:《明季保台沈有容及新发现的〈洪林沈氏宗谱〉》《台湾研究集刊》1986年第4期。

[2]连横:《台湾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4][5]《明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6]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一,何乔远:《石湖浯屿水寨题名碑》。

[7]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二,陈第:《舟师客问》。

[8]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三,黄凤翔:《送都阃浙江序》。

[9]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一,陈省:《海坛去思碑》。

[10]沈有容:《仗剑录》。

[11]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三。

[12][13][14][15][16][17]沈有容:《仗剑录》。

[18]《明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19][20][22]沈有容:《仗剑录》。

[21]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二,屠隆:《平东番记》。

[23]《明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24]《明史》卷三百二十五。

[25][26]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二,李光缙:《却西番记》。

[27]沈有容:《仗剑录》。

[28]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一,黄凤翔:《靖海碑》。

[29][30][37]沈有容:《仗剑录》。

[31]《明史》卷三百二十五。

[32]《神宗实录》卷四百六十二。

[33]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六。

[34]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三,熊明遇:《定海新署落成序》。

[35]《神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九。

[36]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六。

[38]《明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39]《熹宗实录》卷十。

[40]沈有容诗。

[41]王世贞:《翰林院修撰承务郎沈君典先生墓表》。

[42]屠隆:《沈太史传》。

[43][44][45][46][47][48][49][50]沈有容:《仗剑录》。

[51]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一,黄国鼎:《石湖爱民碑》。

[52]沈有容:《仗剑录》。

[53]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54]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二,陈第:《舟师客问》。

[55]沈有容:《寿季父林樵寿七十叙》。

[56]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三,黄凤翔:《送都阃浙江序》。

[57]沈有容辑《闽海赠言》,卷之二,屠隆:《平东番记》。

[58]《学术界》,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87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中共宣城市宣州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澎湖   总兵   明史   巡抚   赠言   海防   福建   台湾   万历   沿海   英雄   沈有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