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铁城,福地邵武—福建邵武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2035)

1.邵武市简介

邵武市,素有“铁城”之称,福建省辖县级市,由南平市代管,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总面积2836.7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邵武市辖4个街道、12个镇、3个乡。截至2022年末,邵武市户籍人口30.38万,常住人口为27.1万人。2022年,邵武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94亿元,财政收入13亿元。

邵武市历史悠久,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吴主孙休罢都尉,置建安郡,立昭武镇,后升为昭武县。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惠帝司马衷为避其祖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县,其时建安郡属江州管辖。邵武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了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271位进士。1983年10月,撤县建市。2009年,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曾是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有中央苏区纪念馆、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等革命遗址29处。境内拥有和平古镇、云灵山漂流、天成奇峡等5个国家4A级景区。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首批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市、福建省森林城市。连续四届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两次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100强,2021年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邵武市行政区划图

2.目标策略

目标愿景书香铁城,福地邵武。

规划定位:环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西翼中心,以氟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为主的智造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市。

发展策略: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契机,主动融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局;

“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

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深化与江苏常熟、上海临港等地区合作,主动对接长三角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

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契机,积极融入闽西北协同发展区。

产业——加强与“两基地一专区”(湄洲湾石化基地、古雷石化基地和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化工原材料供应市场对接,与宁德新能源企业的交流合作。

交通——建立与武夷山机场快速交通,加强与四市一区海陆空基础设施互通。

生态——共建武夷山生态保护屏障和保护闽江流域生态。

区域联动

联通周边,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快速网链。

主动对接中央老区苏区扶持政策——突出绿色、红色、特色导向,积极争取产业项目落户,创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山海协作产业园。

深入推进与港澳侨合作——做好新时代侨务工作,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

联通周边,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南平七大绿色产业融入区域协作产业链,开启产业链合作的新时代。

区域联动

3.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3.1总体格局

规划构建”一心两城三组团”的国土空间总体空间布局。

“一心” :全面升级核心主城。

“两城” :加快打造产业新城;精心谋划高铁新城。

“三组团”:邵中组团——工贸产业组团;邵东组团——工贸服务业组团;邵南组团——生态文化旅游组团。

总体格局

3.2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一溪一脉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

一溪:富屯溪区域生态主轴,沿富屯溪的区域生态主轴。

一脉:武夷山脉,沿武夷山脉生态保护屏障。

多片:饮用水源、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涵养片区。

生态安全格局

3.3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优化:增强“节点-流”效应,提高网络完整性。

加强廊道“流”作用,划定廊道缓冲区:针对市域西南部、西北部廊道较少,连通性较差的问题,可在原来一、二级廊道的基础上增加三级廊道,从而促使生态网络进一步完整化。

建设分级生态廊道,实行针对性保护:对邵武市域生态廊道按照等级划定保护红线,进行针对性保护。要重视一级、二级生态廊道所在区域的生态保护,避免过渡城市开发而对整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适当拓宽原有的一级、二级廊道宽度,可以在具体规划时将其土地类型确定为绿地、林地等;针对三级生态廊道,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可以以生态建设为主、暂时保留难以优化处理的地块。

生态廊道优化

4.农业空间

4.1农业空间格局

构建“一环两片四区”的农业格局。

一环: 近郊都市农业环:转型都市农业。农业规模小,毗邻市区;发展绿化农业、公园农业,多样化、体验性的精品农业。

两片: 两个现代农业片:农业示范引领。耕地集中连片,引导规模化生产,稳定粮食生产基础。

四区:四个特色种植区:精品农业,农旅结合。集中连片发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油料等特色产业。

农业格局

4.2乡村振兴格局

优化“一环一带四片区”的乡村振兴总体发展格局。

一环:打造以和平镇为核心,串联肖家坊、桂林、金坑、大埠岗等形成的生态旅游环。

一带:以拿口为副中心,沿鹰厦铁路(316 国道)形成的生态农业产业带。

四片区:东绿色工业区西生态旅游区、.南、北特色农业区。

乡村振兴格局

4.3村庄体系

构建“两级五类”村庄体系。

两级:中心村:要素集聚,功能集成。基层村:完善职能,改造提升。

五类:集聚提升类村:47个;城郊融合类村庄:12个;特色保护类村庄:44个;搬迁撤并类村庄:15个;待定类村庄:37个。

村庄体系

5.城镇空间

5.1城市总体空间布局

一主两副三区”城市总体空间布局。

“一心” :中心城区,全面升级核心主城。

“两副”:以拿口、和平重点镇为市域副中心。

“三区”:邵中综合服务区、邵南生旅游 区、邵东生态工贸区。

城市总体空间布局

5.2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构建“1+2+6“的城镇等级结构。

1个中心城区:昭阳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晒口街道、 城郊镇、水北镇、吴家塘镇、下沙镇。

2个重点镇:拿口镇、和平镇。

6个一般镇:沿山镇、卫闽镇、洪墩镇、大埠岗镇、肖家坊镇、大竹镇。

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图

5.3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构建“一心两新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一心:核心主城,聚焦“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两新城:一是结合经济开发区和金塘工业园区形成的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二是依托高铁北站建设形成的高铁新城。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6.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温武吉铁路建设,预留温武吉铁路、昌福(厦)高铁站点,推动鹰厦铁路邵武市城区段改线工程,依托高速公路,加强与邵武周边以及省内沿海发达城市的联系。

交通枢纽建设

衔接区域性交通设施,完善交通性干道,实现邵武至南平市高铁站、新机场40分钟通勤,市内景区间30分钟通勤,两个园区间10分钟通勤。

景区30分钟通勤

“两主一辅”铁路网络。两主:昌福(厦)高铁、温武吉铁路。

一纵二横”对外高速公路系统。一纵:武邵高速;二横:福银高速公路、宁光高速(邵光高速-邵顺高速)。

国省道网络:三纵:金坑至水北公路、省道S205大埠岗至下沙、张厝至拿口公路。两横:国道G316水北至洪墩公路、金坑至洪墩公路。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邵武市   福建   福地   武夷山   廊道   总体规划   书香   村庄   国土   新城   格局   总体   城区   生态   区域   体系   农业   城市   中心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