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出游小心中“鼠”

近日,某社交软件上,游客晒出一组在青海省祁连山大草原旅行的照片,游客称自己在祁连山草原上抓到鼠兔了,评论区有不少网友直呼鼠兔可爱,社交软件上还有不少游客手持鼠兔拍照打卡。而在某视频软件上,也有不少网友发视频安利去草原上投喂旱獭,体验与动物零距离接触。

一时之间,网络平台掀起了手抓鼠兔拍照、喂旱獭的热潮,仿佛像旅游体验项目一样。这也引起了微博科普博主的热议,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会对动物个体产生影响,对人类也会造成感染致命鼠疫的风险。

图源网络

人为投喂或亲密接触或会酿成大“疫”

旱獭(俗名土拨鼠)和鼠兔是甘南地区和青海地区常见的草原掘洞类动物,有着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增加牧草生物量、改善牧草品质、增加生物多样性、为其他动物提供生存栖境等重要的生态作用。

因草原掘洞类长得圆滚呆萌,颇为可爱,所以深受很多游客喜爱,不少游客与之亲密接触并投喂它们。然而对于这类动物,人类却应当“敬而远之”,绝不可亵玩之,因为它们不仅是草原上的精灵,还是鼠疫及其他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主要宿主及传播者。

据某科普博主介绍,之前蒙古做的调查显示在高原鼠兔和达乌尔鼠兔中都有查出过感染鼠疫,我国青海也有过因为捕捉鼠兔取乐而引发腺鼠疫的案例。

当地疾控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在鼠疫防控指南里,就明确规定了禁止接触和投喂鼠兔、旱獭,因为它们身上的跳蚤有可能会传播鼠疫耶尔森菌等细菌,如果触摸后未洗手,通过衣服、毛发都有可能传播。在当地,远离高原鼠兔、禁止投喂旱獭已是基本常识。

据了解,鼠疫在我国属于甲类(最高层级)传染病,对人身体健康危害极大,而目前中国的甲类传染病也仅仅只有2个,鼠疫占其中之一,另一个是霍乱。可见,这样的行为必须遏制,不能大意,否则或会酿成大“疫”。

而对于此类动物之外的其他野生动物而言,同样会面临传播病毒的风险。喂食、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其他野生动物身上潜在的病毒也可能通过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黏膜、呼吸道、消化道、虫媒介等途径传播到人,造成对人类的危害。

禁止投喂和亲密接触,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作为游客,在景区里看到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们,常常会有一股想要拿东西喂它们的冲动,或是想与动物亲昵接触,带给我们温馨感受。

鼠兔隶属于兔形目、鼠兔科、鼠兔属,其体型小巧、外表呆萌,但是绝不能和人工驯化繁殖的家养兔以及常被当做宠物的豚鼠、仓鼠等混为一谈。然而在网络上,有人称鼠兔是卡通形象皮卡丘的原型,为其加上了可爱滤镜;加之现在网红异宠流行,相关监管还未完善,对于什么动物能亲近、什么动物要远离,界限并不清晰,这就对本就缺乏相关知识的公众造成了误导。

除了近日被爆出的在草原上手抓鼠兔、喂旱獭的行为之外,在海边投喂海鸥,在许多景区、动物园、公园投喂其他野生动物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在很多景区常常会见到设置“切勿亲密接触野生动物”“请勿投喂野生动物”的警示板。

究其原因,除了对人造成潜在健康风险外,这种行为对野生动物个体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祁连县文旅局就有对外发布一则提醒,指出投喂和亲密接触野生动物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首先,容易造成戒心不足,被天敌捕食。野生动物一旦变得偏好接受人为投喂,虽然不至于使其完全丧失在野外觅食的能力,但是可能因此会降低对人类的警戒程度。如果投喂的地点处于遮蔽不足,视野开阔的环境,则会提高野生动物被天敌捕食的风险。

其次,依赖人类,很难生存。特别是像上述说的鼠兔和旱獭这种容易产生印随行为的野生动物,在幼年期很容易受到人为投喂的影响,而变得过度依赖人为饲养,甚至有可能导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

另外,如果以人类的加工食品投喂野生动物,这些食物中含有的油、盐、糖含量往往较高,容易使野生动物的胆固醇过高,且缺乏足够维生素及矿物质。而且,接受人为投喂比起到野外觅食狩猎还要轻松许多,野生动物会因此缺乏运动,进而影响健康。

最后,乱投乱喂行为,也会打破野生动物的进食规律。尤其是向一些草食性动物投喂带有包装袋的食物,会造成动物的肠胃阻塞,给动物带来严重的伤害。

尊重自然规律,与野生动物保持合理距离

随着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出游活动的增加,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亲近野生动物。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做到两者相安无事成了需解决的必答题,但缩短心的距离与扩大身的距离并不矛盾,亲密有隙是与野生动物相处的基本原则。

在本次手持鼠兔拍照争议中,涉事平台已经清除了相关照片,并推送了“尊重自然规律,请与野生动物保持合理距离”等提示语,这样的做法在科普的同时,也能让更多用户在“出圈”冲动面前多几分对大自然的敬畏。

那什么样的距离才是合理安全距离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王放表示,所谓安全距离,就是野生动物们没有出现任何警惕、逃跑反应的距离。如果游客的行为引起了动物的反应,使它们开始停止自己的觅食、梳理羽毛、求偶或各种各样正常行为时,就说明游客靠得太近了,这是判断安全距离的一个准则。

而对于像鼠兔或旱獭这类可能传播疾病的动物,更是要保持合理的安全距离。怎样才能规避类似行为再次发生呢?

业内专家表示,首先,导游应该做好正确的引领,游客们也应该遵循相关的旅游规定和指南,共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尊重当地的野生动物,不投喂、不亲密接触,保持安全距离。

其次,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也应向游客采取积极的宣教普及工作,提高公众保护意识。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措施,增强巡逻、监测力度,来确保游客行为合规,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另外,当地居民比较了解本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的习性,可以加强与当地居民、牧民合作,让他们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参与者。

最后,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数据监测,深入了解高原鼠兔和土拨鼠等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和生态行为。通过科学数据的支持,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并有效预防鼠疫等疾病的传播。

野生动物之所以“野生”,就因为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环境不适合被人类打扰,也因此,我们应该懂得适时把手放开,这才是对它们最好的爱护。

(透视社综合中国环境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道)

编辑:李煦、廖明娟(实习)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旱獭   鼠疫   景区   野生动物   暑期   亲密   心中   距离   游客   人类   动物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