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人弃答,一人写下三个字令出题官称赞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图文| 文贝

编辑| 小丁


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火纷飞。

然而,在当时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艰苦环境下,仍有一大批年轻人在努力学习,希望以此改变国家命运,对抗敌寇侵略。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等民国名校也在积极办学,希望培养出足以挽既倒之狂澜的中流砥柱。

1932年,为招录到优秀的学生,清华大学在入学考试上,出题“孙行者”。

谁知,这个三字上联看似简单,实则不好回答。

考试结束后,大半考生交了白卷,仅有一人的答案获得出题老师的赞赏。

那么,这个考题究竟难在哪里?又是什么样的答案获得了肯定呢?

图1

遇刁钻考题“孙行者”

在那个没法统考的年代,大学得自主组织招生,试题也得由学校老师自行进行撰写。

正巧,原本负责设定题目的朱自清刚好于考前出国访问,于是清华当年的出题重任落到了陈寅恪身上。

在大家眼里,陈寅恪知识储备深厚,做事讲究原则,是这个任务的极佳人选。

而作为知名国学大师,陈寅恪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接到出题任务后,为了选拔出真正的有才之士,陈寅恪花了三天时间,出了两道题目。

一道题目是常规的作文题目“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道题目则是前文提及的三字对联“孙行者”。

看到“孙行者”这个题目,其他教授担忧题目过于随意,陈寅恪却知道自己出的题目并不简单。

图2

他表示,对联本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特性的典型体现,能考察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更别说“孙行者”还是个设计巧妙的无情三字对联。

从整体来看,“孙行者”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唐僧救下齐天大圣孙悟空后给他起的名号。

可是,如若将每个字单独拆解来看,三个字的词性又大为不同,“孙”乃姓氏,“行”为动词,“者”既可做名词也可做助词。

也就是说,这样一个三字上联不仅要求学生能灵活区分和运用虚词、实词,平仄声调,而且还极为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条理。

因此,陈寅恪认为,如果有哪位学生可以在时间紧张的考场上回答出这道考题,那他无论学哪个学科,将来势必都能有所成就。

图3

巧对“胡适之”获称赞

面对“孙行者”这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考题,许多考生冥思苦半天,也想不出答案,只得胡乱写下“猪八戒”、“唐三藏”、“者行孙”等字,应付考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一位名为周祖谟的考生却在思索片刻之后,便挥笔写下了“胡适之”三字做为下联。

说起来,这位在考场上心思活络的周祖谟不是什么显赫世家子弟。

不过,受身为书生的父亲影响,周祖谟从小就对传统儒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异常热爱文学。

并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擅长举一反三,喜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非一个劲地死读。

面对清华试题,周祖谟根据“孙行者”三字词性,先想到了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

图4

随后,刚参加完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的他又联想到北大的考题,脑海里不觉蹦出“胡适之”这个名字。

先前在北大参加入学考试时,他看到题目是翻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中猜想出题之人或为胡适。

因为当时人人皆知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而此题又分明意在考察学生们对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换能力。

为了填入最佳答案,周祖谟将“王引之”和“胡适之”两个名字进行了一番对比。

最终,考虑到“胡适之”的平仄声调和字面意思更为贴合“孙行者”三字,他选择了“胡适之”做为下联。

此时的他可能也没想到,正是他这个“胡适之”的答案竟比出题老师给的标准答案还要绝妙。

图5

考试结束后,陈寅恪看到周祖谟试卷上的“胡适之”三字,忍不住为之一震。

在陈寅恪原本的设想里,该题答案可为“祖冲之”或“韩退之”。

“祖冲之”中的“祖”可与考题中的“孙”形成“祖孙”二字,尽显一语双关之妙。

“韩退之”则和“孙行者”一样,皆可出自苏轼《赠虔州术士谢君》里的“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

后者“孙行者”为化用,前者“韩退之”则为直接引用。

陈寅恪怎么也没料到,周祖谟会给出除标准答案之外的第三种答案——“胡适之”。

甚至,这个答案的内涵要比自己给出的答案更为深刻。

因为,和“祖冲之”和“韩退之”相比起来,“胡适之”非但对仗工整,而且还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图6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提倡使用白话文,创办《新青年》,为当时的中国注入全新活力。

如此举动恰如孙行者,孙行者敢于“破”,胡适敢于“新”,二者皆勇于突破旧有陈规,大刀阔斧创立新世界。

思及至此,陈寅恪不免对周祖谟佩服不已,称赞道,“胡适之”这个答案足以体现周祖谟对时局变化的关心程度和临场变通能力。

同时,“胡适之”这三个字也寄托着周祖谟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期盼和希望,侧面说明他不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还心怀壮志,前途不可限量。

入学北大成语言学家

陈寅恪对周祖谟的作答十分满意,只可惜清华学费过贵,周祖谟最后选择了入学北大,与清华遗憾错过。

图7

要是陈寅恪知道周祖谟是因此去了北大,估计会相当惋惜。

因为后来的事实如陈寅恪所预言,周祖谟天赋异禀且痴心于语言学研究,学术成就影响深远。

据了解,周祖谟入学北大之后,跟随在罗常培老师身边学习他最喜欢、也是最擅长的音韵学。

毕业面临择业选择时,他又报考了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研究员赵元任的助理。

在中国语言学历史上,赵元任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在赵元任的指导下,周祖谟进步迅速,年仅24岁便被辅仁大学聘为教师。

图8

自此,他一边教学,一边潜心钻研语言学,并将古汉语做为主要研究方向。

建国后,他先后起草和撰写了《现代汉语教学大纲》、《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和《问学集》。

1985年,周祖谟虽然当时已是71岁高龄,但是仍以唐代到五代的韵书为考据目标,将自己三十多年来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出书《唐五代韵书集存》。

在他眼里,古代的知识和文化不仅代表着古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修养,而且对现代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语

哪怕到了晚年,周祖谟也不忘呼吁大家应全面了解传统文化,而非只是靠经验积累。

图9

同时,比起单独探讨古汉语或现代汉语,他更倾向于将古今汉语结合,将过去和现在联结在一起,让现代不断传承过去。

如同他18岁那年给出的答案“胡适之”一样,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紧密相连,为中国文化不断注入新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清华   胡适   白话文   上联   语言学   考题   中国   北大   题目   答案   考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