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梁与“后唐”: 五代时期的正统之争


前言

“禅让”和“革命”是中国古代两大政权交替的重要方式,曹魏代汉“禅让”经典的复苏和重建之后,“禅让”在中古时代特别是在东晋、南朝,一直延续到了隋代、北周和唐朝。

“禅让”和“革命”虽然都象征着命运的更替,但最大的不同是,“禅让”并没有否定前朝的合法性,而“革命”则暗示了前朝是因为叛国而被颠覆,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而新的政权则是基于对前朝的否定而产生的。

五代时期虽然只存在了五十多年,但六次改朝换代都有“禅让”和“革命”两种方式,其中朱温代唐和赵匡胤登基就是用了第一种方式,其他四次都是靠武力解决的。

众所周知,宋朝的“周禅”是中国古史上“禅让”的最后一次,也是七百多年来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次“退位”。而在此期间,学界又发现,作为汉代建立王朝最具影响力的“五德终始”学说,其在现实政治上的影响力,在宋代中叶开始逐步消退。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这种政治和文化上的转型是在北宋中叶以后才开始的,那时,宋朝的基础已经非常牢固,完全没有成为继五代以后的另一个短暂的朝代的可能性。

回归到五代至宋代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发现,“正统”与“德运”仍是建立政权正当性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在四分五裂的时候,各个国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斗,频繁的更迭,导致他们的统治力先天不足,没有法约束,这就会促使他们利用天命、卦象、卦象、天灾来塑造自己的正统,“正统竞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点,学术界已经有过很多次探讨。

与南北朝时期相比,五代时期,虽然也有不少南北朝时期的国家称帝,但却没有能力和北魏王朝竞争。若将南北朝视为两个或多个平行的政权在争夺“正统”,五代就是五个相继统辖“北”的王朝在“南北”之间的“垂直”较量,这个问题就有了更多的讨论空间。

以往对“正统”理论的探讨,大多局限在朝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上,而对于“正统”的传播,官僚阶层是接受还是抗拒,以及是否能够渗透到书面上,则限于资料而鲜有论述。众多五代墓志的发掘,使我们得以窥见这一时代传统文字对五代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同光“中兴”与题署“伪梁”规范的推行

学界已经发现,五代时期的“正统”叙事,都是以梁唐之争为主要线索的。李克用和李存勖都是出身于“沙陀王”,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被赐予姓氏。朱温代唐之后,居于河东一角的李氏始终高呼着重振唐国的口号,延续了天佑年号,历经十多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将梁国一网打尽。

后唐建国,虽自称“中兴唐祚”,但却把朱梁称为“伪朝”,并在《实录》和《诏书》等公文中冠以“僭”、“伪”等贬斥之名。其后的后晋、后汉、后周,其政权均源于后唐,后周显德二年(954)周太祖曾下过一道圣旨,称“从此以后,梁、清泰两朝,不可再称其为伪君”,这道圣旨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然而,这种“正”与“闰”之分对宋初产生的影响,在真宗时编的《册府元龟》中,仍将唐、晋、汉、四代归于“天子”一章,而将梁代归于“闰位”一章。

虽然后唐灭亡后,自称“中兴”,朱梁比之于穷、新莽,甚至超越了梁,继承了大唐的统治,但除了梁末帝的一小部分心腹之外,还保留了大量的梁朝老臣,这些老臣在后唐的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霍彦威和李琪的情形相似,这些曾为梁国效力的高官,又是怎样写下自己早期的身世,又是怎样甘心写下“伪梁”二字的呢?与神道碑相比,墓志具有较强的隐私性质,除了极个别奉旨所书者,其他情况下,朝廷很难对其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管制。

虽然文章有些俗套,但作者大多与志主亲近,与他的家人、官员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他的身份的认可。

首先要探讨的,就是梁唐时期王镕、王处直和李茂贞等三大节度使的墓志书。王镕和王处直都是投靠了祝文,后来又投靠了晋,最后都在本地的叛乱中被杀了。

《旧唐书》中二人的传记都有“伪梁”二字的记载,云王镕是“伪梁,以太常卿之名,至唐朝中兴,以太常卿之名,而王处直则是“以太常卿之名,以北平之主”,这就是所谓的“中兴”,而云朱温则是一个“僭号”。从历史来源来看,最有可能出现在唐代后期的《庄宗实录》中。

国号之争与题署“伪梁”规范的松动

当庄宗被杀,政局剧变时,他们的声音就变成了反对的声音。谁都知道,庄宗在同光朝后期,任用太监和戏子,对有功之人敬而远之,引起了轩然大波。

李嗣源是被叛军拥护而成为皇帝的人,他与李克用只是一个普通的“蝼蚁”,没有任何亲近感;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改变主意,与庄宗这位老臣,彻底决裂。

提议改易国号的是霍彦威和孔循,他们都是梁朝的老臣子,而赞成改为大唐的,则是河东的元从,他曾经跟随过李克用,统一了整个中原。改变国家名称,本质上就是为了重定德运。

唐代以土为本,后梁代之为金,“金行启基,玉历建元”,庄宗在“破梁”时,借用“光武大兴”的“光武大兴”,把后梁比作“新莽复土”,以“中兴”和“伪梁”相互支持的言语,为后唐立国立国奠定了基础。

霍彦威等人则提出要对“土德正朔”的继承问题进行再探讨,目的是要确认梁朝的统治地位,恢复大乾的统治地位。所以四年后,霍彦威死后,关于他所刻的“伪梁”两字的争论,也折射出了前梁朝臣们长久以来的政治偏爱。

这一骚动无法改变书法“伪梁”标准很难长久维持这一事实。明宗长兴四年(933),张继达的墓碑上写着:“梁季帝给他取名昌远,后庄宗大帝登基,因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样,就给他取了个名字。”

张继达是张全义的侄子,通过对张氏墓志铭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其在墓志铭上的“正本清源”的松散痕迹。对于后唐末帝青泰三年(936)下葬的戴思远,志文一是参照孙拙、崔詹、崔协、韩恭等人的记载,对其在梁朝的任职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并尽量回避了梁朝的国号和年代;

另一方面,他还在大字上写下了“当地之德至,金之气至盛”,将梁国视为了正宗。与此相似的是,张珽在同一年的志文中,张珽后梁时,马楚国,明宗时,方仕唐,在张珽的墓中,将两国之争,描绘成“朱李寻戈之争”,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将两国之争,视为两国之争。

“后唐”一名的出现与流行

五代所用的名称,都是前人所用,所以后人常在五个朝代之前加上一个“后”,以作区分。这是一种历史上的惯例,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自己创造的。

通过对这些出土的碑文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出,“后唐”这个名字的产生比后世更为久远,它其实只是一个对自己的称呼而已。“后唐”这一称谓,现存最早出现于同光三年,为其妻子卢氏所作的一部碑文中。

卢家死于唐朝末期,直到同光三年,明朝初定,崔协方才得以将卢氏和她的母亲从江边迁到洛阳。墓志铭上写着:“大唐庚子年,二人成亲,卢氏死后,“自唐朝建立以来,四十多年来,虽有迁居,却未能如愿”,一直到“唐朝同光三年,十一月,戊子朔,十三日,壬子年”,才得以入土为安。

卢氏不在梁国,史书上也没有提到后梁国的国号和年号,但崔石身为前梁旧臣,却用“大唐”和“后唐”来区分两个朝代,这一点很有价值。一般来说,唐人在墓碑上都会用“大唐”,“圣唐”,“巨唐”之类的字眼来形容自己的王朝,但庄宗说自己是“中兴”,是为了继承皇位,所以绝对不会用“后唐”这个词。

因为唐代和后唐之间隔着一个梁代,虽然后来的官员认为梁代是“僭伪”的,但是对于一部以时代顺序记载作者一生的墓志来说,还是有必要区分这两个名字的,所以,关于“后唐”这个名字的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文献对比和研究。

后言

再次审视五代时,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后晋朝把清泰定为“伪朝”,但是却是绍明宗的正统;后晋朝为契丹所灭,刘知远从河东而来,"其国号为正朔,不忍心骤然改变",并于开元四年改名为晋,天福十二年;郭威代汉的时候,就是用的“太后诏书”。这三大王朝,看似各据一方,实际上却是同根同源。

在“革命”、“禅让”等一系列炫目的事件中,以后唐将梁者视为“伪”者为中心,成为五代正统论战的主要线索。对历朝历代“天命”顺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建立”,尤其在“四分五裂”的时代,往往需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才能巩固或巩固自己的“正统”位置。

五代正统之战则与庄宗“尊唐贬梁”,以“破”为基点,以“废”为基础,以否定前为基础,从而为自己对唐人的继承权奠定了基础。通常情况下,因为上个王朝已经灭亡,“德”和“气”的争论只是一种权势上的装饰,与现实中的政治并无太大关系,所以争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结果。

尽管后唐将梁视为“伪”,但仍吸收了不少前梁故吏进入其官场,使得对前朝的否认成为一种实际的政治问题,并受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公开或秘密反抗。

“中兴”之事,在庄宗被杀之后,就渐渐成为了泡沫,而这种文字,虽然是从后周时期开始流传下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很久以前就已经形成了文字。自晋以后,所作所为,大都依循陈规,而不以小字大义为要。

从传统的政治派系角度来看,五代王朝的更替常被看作是河南朱梁和河东代北之间的斗争,而唐晋汉周王朝在这一问题上的同源关系,被认为是五代王朝取得了成功的必然。沿着这条线,“伪梁”的产生和消亡,只是一个朝代兴亡的一个小小的引子。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会看到这种规范并不会随着一张圣旨的颁布而消亡,而是随着王权的介入,这种带有某种隐私性质的文字写作,其有效性和局限性都会共存,其中存在着官方规范、文人避书和书法习俗之间的博弈。

与此类似,在早期,官吏对于“伪梁”的遵循与回避,虽然受到了政治分化的制约,但其具体表现却是个人的差异,而不是政党间的博弈所涵盖。“伪梁”二字在后世流传的典籍中还能找到一些线索,但“后唐”这个名字的产生和流传,以及这个名字在宋代的正式名称,就只能从这些碑文中寻找线索了。

“伪梁”和“后唐”这两个词,一个是政权的产品,一个是文人在民间习惯性地使用的称谓,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复音史”。在这种情况下,所发掘的墓志铭,已不只是为填补史实细节而添砖加瓦,而是为从以“事”或“人”为核心的传统政治团体研究,转变为对皇族日常统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周阿根:《五代墓志汇考》,第 491 页。
  2. 《册府元龟》卷 8《帝王部·创业四》,第 92 页。
  3. 《旧五代史》卷 110《周书一·太祖纪一》,第 1695—169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后唐   卢氏   正统   河东   后梁   大唐   王朝   国号   墓志   唐朝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