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实行严格宵禁,夜间出门便有性命之忧,但一年中却有几天例外

宵禁如今一般被用来形容在特定时间或特定区域,禁止人群在夜晚行动的规定,往往出现在灾害或者治安事件之后,是一种不太常用的应急手段。

因治安问题实行宵禁的巴黎

然而在中国古代,宵禁却是一个长期实行的制度。

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成为定制,一直到二十世纪才逐步放开。

那么古人为何要宵禁?其具体措施又有哪些呢?

中国古人虽然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但我们的先祖对于自然依然是心存敬畏的,从先秦时代开始,人们就十分注重按照自然法则行事的原则,部分规定都是为了顺应“天意”。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们以白昼为阳,以夜晚为阴,而“阳动”和“阴静”是古人心中的不二法则,由此为了顺应这一规律,古人便很少在夜晚出行。

古人看重的阴阳学说

而且当时也没有任何夜间照明设施,在夜间出行本来就很容易受到野兽的袭击,或者因为看不清路而发生意外,古人们便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统治者为了维护百姓的安全,也提出了宵禁的制度,人们在入夜后便不得在路上行走。

即使是奔丧这样的事情,也不例外。

只有在父母去世的时候,才能“见星而行,见星而舍——《礼记.奔丧》,稍稍给予一点特权。

由此也能看到,古人对于宵禁的严格态度。

为了更好地管理宵禁,中国的城市中便有了专门负责司夜的官员。

在周代这些官员被称为“司寤氏”,他们主要负责观察星辰来决定和通知每天宵禁的时间,以及在路上巡查逮捕违反宵禁之人。

古代巡夜之人

宵禁一般开始的时间在一更三点,解禁时间则为五更三点,大约是现在的晚上八点到次日凌晨四点二十分。

这一规定从周代一直延续到了明代,始终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天黑夜时间较长,因此开始宵禁的时间更早,解禁的时间更晚。

这也符合古人心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运行之道,从中也能看出古人生活方式对于自然规律的效仿。

从先秦时代开始,宵禁就成为了人们所认可的生活方式,而在战争年月,这种习惯和潜意识往往会给对手带来机会。

在公元前627年的时候,秦军就曾经让军队衔枚夜行,试图避开郑国军队和国民的侦查,发动突然袭击。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一些官员也纷纷趁着夜色出行,躲避盗贼的阻拦。

夜里行军的军队

北宋末年的刘进父子,更是利用金人在夜间防御放松的机会,带领七百名乡兵趁着夜色避开了金人的搜查,来到洛阳城下破关而入,取得了军事突袭的胜利。

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在宵禁的历史背景下,夜晚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或者敌军突袭的契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历朝历代对于宵禁制度也不断改革,以强化其军事防备和维护治安的功能。

比如在唐代的时候,就对长安等大城市的布局进行了重新划分,以坊市将百姓分隔在不同的区域。

每当到了宵禁的时候,负责管理的执金吾就要敲响城镇街道上的鼓,提醒人们宵禁,这个鼓当时被称作“冬冬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暮鼓。

北京钟鼓楼

暮鼓敲响之后,街上的行人需要迅速返回家中,城门看守需要关闭城门,各街道的守夜负责人也要封闭街口,防止人们在城中活动。

一次一位执金吾没能按时关闭城门和街口,诗人王维得知后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还上书皇上希望能够重罚此人。

因为这和城市安全息息相关,一定要用重罚警醒负责之人,防止他们再出现疏漏。

在古代宵禁时,就连负责巡夜的官员都不能随意走动,以防出现什么意外。

在那些平静的夜里,他们往往会对这漫长的守夜工作感到厌倦。

白居易一次在中秋夜值班,就写下了“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无聊和孤独。

白居易画像

到了明代,宵禁制度从大城市普及到了各地的市镇,在每个城镇中都有巡夜负责治安的小吏,就连没有多少住户的边关城镇都有巡夜之人。

这让我国古代的治安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宵禁实行之后,自然有人违反这一制度。

为了保证宵禁的执行力,历朝历代对于夜间出行之人,往往会处以十分严厉的刑罚,主管宵禁的官员也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在东汉末年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的时候,有一次抓住了一名夜行之人。

此人正是汉灵帝宠爱的小黄门(宦官)蹇硕的叔叔。

在被捕后,此人以为靠蹇硕的地位,自己应该不会被降罪,但曹操却直接将其处斩,此后也没有遭到汉灵帝的批评。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宵禁之严格。

曹操剧照

到了唐代的时候,我国的法律发展取得了进步,《唐律疏议》也将宵禁相关事宜记录了进去。

其中规定没有得到许可进入宫城范围内的话,一旦身携兵器就要被处以绞刑。

元和二年宦官郭里旻因为酒醉出宫,就被杖刑活活打死,当天管理夜巡的几名官员也都被贬官并逐出了京城。

古代鞭刑

金元时期宵禁制度被进一步完善,除了不能在夜里上街之外,在晚上聚众活动也也要受到鞭刑的处罚。

这让当时夜间的城市,变得死气沉沉。

虽然宵禁在古代一直都是重要制度,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解禁。

比如在先秦时代,每当周天子祭天的时候,由于百姓需要帮助官员进行准备,祭礼前一天的夜里,就是不实行宵禁的。

但这种解禁实际上是一种徭役,并不是赋予百姓的福利。

我国真正为了百姓解除宵禁的案例,要到唐代武则天在位时期才出现。

当时武则天为了庆祝上元节,规定在正月十五、十六两日解除宵禁,允许百姓张灯结彩庆祝节日。

武则天剧照

在第一次解除宵禁的夜里,长安城中的百姓纷纷走上街头点燃烟火,有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盛大景象,这也成为了我国闹元宵传统的开端。

在武则天之后的唐睿宗、唐玄宗在位时期,他们认为解除宵禁是一种满足百姓娱乐需求的政策,便将其继承了下来。

在唐玄宗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到唐代极盛水平,很多元宵节的节日习俗也是在这一时代定型。

唐代上元灯会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势急转直下,为了稳定治安,后续唐朝统治者废除了上元节解除宵禁的制度。

直到北宋建立之后,政治形势才重新趋于平稳。

宋太宗在位时期,重新解除了上元节的宵禁,这让节日的氛围再一次热闹起来。

宋代元宵节街头

到了宋仁宗时期,宋代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各市镇中住满了从事手工业的市民阶级。

相较于农民他们有着更加丰富的娱乐需求,传统的短期解除宵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

于是宋仁宗进一步开放宵禁制度,当时从冬至之后,汴梁城内的便不再实行严格的宵禁。

直到元宵节之前,百姓们在夜间都可以随意出行活动,这让宋代百姓很早就能够感受到新春的节日氛围,闹新春的传统,自此开始定型。

宋代百姓

与此同时宋仁宗还改革了唐代的坊市制度,他将各个里坊打通,还允许百姓们沿街开店。

这让宋代出现了发达的夜市经济,市民娱乐文化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

在宋仁宗之后,宋代统治者根据政治局势的变化,对于宵禁的时间长短和放松程度也会做出一定的调整。

但无论怎么变化,元宵节前后的宵禁都是被暂停的,这也让元宵节成为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娱乐性节日。

如今的元宵灯会

明代建国之初,由于政治局势尚不稳定,因此元宵节解除宵禁的制度并不能实行。

到了明世祖朱棣在位后期,随着国家秩序重回正轨,元宵节的宵禁才被废除。

这一次朱棣明确规定从正月十一日开始,其后十天都为元宵节“假期”,在这段时间里各地将解除宵禁。

此后的近两百年中,这个假期制度没有出现任何变化,其也成为了明代百姓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

热闹的古代街道

宵禁作为古代政府维持稳定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管理制度松散,监管水平相对低下的封建年代,有着其重要的意义。

宵禁制度的实行虽然影响了百姓的娱乐生活,但也给城镇带来了稳定。

但从元宵节解除宵禁的历史来看,百姓们对于夜间娱乐的需求是始终存在的。

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治安水平的提升,宵禁制度的弊端不断凸显。

最终,在1924年宵禁制度被彻底废止,中国的娱乐文化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古代宵禁的缘由及变通》,刊登于《人民论坛》2021年07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夜间   宋代   唐代   元宵节   性命   年中   治安   古人   官员   古代   百姓   制度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