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笔记(11):关于什么是国宝的争论

有人以山河险峻、珍宝为国宝,司马光以诚信为国宝,然真正的国宝是人才。


关于什么是国宝的问题,司马光在《通鉴》卷一和卷二三次提到,其中两次分别是魏武侯与吴起的讨论和齐威王与魏惠王的争论,另一次是司马光对商鞅“徙木立信”而发表的议论。

关于魏武侯与吴起的讨论,前面的文章已作过记述,这里简单回顾一下:魏武侯乘船沿西河而下,船到中流,大发感概:“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他认为巍峨稳固的山河为国宝,吴起则认为“在德不在险”,德是国宝。他例举了三苗、夏桀、商纣都有山河之险,结果由于失德而被推翻。[1]

在像美国安纳伯格庄园差不多的效野,齐威王与魏惠王有个“庄园之会”。在打猎之前,魏惠王问:“齐国也有什么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

齐威王说:“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他说他的国宝与魏惠王不同,他的国宝是人才:齐威王说我的大臣中有位叫檀子的,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臣服。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使他镇守高唐,赵国人怕得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种首,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魏惠王听了面色十分惭愧。[2]其实,他最应惭愧的是臣相公叔痤向他推荐商鞅,他不予理睬,结果几乎被商鞅灭国。

而司马光则以诚信为国宝,他是在记述下面的故事后发表议论的。“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巿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3]

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徙木立信”,地球人都知道,不用翻译。“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法令执行十年以后,秦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与人私斗。城乡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4]司马光说:诚信,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啊。保卫国家的稳定发展靠人民,人民安全保护来源于诚信;不讲诚信无法使人民信服从而服从领导,没有人民便无法保卫国家。

司马光接着说,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的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的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

接着,司马光讲了四个讲诚信的典型。

“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鲁庄公十三年鲁国被齐国打败,鲁庄公割地投降。后齐桓公与鲁庄公在一个叫柯的地方,像现在一样召开峰会结为盟友,会上鲁国大将曹沫突出奇招,用匕首抵住齐桓公的脑袋说,你们以强欺弱,太不像话,赶快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否则,后果你知道。齐桓公出于无奈答应了曹沫的要求。

等曹沫丢下匕首回到座位后就要反悔杀掉曹沫。管仲马上反对,他说:曹沫劫持你的时候答应了他的要求而过后背信弃义要杀他,这样虽然图一时之快,却“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5]于是,齐国归还鲁国三次的割地,诸侯听到后纷纷归附齐国,齐桓公在甄地之盟时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

“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冬季,晋文公率军包围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粮食。到了三天原国不投降,就下令离开。间谍从城里出来说:原国准备投降了。

军官建议:等待一下。晋文公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6]诚信,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更多。于是退兵三十里,原国也投降。

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魏文侯正大宴群臣,人们兴高采烈,此时外面下着大雨,文侯命人摆驾郊野之外。左右劝他外面下着大雨,谁会去郊外。文侯说我与虞人相约郊外狩猎,岂能因我们喝得快乐又下雨而爽约?于是亲自前往。[7]

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商鞅徙木立信,而秦穆公同意并公布法令实行变法。

司马光总结说: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诚信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8]

司马光对诚信是治国之宝作了天衣无缝的论证,是不是就是正确的答案呢?我觉得不是。魏武侯以稳固的山河之险为国宝、魏惠王以珠宝为国宝,这是大错特错。吴起以德为国宝的内涵比司马光讲的诚信更为宽泛,其实道理差不多。司马光也应该是赞同的,否则他不会编辑进来。我认为,道德、诚信对于治国来说都很重要,然而没有人才去提倡、建设、践行,会有诚信与美德吗?所以,我赞齐威王人才是治国之宝。

从齐威王的高祖父田和取代姬齐,周天子下文提拔他为诸侯开始,更加重视人才,他的父亲齐桓公手下就集聚了管仲等一批人才,他更是把人才提到国宝的高度。基于人才是宝的深刻认识,齐威王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地任用贤才。他一方面选用宗室中有智能的人为官,如田忌做将军,田盼子守高唐。另方面又选用大批门第寒微的士人,委以重任。比如他与魏惠王论宝中讲到的黔夫、檀子、种首都不是什么出身高贵的人,像黔夫,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一般老百姓。

还有受妒而惨遭迫害的著名军事家孙膑,从魏国逃归时已是残废,在田忌的推荐下,受到齐威王的信任和重用。 “忌进孙子(孙膑)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后欲拔为将,却被孙膑本人婉拒:“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9]

再如出身“赘婿”,也就是做上门女婿,受过髡刑、且相貌丑陋的淳于髡,因“博闻强记”,滑稽善辩、善于谏诤,而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善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威王“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10]

又如平民出身的邹忌,毛遂自荐,通过抚琴而论音乐,通过音乐而论政治,说服玩物丧志的威王“一鸣惊人”,并得到重用。司马迁写道:“邹忌子以鼓琴见威王……见三月而受相印……居朞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11] 三月后得以封相,次年封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威王对人看主流,有些缺点也能宽容。比如:“齐欲伐魏,魏使人谓淳于髡曰:‘齐欲伐魏,能解魏患唯先生也。’敝邑有宝璧二双,文马二驷,请致之先生。”[12] 淳于髡说服威王不再伐魏,从而使魏国兔于战争之苦。事后有人检举了此事,说淳于髡收受了魏国的重礼,威王也没有追究。

由于汇集了大量人才,齐国强大起来,齐威王首先要征服不可一世的魏国。于是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率兵直趋大梁,围魏救韩,大败魏国。次年的马陵之战 “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大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13] 此后“韩破魏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14]

齐威王打垮魏国后,又对其他侵齐者各个击破。如二十五年和三十年两次联魏伐赵,杀赵将韩举。二十五年,乘燕文公之丧,夺取燕国十城。其他国家如宋、鲁、卫等也都一战即溃,齐国“奋兵而出,诸侯震惊,还齐侵地”。[15],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日益强大,成为齐国强大敌手。一次,秦国借道韩魏,进攻齐国,“倾间,言齐军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16] 也就是向齐国称臣谢罪。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17]




[1]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28-29。

[2]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50.

[3]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48.

[4]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49.

[5] 《史记·刺客列传》,中华书局,1959,2515。

[6]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18。

[7]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18.

[8]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82,48-49.

[9]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1959,2163。

[10] 《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59,3197-3199。

[11]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1959,1889-1890。

[12] 《战国策·魏策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44。

[13] 《战国策·齐策五》,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38。

[14] 《战国策·齐策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2。

[15] 《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59,3197

[16] 《战国策·齐策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42。

[17]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1959,1892。

[18] 《环球时报·报告称中国移民赤字触目惊心》2014年1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魏国   国宝   秦国   通鉴   人民出版社   史记   中华书局   齐国   资治通鉴   诸侯   诚信   笔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