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敌”大将李晟,兵革戎马守卫边疆,灿烂传奇的一生

李晟是德宗时期三大名将之一,抵御西北诸族,驰援河朔战场,勤王靖难,收复长安,对唐王朝历史的延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受到后世的尊崇。

一、“奉天之难”与李晟的崛起

短短三四年,可谓是德宗在位期间最难的几年,先是与吐蕃的会战,接着德宗为巩固中央集权而削藩,使得成德、魏博、幽州三镇相继起兵,淮西也随之叛唐。
德宗为解襄城之围,令泾原兵士前往救援,但在经过长安时发生兵变,拥立朱泚称帝,德宗逃往奉天。
为保奉天,李怀光、李晟等回师赴难,在讨伐朱泚的过程中,李怀光又叛归河中,德宗再奔梁州。



兴元元年五月,李晟收复长安,七月,德宗回京,至此,以“建中之乱”为导火索,以“泾原兵变”为开头,历经三年多的“奉天之难”才算平息,而李晟的作用也在这场叛乱中逐渐显现。

据《唐书》记载李晟18岁参军,跟随当时的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攻打吐蕃。
唐朝与吐蕃间的关系缘来已久,既有和平共处之时,也有战争频发之时。
当时金城公主已薨,吐蕃遣使来唐告哀,并请和,玄宗没有应许。
“使到数月后,始为公主举哀于光顺门外,辍朝三日。”

《李晟传》记载:“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殪之,三军欢奋。忠嗣抚其背曰:‘万人敌也。’”

李晟也就是在此期间因神箭手而被称为“万人敌”。

党项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在贞观以后归附唐朝,唐廷将党项拓跋等部迁往庆州、灵州、胜州等地。
安史之乱后,西北诸胡乱,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因党项进攻邠宁二州,“丙子,招讨党项使王仲昇斩党项酋长拓跋戎德,传首”,拓跋戎德被诛杀后,党项继续协同其他羌族内侵,羌族反叛,给了唐朝中央很大的军事压力,“(六月)乙酉,凤翔节度使崔光远破党项于普润。”

九月,郭子仪坐镇邠州,党项方退兵。
“可见,当时凤翔、邠宁、鄜坊、丹延等镇尚不足以遏制党项的攻势。”



十二月,党项又入侵美原、同官,更加逼近京畿地区。
六月,党项再寇好畤。
宝应元年(762年),奴剌寇汉中城固,并驱逐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勉。
由于当时唐军主力在内地作战,关中地区的唐廷军队根本无力阻止党项羌的侵扰,只能实行消极性的防御。

在此大背景下,上元二年(761年),凤翔节度使高昇提拔李晟为列将,并“击叠州叛羌于高当川,又击连狂羌于罕山,破之”,累迁至左羽林大将军。



广德年间,凤翔节度使孙志直任李晟为总游兵,击破党项羌高玉等,“以功授特进、试光禄卿,转试太常卿。”

大历三年(768年)八月,吐蕃十万众围攻灵武,吐蕃尚赞摩二万众寇邠州,京师戒严。
邠宁节度使马璘打破吐蕃的攻击。
九月,郭子仪领兵五万坐镇奉天防备吐蕃威胁京师。
朔方骑将白元光与吐蕃相战,败之,之后白元光再次在灵武打败吐蕃。
大历八年(773年),泾原节度使马璘与吐蕃战于盐仓,兵败,“璘为虏所隔,逮暮未还”,李晟领兵拦腰横击,救马璘于乱兵之中,因功封为合川郡王。



马璘嫉妒李晟威名,对之态度极其无礼,朝廷令李晟回朝觐见,代宗留他为宿卫,任右神策都将。

李晟从18岁参军时起,便一直在边疆抵御西北诸族,30多年间屡立战功,充分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不仅用兵出奇,决策果断,快速夺下定秦堡、飞跃大渡河,还能隐忍备战,伺机反攻,更善用心理战、离间计等计谋击退敌军。
李晟不仅军事才能出众,也深谙政治,他能从无名小卒一步一步升至四镇都知兵马使,封为郡王,并进入神策军,仅凭军功是达不到的,对朝廷、对君主、对政治的熟悉也是进阶升官的必要条件。
李晟在西北度过了他意气风发的前半生,边疆风云变幻的局势也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二、回援“建中之乱”

“建中之乱”是唐德宗发动的意在扫平藩镇割据的军事行动,前后绵延七年之久,涉及唐朝东北、西北、中原及西南的诸多藩镇。
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林立,德宗即为后朝廷内部仍延续着这个政治局面。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卒,其子李惟岳请求继袭成德节度使之位,因大历三年(768年)幽州节度使李怀仙被朱希彩所杀,朱希彩要求承袭节度使位,代宗应允,大历七年(772年)朱希彩死后,朱泚被幽州军人拥为节度使,代宗也应允了,大历十三年(778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身死,其侄田悦请求代宗承袭节度使之位,代宗依旧应允,所以河北地区的节度使死后,其子侄或部将要求袭位,是有先例的。



由于之前李宝臣曾帮助魏博田悦承袭节度使位,所以此次田悦也上书请求德宗同意李惟岳承袭父位;同年七月,淄青及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病故,其子李纳同样请求承袭节度使之职,但德宗想要革除代宗朝留下的弊端,想要将藩镇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没有答应此请求。

“初,(李)宝臣与李正己、田承嗣、梁崇义相结,期以土地传之子孙。”藩镇割据下,“维持这一自相承袭的特权也是河北藩镇合纵联盟最重要的政治目标”,为此田悦才会积极支持李惟岳、李纳承袭节度使之位,甚至不惜与唐廷兵戈相见,河北藩镇联盟本就是一个整体,其间利害关系不消言说,“然悦所以坚拒天诛者,特以淄青、恒冀二大人在日,为悦保荐于先朝,方获承袭。今二帅云亡,子弟求袭,悦既不能报效,以至兴师。”


于是在德宗拒不同意的情况下,建中二年(781年)五月,田悦与李正己、李惟岳、梁崇义等人起兵反叛,田悦久攻不下临洺,李正己扼守在徐州甬桥、涡口,“以断南北漕运通道”,梁崇义阻断襄阳以北水路交通线,与李正己相互策应,“运路皆绝,人心震恐”。
七月,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紧急向朝廷求援,唐廷遣河东节度使马燧、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与昭义军合兵解救临洺。
三军先斩杨朝光,后败田悦于临洺,田悦引残兵遁走,叛军大将康愔也从邢州退走。
李晟追至洺水,率兵“乘冰而济,橫击悦军”,唐廷军心大振,大破田悦。
李晟不久后便加兼御史中丞。

三年(782年)正月,当时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已死,其子李纳擅领军务。
田悦从临洺败退后,向李纳和李惟岳求救,李纳派遣大将韦俊领兵万人,李惟岳遣兵三千,以支援田悦。
田悦军沿洹水呈一字型摆开,意欲依靠天险来抵抗唐廷军队,而马燧率诸军驻扎在漳水一线。
两军战于洹水,田悦再败,“尸相枕藉三十余里”,俘虏三千余人,田悦仅率残兵千余名逃向魏州。
由于马燧和李抱真两人不和,唐军遂没有继续追击田悦,使得田悦逃到魏州。
李晟因之加检校左散骑常侍,实封百户,之后又兼魏博府左司马。

此前幽州节度使朱滔与张孝忠合军讨伐李惟岳,大败成德军于束鹿城下,而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因遭到李惟岳的猜忌,发动政变,诛杀了李惟岳,使得深州、定州降于朱滔。
由于唐廷赏赐不均,朱滔、王武俊愤而出兵攻打德宗任命的赵州、深州观察史康日知。
田悦闻此消息,遣王侑、许士则至深州,游说朱滔:“司徒奉诏讨李惟岳,旬朔之间,拔束鹿,下深州,惟岳势蹙,故王大夫因司徒胜势,得以枭惟岳之首,此皆司徒之功也。

又天子明下诏书,令司徒得惟岳城邑,皆隶本镇;今乃割深州以与日知,是自弃其信也。且今上志欲扫清河朔,不使藩镇承袭,将悉以文臣代武臣,魏亡,则燕、赵为之次矣,若魏存,则燕、赵无患。然则司徒果有意矜魏博之危而救之,非徒得存亡继绝之义,亦子孙万世之利也。”


又许诺事成之后以贝州为谢礼,朱滔闻之大喜,当即应下。
同时又派遣王郅与许士则到恒州,试图游说王武俊:“大夫出万死之计,诛逆首,拔乱根。
康日知不出赵州,岂得与大夫同日论功!而朝廷褒赏略同,谁不为大夫愤邑者!

今又闻有诏支粮马与邻道,朝廷之意,盖以大夫善战,恐为后患,先欲贫弱军府,俟平魏之日,使马仆射北首,朱司徒南向,共相灭耳。
朱司徒亦不敢自保,使郅等效愚计,欲与大夫共救田尚书而存之。
大夫自留粮马以供军;朱司徒不欲以深州与康日知,愿以与大夫,请早定刺史以守之。



三镇连兵,若耳目手足之相救,则他日永无患矣!”王武俊亦心喜,便许诺应下,并遣人向朱滔回话。

四月,德宗遣中调派卢龙、恒冀、易州、定州等军数万人往魏州讨伐田悦。
王武俊不受诏,将来使绑缚送往朱滔,朱滔威逼加利诱其部下,从者许以高官厚禄,不从则诛杀,康日知得知此事后,转告马燧,马燧又上奏朝廷。
德宗因魏州未下,王武俊又叛,无力对付朱滔,于是赐朱滔为通义郡王,以期能够安抚。



朱滔深知朝廷用意,将深州授予王武俊所派刺史王巨源,又派兵屯驻于赵州,以逼康日知。
王武俊得到深州后,更是决心背叛朝廷,以其子王士真为恒、冀、深3州节度留后,自己则亲率大军围攻赵州康日知。
自此,唐廷在河北削藩的努力转瞬化为泡影。
此前,李抱真为泽潞节度使,马燧领河阳三城。
抱真曾欲杀怀州刺史杨鉥,杨鉥投奔马燧,被马燧收留,并且上奏言其无罪,李抱真大怒,与马燧生出私怨。



讨伐田悦时,由于二人怨隙越深,各自统兵,不复相见,“由是诸军逗桡,久无成功”,德宗数次派遣中使调解二人的关系,都没有成功。
王武俊进逼赵州时,李抱真分麾下两千人戍守邢州,马燧怒言:“余贼未除,宜相与勠力,乃分兵自守其地!”打算领兵归镇。
李晟闻知,劝马燧:“李尚书以邢、赵连壤,分兵守之,诚未有害。
今公遽自引去,众谓公何!”马燧大悟,于是单骑入李抱真营,两人“相与释憾结欢”。
正好洺州刺史在此时奏请入朝,马燧奏请德宗将洺州划归李抱真管辖,请玄卿为刺史兼充招讨史之副,李晟的军队原先隶属李抱真,至此又请兼隶马燧指挥,以示和好之意,德宗皆从之。
由是,马燧和李抱真的仇怨得以真正化解。

王武俊攻赵州,神策行营招讨史李晟献计解赵州之围,李晟建议:“以兵趋定州,与张孝忠合,以图范阳,则武俊等当舍赵。
”德宗赞同此建议,并加李晟御史大夫,又让神策三将军莫仁擢、赵光铣、杜季泚等人隶属于他。
李晟自魏州领军向北趋往赵州,王武俊闻之,果然撤下包围离去,赵州之围解。
李晟在赵州停留三日,与张孝忠联军,北上讨伐恒州。

田悦在魏州之围解除后,为感谢朱滔、王武俊的援助,提出要奉朱滔为三家共主,自己则为臣子而事之,朱滔谦让,曰:“惬山之胜,王大夫力也。”共商议:“古有列国连衡共抗秦。今公等在此,李大夫在郓,请如七国,并建号,用天子正朔。且师在外,其动无名,岂长为叛臣,士何所归?宜择日定约,顺人心,不如盟者共伐之。”

遂四镇各立为王,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并以朱滔为盟主称孤,其余皆自称寡人。
所居之处称殿,妻称妃,子称国公,设百官。
朱滔还改幽州为范阳府,以其子为府留后,“称元帅,用亲信为留守”。

建中四年(783年)五月,马燧遣李晟领兵北上攻打易州、定州,领张茂昭攻打涿州、莫州,以断朱滔援路。
李晟与张孝忠之子张升云围攻朱滔下辖的易州刺史郑景济于清苑,打算决水灌城,田悦、王武俊皆遣兵来救援,双方战于白楼。
叛军进犯义武军,张孝忠兵笮,李晟率步骑击退前来支援,击退贼兵。
踰月,清苑形势越发危急,朱滔、王武俊大惧,“乃悉收魏博之众而来”,围攻李晟,李晟内围景济,外抗朱滔王武俊等,从正月到五月,“日数合”,适逢李晟大病,数次不省人事,军中将官合谋,退回定州,叛军也不敢进逼。

李晟从西北战场来到河朔战场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前期也只是配合马燧进攻叛军,并解决了马燧和李抱真之间的矛盾,起到一定的调节辅助作用,后期献计解赵州之围,围攻郑景济于清苑,与田悦、王武俊战于白楼,内外夹击下李晟坚持了四个月,最后因病重退回定州,再一次展现了李晟杰出的军事才能,对于河朔战场至关重要。
自建中二年唐德宗意欲削藩,大战便接连不断,死伤无数,田悦、朱滔、王武俊的反叛,更是意味着唐德宗削藩政策的破产,且也仅仅是开头。


结语

李晟前半时期与西北羌族、吐蕃打交道,随后在河朔、关中战场平藩镇,收长安,一生戎马,赞誉无数。
李晟18岁从军便在王忠嗣麾下抗击吐蕃,直至54岁,36年间与吐蕃与羌族交战无数,从一兵卒战至合川郡王、太子宾客,甚而进入天子近军神策军,可见李晟之功。
“建中之乱”中,李晟虽不是主帅,却也担有重责,马燧和李抱真之间的恩怨即是由李晟在中间调和才能“与之交欢如初”,否则河朔战场风云变幻未知几何。
建中、兴元年间的“奉天之难”,李晟勤王赴难,更是在在李怀光叛归河中、德宗出幸梁州的逆境下,力挽狂澜,在十天之内收复长安,德宗也发出感慨:“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深州   吐蕃   建中   奉天   羌族   定州   司徒   藩镇   戎马   节度使   边疆   朝廷   大将   灿烂   传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