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斩首后,头颅去哪了?“二皮匠”人血馒头让人大开眼界!

一般提及古代的酷刑,许多人首先想到的画面是无辜的人被拖走,无情的斩首示众。然而,让人感到惊惧的问题是:这些失去生命的头颅,最终又去了何处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揭开古人斩首后头颅的六重奥秘,究竟哪种结局最为骇人听闻呢?

在古代被处以死刑的罪犯被押送到一个开阔且平坦的地方,类似古代的菜市口,这是执刑的最佳场所。随着刽子手一声命令,刀锋立马破风而下。在一般的情况下,罪犯的遗体和头颅会有偿还给家属,但如果刽子手随意找个借口,便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头颅留下。

家属领取了尸体和头颅,通常会交由专人进行处理。古代人对于身首异处的情况深感忌讳,这也催生了“二皮匠”这种专职处理尸体的工作。然而,缝合尸体和缝衣物完全不是同一回事,技术专业误差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加上古代人的迷信观念,“二皮匠”这个职业也有其独特的禁忌。只有当尸体完整缝合后,家属才能安心地将尸体下葬。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温和的结果,但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可能让你难以置信。

裁缝缝衣服,二皮匠缝人头


在斩首后的一瞬间,你会发现刽子手拿着碗,静静地站在旁边,等待着什么呢?

在古代,人们相信斩首后瞬间喷出的热血具有治愈一切疾病的能力,因此,这碗血在众人眼中变成了灵丹妙药。人们会花费高价购买这碗血,然后在碗中浸泡一个馒头,让病人蘸着血吃下去。据说,这样能够治疗疾病,因此也就有了“人血馒头”的说法。

人血馒头

这两种处理方式或许颇为惊悚,但至少还有人为其收尸,但是对于那些无人认领的死囚,他们就成了当权者手中的操控工具。当权者会在市场公开挂出他们的头颅,这就是古代人所说的“示众”。为什么要如此行径呢?其实这是当权者的一种策略。刑罚的存在,就是为了警示普通百姓,统治者认为行刑时围观的人群越多,震慑力就会越大,因此,这种展示的刑罚就公然出现。通过悬挂头颅,以儆效尤。

然而,这只是其中一个用途

作为明朝特有的刑法,这一法规最初就是为边塞的大将设计的。有如公开示众的加强版——“传首九边”,这种死后连安息的机会都没有的刑罚真是让人惊恐。明朝大将熊廷弼就是第一个经历这种刑罚的人。犯人在被斩首后,会有专人用各种防腐手段让头颅保持新鲜,随后朝廷会专门派出一支队伍带着头颅巡游边境地带。

当权者利用这种方式来敲打边关的将士,警告他们不要有任何非法的想法

因此,被斩首的囚犯不仅要身首异处,还要成为当权者统治的工具,这无疑是极其悲惨的。而熊廷弼作为第一个体验“传首九边”的大将,死后,他的头颅被送往各地展示,尸体则被扔在野地,直到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才派人为他安葬。即使看到这些,你也不要低估古人的想象力。最后的两种方式,更是让人毛骨悚然。

我们都知道古人喜欢收藏珠宝,以显示他们的财富。我们也看到文人酷爱山水画,以体现他们的文化品味。然而你可能无法想象,居然还有人收藏人头。提到这种癖好的人,东汉的刘秀就是其中一位。他曾收藏过新莽王王莽的头颅。王莽被杀后,刘秀的部下为了泄愤,割下了他的头颅,剔除血肉,然后用特制的黑漆进行了涂抹。刘秀建立东汉后,王莽的头颅被放置在了皇室的宝库中。

然而,与后面两种方式相比,刘秀的收藏头颅只能算是小儿科了。你能想象人的头颅竟然可以作为工具使用吗?这种方式叫做“骷髅杯”,即将人的头盖骨制作成酒杯。虽然听起来有些恶心,但是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例子。

比如在汉朝时期,强大的匈奴,他们将汉朝的月之王的头颅制作成了酒杯,用于羞辱和震慑敌人。据说宋朝的理宗李璟的头颅也被元朝的仰脸针家做成了酒杯。作为藏传佛教僧人,他们对于掠夺陵墓一事乐此不疲,宋理宗的陵墓就被他们洗劫一空。他们不仅盗走了大量的珍贵陪葬品,甚至将宋理宗的尸体也不放过,将他的头颅制作成了酒杯。

以上就是古人对头颅的六种用法,哪一种是你最不能接受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皮匠   王莽   头颅   明朝   当权者   古代人   刽子手   刑罚   大开眼界   酒杯   尸体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