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荣出行图》研究-位五代粟特将领的神化

文/小人物史记

编辑/小人物史记

引言

在2000年6月,河北正定县文物局在正定县民主街西侧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德政碑残碑。

这块石碑残片体量巨大,残长7.7米、宽3.15米、高2.32米,碑座右侧有一幅高0.6米、宽0.98米的线刻画。碑上仅存的部分包含了14个人物形象。

图中展现了一个身躯丰肥的胡人将领乘坐在狮子上,伴随着伎乐和侍者的陪同,缓缓前行,整幅画面中的人物都是男性。

根据人物的动作和手持物品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骑狮子的主像,一个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交叉腿坐在狮子背上的莲花上。他的面庞圆润,下颌有短须,身穿交领长袍,一手持着花口盏,仿佛在喝酒,另一只手放在腿上。雄狮昂首阔步向前行,佩戴着项圈和铃铛,四肢踩踏在莲花上,尾巴高翘。

他身旁有一个戴冠、穿圆领袍服的男子紧握缰绳,像是在牵引。主像下方有云纹装饰,使人物们看起来像是行走在云中。第二组是画面前方的七个伎乐人物。

其中一个是正面的伎乐人物,另一个是背对观众的伎乐人物,头顶有卷发,身穿窄袖长袍,弯腰双手握住衣襟,仿佛在跳舞,腰间佩戴蹀躞七事和法螺状的装饰品。

与他们相对的伎乐人物头戴幞头,双手敲击胸前的羯鼓。另外还有一位舞者满脸胡须,外衣半穿,双手高举裹袖舞蹈。最后一组是主像周围的五个侍者。前两个侍者一个手持壶,另一个手持碗。

后面的两个侍者一个手捧果盘,另一个手持物品不明。这四个侍者的服饰和装饰品相似。在画面的上方,还有一个头戴翼冠的人物,可能是武士。

关于这块碑的来历,《允成德军请立节度使安重荣德政碑敕》记载,天福二年(937年),成德节度副使朱崇节带领乡贤向朝廷上奏请求为安重荣立碑。

天福七年(942年),安重荣起兵失败后被杀,碑也被毁,这块碑的年代和碑主的身份是清楚的。由于碑主是安重荣本人,他骑在狮背上的形象可以被确认,所以这幅图可以被称为《安重荣出行图》。

目前,学界对这块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重荣的生平研究上,对碑上的图像暂时没有涉及。由于碑主身份的特殊性,这幅作品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从构图形式、人物服饰和组合关系来看,这件作品融合了佛教、粟特等多种元素,可能是通过组合、拼接和借鉴而创作的。本文试图从图像的角度对其进行讨论。

胡服与胡腾舞

根据《旧五代史》卷98的记载,安重荣是朔州人,他的祖父从义是利州刺史,父亲全则是胜州刺史和振武蕃汉步军都指挥使。安姓是“昭武九姓”之一,他们的起源地安国位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地区。

在北朝时期,这些粟特胡人以经商为主沿着丝绸之路逐步进入汉地。朔州是粟特人聚居的地区之一,据称在592年去世的虞弘的父亲君陁可能曾担任过朔州刺史,而后晋时期的粟特裔官员也多出自这个地方。

在安重荣的传记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他的族属,荣新江先生在《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一文中指出,在安史之乱之前,粟特人是不会公开谈论自己的出身的,有些人直接声称自己来自某个国家,有些人已经在中国归化,但也有在墓志中表明自己血统的。

在安史之乱之后,居住在中原的大多数粟特人开始避讳谈论出身,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的出身和郡望,与胡人划清界限。特别是与安禄山同姓的安氏家族,经常采用改变籍贯或改姓的方式隐藏自己的出身。

安重荣很可能是居住在朔州的粟特人后裔。五代时,这批来自山西北部的昭武九姓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吕思勉先生评价说:“五代诸臣,出自代北者多为胡姓。”在宋代之后的史籍中,常常将他们与同时崛起的沙陀人混为一谈。

上层是墓主人与披发突厥人坐在凉亭中对饮,身边站着三位男性乐师,其中一人穿着黄色滚红边的窄袖圆领袍服,怀抱着琵琶弹奏,另一人面向墓主人弹奏箜篌,旁边一人吹奏排箫。

下方围绕着中间舞者的五个人物,其中一人头顶大盘,一人抱着壶,另一边三人正在双手击掌打节奏,中间的红袍男子双手高举,腰部弯曲跃起,穿着皮靴,单脚踩地。

这两件作品相隔三百多年,但在人物服饰上非常相似。窄袖圆领袍服和圆形小帽几乎是北朝时期粟特胡人的标准服饰。已知的十个人华粟特人墓葬中,不论人物的身份高低,多都穿着这样的服装。

追溯到中亚地区,塔吉克斯坦国片治肯特古城被认为是米国钵息德城的文化遗址之一,是八世纪前后粟特人的重要聚居区之一。

城中保存了许多粟特贵族形象的壁画,他们穿着花纹繁复的圆领窄袖锦袍,腰间系着革带。除了服饰外,画面中的舞者和安伽墓的例动作几乎相同,同时画面中都有双手击掌、控制节奏的人物。

这种具有强烈节奏感的腾挪舞蹈被称为胡腾舞,从北朝晚期到安史之乱之前,这种舞蹈在胡人中流行一时。

唐代的诗歌中也有描写胡腾舞的作品,如李端的《胡腾儿》、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等。

在粟特人的墓葬中也经常见到胡腾舞的描绘,例如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胡腾舞黄釉扁壶、甘肃省山丹县博物馆的唐代鎏金胡腾舞俑以及天宝四年(745年)苏思勖墓壁画。

特别是苏思勖墓壁画中,乐师和舞者都穿着圆领窄袖的胡服,所奏乐器如蹙篥和拍板与《安重荣出行图》中的情景相似。

安史之乱之后,虽然有人将胡服和胡装视为战争的征兆,但这种形式独特的舞蹈依然延续下来,与安重荣德政碑相距近20年的陕西省彬县冯晖墓(952年)出土了56块舞蹈砖雕,其中六位乐师可能是在表演胡腾舞。

甚至在《宋史》的“乐志”中还记载着“醉胡腾”舞队的形象,他们穿着红色锦襦,系着银粘鞾,戴着毡帽,与唐代和五代的图像材料基本相符。

德政碑中侍从形象、胡腾舞等鲜明的粟特特色从图像的角度证实了安重荣的族属,并展现了活动在五代时期的粟特人对本民族习俗的保留。在北朝至五代这漫长的时期中,粟特人的服饰和舞蹈也受到汉地民众的接受和喜爱。

尽管安史之乱曾经导致人华粟特人与汉地民众之间的关系紧张,但文化和艺术仍然在两个群体之间密切交流。

对粟特服饰和舞蹈的着意表现可能来自于对安重荣日常生活中自身形象和侍从服饰的真实描绘,展现了这位粟特裔将领对本族文化的遵循和延续。

《安 重 荣 出 行 图 》与 文 殊 出 行 图

虽然《安重荣出行图》中的安重荣和侍者的服饰呈现一定的写实意味,但是安重荣坐在狮子上,与侍者行走在云端则具有明显的"神"化性质。

狮子作为来自西亚和南亚的动物,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遗存中常常被用作勇气和王权的象征。

自从狮子作为贡品传入汉地以来,历代艺术作品中都常见其形象。狮子也是佛教护法的象征,在佛教图像系统中也经常出现。

胡人骑狮的形象在古代汉地的图像中也有所体现,上海松江云横山晋墓的青铜胡人骑狮水滴、故宫博物院藏的西晋青瓷胡人骑狮水注,以及唐代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慧妃石椁的线刻等。

这些图像突出了狮子作为瑞兽的神秘能力,而胡人则是驾驭瑞兽的人。然而,安重荣乘狮的形象与这些不同,他侧身坐在狮子背上的莲花上,旁边有牵狮的驭者和周围簇拥的侍者,画面构图和人物结构与唐代和五代流行的"文殊并侍从图"非常相似。

作为在汉地广受崇拜的文殊菩萨,狮子是其形象学上的标志。在南北朝时期,文殊菩萨的图像中通常伴有胁侍,与骑象的普贤菩萨形成对比。

唐代时,骑狮的文殊像逐渐从独身形象发展为庞大的眷属队伍,从历代的艺术作品中,特别是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眷属逐渐增多的发展轨迹。

例如盛唐时期莫高窟第172窟东壁北侧的"文殊并侍从图",画面中的人物规模相当大,除了文殊和昆仑奴,还有帝释天、歌舞乐、供养菩萨、护法神将等众多眷属。

到了吐蕃统治敦煌的时期,这个题材在盛唐时流行的横向构图基础上转变为纵向构图,并增加了眷属的数量。

例如第159窟西龛外北侧的"文殊并侍从图"中,人物已经达到了31个。随后,敦煌石窟五代和宋代的"文殊并侍从图"大多是该图像的延续,在原有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节的增减或修改,但整体的人物构成和画面结构保持不变。

虽然《安重荣出行图》中的安重荣和侍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写实的,但他们的神圣形象和独特的构图与文殊菩萨及其眷属的形象有明显的关联。这也显示出这位粟特裔将领对于本族文化的信仰和传承。

獅子的安重荣

《张议潮出行图》和《曹议金出行图》是以写实性的排场和奢华为特点,而《安重荣出行图》则采用神化的方式进行表现。这通德政碑是在安重荣得意时立的,文字和图像都经过了他的首肯。

借鉴了“文殊并侍从图”是否意味着安重荣以文殊自居并没有相关的记载。曹和尚因对德政碑有所预言而被驱逐,这表明安重荣可能并非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画面中,安重荣坐在狮背上饮酒,显然也不符合佛教徒的行为。

在唐代,狮子是中亚和西亚国家进献的重要贡品。据史书记载,狮子作为贡品出现了九次,其中有七次来自粟特地区,可见狮子是该地区的特产。在这些贡品国家中,狮子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不同的图像中分别象征着勇敢的战士、权力的国王和威严的神灵。

人与狮子搏斗的母题可以追溯到西亚伊朗高原,但粟特人显然对这类图像有着强烈的认同。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粟特银盘,其表面描绘了一位骑士正在用长枪刺杀一只卧倒的狮子,马脚旁边躺着狮子的尸体。

在太原出土的隋代虞弘墓石椁上也出现了大量人与狮子搏斗的场景。在这些图像中,狮子的凶猛衬托出了战士的英勇,安重荣骑狮的形象在《安重荣出行图》中采用了神化的方式进行表现。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安重荣以文殊自居,但借鉴了“文殊并侍从图”的形式,其中的动机可能与安重荣的民族和故土有关。

狮子作为一种特产和象征在粟特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人与狮子搏斗的母题也在粟特人的图像中得到了认同。

这幅作品展示了安重荣作为粟特将领在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中保留本民族文化,并用汉地的形象来讲述英雄的故事。

结语

通过对《安重荣出行图》的图像分析,可以看出该作品在主尊形象、人物职能和构图上充分借鉴了在汉地流行的“文殊并侍从图”。

从安重荣本人的行为来看,他并非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因此并不能将他视为文殊菩萨,而只是借鉴了该形象的形式。而画面中人物的服饰和胡腾舞的表演则展现了明显的粟特族特点。

《安重荣德政碑》是于天福二年(939年)由镇州军民请立的,文中由太子宾客任赞撰写,因此不可能有自封为帝的意思。

对于不同的观者来说,阃面部分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汉地民众可能会认为他模仿的是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而在粟特民众的眼中,则隐含着称霸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胡人   安史之乱   德政   侍从   文殊   侍者   将领   狮子   图像   形象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