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二野有名的三号人物,为何被授予上将后,几乎销声匿迹了?


在1949年初,随着平津战役的落幕,解放战争逐步走向尾声。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央决定对解放军进行一次整编,按照从第一到第四的顺序对部队进行重新命名。在这次整编中,第二野战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背后有着“刘邓大军”的光环。除此之外,二野还有一位享有盛名的将领——李达。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如此重要的将领后来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究竟,隐藏在这背后的是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李达:荣膺上将,却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第二野战军是一个人才辈出的部队,刘伯承、陈赓、王近山等一批杰出将领都出自这里,当然还有李达。然而,在1955年大授衔之后,李达这位上将却鲜少露面,因此关于他的去向,众说纷纭。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担任了训练总监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南京军事指挥学院的日常训练工作和部队人才培养。由于战争时期苏联给予了我们党很多帮助,因此中苏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当时,学校的训练理论和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苏联的模式。然而,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导致很多人对军事上借鉴苏联经验和理论的做法提出了强烈反对。李达认为,尽管中苏关系紧张,但他们的很多理念我们仍可以学习,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符合我军发展的策略。然而,这种观点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对,李达及其他南京军事指挥学院的将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判,李达的人生似乎一下子跌入了低谷,甚至被关押了几年。


尽管如此,李达从未自暴自弃,始终坚持学习。直到1972年,被释放的李达再次得到重用。那么,李达的成长经历究竟如何,他又为革命做出了哪些巨大贡献呢?

二、李达:革命成长之路,被任命为参谋长

李达出生于陕西眉县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他的父母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1922年,李达进入省立师范学校学习,在这里接触到了很多先进思想,并参加了一些学生运动。毕业后,他在家乡担任了两年教员,后来考入了冯玉祥创办的军官学校。学成后,李达被分配到了第二集团军任职。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等军阀被蒋介石击败,李达被编入了蒋介石的26路军。


后来,蒋介石开始准备围剿江西红军,26路军成为了炮灰被推到战场前线。在中原大战中,李达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因此对围剿红军并无兴趣。在与红军的交锋过程中,李达逐渐了解到红军的革命思想和为贫苦人民发声的立场,觉得这是他一直在寻找的队伍。1931年,李达投身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凭借出色表现,第二年便成为了共产党员。


不久后,李达跟随王震前往湘赣地区开展工作。由于红军中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战士寥寥无几,李达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在王震的建议下,李达成为了红八军独立第一师的参谋长,开启了自己长达几十年的参谋长生涯。

三、李达:足智多谋,成为二野三号人物

成为参谋长后的李达,在部队中大放异彩,得到了组织的一致认可。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达加入了八路军129师,在这里他与后来的二野领导人物刘伯承携手抵抗外敌,屡创佳绩。


1939年12月,李达成为129师参谋长。他非常重视侦查工作,每次大战前都会亲自开展侦查,为我军取得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手头几乎没有可靠的地形图,李达便带人实地考察,制作战地图。他只需看过一遍地形,就能记住,因此被誉为“活地图”。

抗日战争结束后,李达与刘、邓两位大员搭档,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很多战役,均取得全胜。在战斗间隙,李达还投入战士们的训练工作,为我军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李达因此成为了二野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猛将。第二野战军正式建立后,李达自然而然成为了三号人物。


抗美援朝爆发后,李达担任志愿军参谋长。他亲自到战场一线考察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可行性计划,取得了很多重要战役的胜利。

结语

虽然李达后来遭遇了人生的劫难,但无论身处高峰还是低谷,他都保持着淡定从容的心态,始终怀有一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心。1993年7月,李达因病逝世,享年89岁,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革命人生。

对于李达这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我们不能忘记他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品质。在历史的长河中,李达的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平津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苏联   野战军   中原   参谋长   销声匿迹   南京   我军   将领   上将   红军   蒋介石   战役   有名   部队   中苏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