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长达41年,诸葛亮至死才发现他的城府很深

前言:

或许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于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印象一直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懦弱无能”的形象。就连蜀汉名相诸葛亮也被他这副不谙世事的样子所蒙骗,认为其一直是个“长不大的阿斗”。

可历史中的刘禅真的是这样的吗?诸葛亮将死之时通过和刘禅使者李福的对答,却是发现他的这位后主刘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刘禅:一个被误解的皇帝

刘禅,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41年,是蜀汉乃至三国期间在位最长的皇帝,若非最后投降,恐怕还能更长。

其幼年的经历坎坷,建安十三年,刘备一行深陷曹操手下精锐骑兵的追杀之中,情急之下,刘备便丢下妻儿,带着张飞,赵云等大将离开。后来还是赵云返回,拼死搏杀后将刘备的妻儿带出了重围。

建安十七年,刘禅5岁, 孙权知道刘备准备征战益州后,派人将孙夫人接回东吴,孙夫人便想要带着刘禅准备一起回去。幸好赵云和张飞截下了孙夫人的船队,刘禅才没被带走。

其少年时期表现得才华也是平平无奇,文无曹植,曹冲少年大才,武没有曹彰,曹丕少年英武。

正是因为其少年时期的文不成武不就的平平表现,才让刘备对其没有寄于太大的期望。

所以刘备在临终时,对于自己的儿子刘禅能否继承大统和压制诸葛亮并不自信,由于当时早期的老臣老将大多战死或病死,诸葛亮已经是朝中最有资历和地位的朝臣,除了刘备,恐怕已经无人可压制他的大势。

刘备才在临终之前嘱托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也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句话不仅是告诉刘禅要将诸葛亮看作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也是告诉诸葛亮要将刘禅看作儿子,就算是以后他想要做这皇帝,也要对刘禅好些。

在刘备病逝后,刘禅随即登基称帝,诸葛亮也被封为武乡侯,其将军政大权全部托付给了诸葛亮,这也是其被现代人所诟病的地方。

而若是我们以刘禅的视角去看,他将大权交给诸葛亮却是最好的选择。一是当时诸葛亮是刘备钦定的辅政大臣,若是刘禅上位之后不顾刘备的嘱托夺权,一定会被盖上一顶不孝的帽子。

二是诸葛亮已经手握大权,在刘备的设想中,其让诸葛亮和李严一同辅政,分设权力,而李严却是不敌诸葛亮,整个蜀汉的大权已经全部落到了诸葛亮的手上。

若刘禅执意夺权,斗不斗得过诸葛亮暂且不论,但这一定会引得朝廷内官员党争不断,难以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处理外敌上。

而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的政治才能才初步显现。

朝廷内,魏延和杨仪互相争权,最后杨仪取得胜利,刘禅也从这件事中看出了丞相这个位置对自己权力和朝廷稳定的威胁。随后,刘禅便下令废除了丞相制,而后将丞相的权力分为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三个职位。

这一制度的设立彻底打破了之前丞相独揽大权的地位,三权分立,权权制衡。

同时也避免了在诸葛亮死去之后权力无主造成朝臣之间的争斗,既然你们要夺权,那我便将权力分开让你们夺。

这也在稳定政权的同时使得刘禅掌握了军政大权。

在掌权的这几十年内,刘禅停止了之前诸葛亮在位时北伐的政策,在刘禅刚即位时,便曾反对过诸葛亮的北伐政策,其实他早就清楚了解到蜀汉当时的国情,很不利于出征,这样下去只能是劳民伤财,也绝不可能成功。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便放弃北伐,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北伐期间,国内外均是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在刘禅停止北伐政策后,蜀国内也出现了生机,虽然说不上是经济发达,国泰民安,却也是比北伐时期好上许多。

后来国内的夷族人发生了叛乱,刘禅派人进行平叛,并对当地进行了开发,安抚民心。

而在曹魏,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后, 夏侯霸投奔蜀汉,刘禅派人去接,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只是凭这句话,刘禅便安了夏侯霸的心。

再说到刘禅最令人“看不起”的问题,那就是投降,当时蜀国精锐尚在,若刘禅不选择投降而是坚决的抵抗下去,恐怕蜀汉不会这么轻易的沦陷。

但大家看问题都是站在千年后的现在,以史书上的视角来看问题。

当时魏军分为两队人马,大部队被姜维挡住,而小部队却选择了进攻蜀汉腹地。站在当时刘禅的视角,完全拿不准这支部队到底是什么来头,便派去了诸葛瞻前去对战,结果却是大败。


此时,蜀汉众臣都产生了误判,认为姜维已经大败。而刘禅也清楚地知道,曹魏国力远强于蜀汉,蜀汉是打不赢的,与其坚守城池拼个鱼死网破,不如主动投降,放大家一条生路,给大家一个活下去的机会,这么多年的战争下来,其实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最终,在位41年的刘禅综合考虑,才做出了一个最有利于自己,最有利于百姓的决策,投降。

而后来,刘禅代表蜀国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了刘禅,并在宴会上演奏了其家乡的乐曲,当时的大臣全是一脸悲愤,而刘禅却是哈哈大笑起来,司马昭惊诧不已,司马昭问他是否想家时,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刘禅的形象在大家的心中掉了一个段,更是认为他是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可若是仔细想一想,当时大局已定,若只是为了心中的一口气说什么大气的场面话,除了让自己在洛阳过的难一点,毫无作用。

或许会在史书上落得一个美谈吧,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诸葛亮临终前的对话,揭示了真相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并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而数次北伐。

其博学多才,能够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他忠贞不渝、敢于担当,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畏强敌,不惧困难,不贪功名利禄,不妥协原则,为国为民尽心尽力。

正是由于诸葛亮多年以来将各种事情都扛在了自己身上,过度的劳累之下攒了一身的暗疾,如今已经是呕血昏迷。蜀营上下一片担心。诸葛亮躺在病榻上,自知自己已经没有多长时间了。

这些年来,在诸葛亮大权独揽时,刘禅真正做到了“政由葛氏,祭由寡人。”丝毫没有改变诸葛亮的决定,让诸葛亮毫无顾忌的大施拳脚。

而在诸葛亮将死之时,刘禅这才派出了自己的使者来问问诸葛亮在之后的打算,刘禅怕诸葛亮死后还要将自己的权势交给他的儿子诸葛瞻,让他继续把持朝政,若是这样,这蜀汉恐怕真的变成了诸葛亮的天下,刘禅也要再无出头之日。

诸葛亮知道李福的来意后,也明白了刘禅的意思,而他也没有让刘禅失望,给刘禅推荐了贤臣蒋琬费祎。见到诸葛亮并没有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后,刘禅心中的疑虑也是消失。

到现在,诸葛亮才明白,后主刘禅并非是之前长不大的阿斗,而是一位城府很深的皇帝。在他活着的时候,不干预他的决策,在他死后,才开始崭露心机。

诸葛亮也是后来向刘禅上表交待出了自己的财产,“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他的意思是这些财产足以让他的儿子过的不错,他也不会让他的儿子去夺权。


结语:

乐不思蜀的刘阿斗不是之前普遍认为的昏庸皇帝,以他的聪明才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出露头角,什么时候要隐藏锋芒。

他有着仁慈宽厚,谦虚谨慎的性格,他尊重贤能,广听言路,爱护百姓,不爱杀戮,不贪财,不骄奢。

他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的共同努力下,继承刘备遗志,维持蜀汉的稳定和发展,抗衡曹魏的压力。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上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和贡献。

如果判断一位皇帝好坏的标准是是否爱民,那我相信刘禅是一位好皇帝,但如果以开疆拓土的才能为标准,刘禅便远不如他的父亲和蜀汉的诸多大能。他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这复杂的三国争斗之中生存,作为普通人守住自己父亲留给自己的家业。

若他是位太平时期的君主,恐怕史书上也会出现一位宅心仁厚的仁君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蜀汉   阿斗   建安   司马   蜀国   城府   丞相   大权   皇帝   权力   儿子   真实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