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亲眼得见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之人(上)

皇帝这个称号,始于秦始皇;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继位二十六年后,奋六世余烈,又经过十年的征讨,终于彻底平定了山东六国、统一了华夏大地。而一统天下之后,秦王政认为自己的“山河一统、奄有天下”成就已经“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秦王’的称号不能够完全概括自己的功德和威严;因此,秦王政取“三皇、五帝”中的各一字,将尊号由“秦王”改为“皇帝”,自称“始皇帝”;而秦朝的纪年,也从“(秦)王某年”改为“始皇某年”。秦王政,就是中华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始皇帝的帝位(其实是王位),来源于秦国的历代先君,更是直接继承自此时已经薨逝了二十七年之久的父亲——上一代秦王:秦庄襄王子楚(异人);为了尊崇先父,始皇帝为庄襄王上尊号曰“太上皇”。不过,得到“太上皇”尊号之时,庄襄王已经不在人世二十七年了,他也没有能够在生前就看到儿子成为‘始皇帝’的尊贵和荣耀(当然,庄襄王要是不死,那么很有可能中华第一位皇帝就是他,而不是他的儿子嬴政了)。

而真正意义上的“活着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第一人,自然就是秦之后的第二代大一统王朝、汉朝的开国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之父:汉太上皇刘太公他老人家了。

刘太公,又名刘煓,是战国时魏国丰邑大夫刘清之孙,也是春秋时晋国执政士会的直系后裔(士会留在秦国的次子士雃的后代);他老人家微小谨慎了半辈子,没成想老了老了居然因子而贵,成为了尊贵无比的大汉‘太上皇’,也是中华历代王朝中的第一位‘太上皇’。

高皇帝刘邦在秦末乱世中参与了反秦义军,最终剪灭了群雄、击败了霸王、于汉五年(前202年)建立了大汉王朝后,不但将尚在人世的父亲刘太公从老家丰邑接到国都长安来享福,还在长安附近新建了一座和丰邑一模一样的新城,将家乡的父老乡亲、街坊邻居,甚至鸡犬牛彘都统统搬来,以陪伴父亲解闷;这座城,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新丰镇。

在高皇帝的百般尊奉孝敬之下,升级为‘太上皇’的刘太公晚年实在是愉快极了,住在“新丰”养老,还和以前的邻居们喝酒博戏,斗鸡走狗,好不开心;而这样轻松欢快的晚年生活,刘太公足足享受了五年之久,一直到汉十年(前197年),八十六岁高龄的刘太公才在心满意足中无疾而终;高皇帝则将父亲安葬于“万年陵”(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姚村以南的“汉太上皇陵”);汉太上皇刘太公,也是中华第一位‘活着见到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的有福之人。

刘太公之后的第二位‘活着见到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之人,则是刘太公的十三世孙、汉章帝刘炟第三子并前任太子、清河王刘庆。

刘庆在建初四年(公元79年)被汉章帝立为皇太子;三年后,因生母宋贵人受章帝窦皇后的诬陷自杀,刘庆也受牵连,被章帝改封为清河王,另立第四子刘肇为皇太子;但章帝怜悯刘庆年幼无知、又没有过错,所以让他留居在京师,和刘肇一起生活,衣物车马起居都和皇太子一样。因为相同的命运和一起长大的缘故,所以皇太子刘肇和兄长刘庆的关系极好、兄弟友爱。

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驾崩,皇太子刘肇继位,即汉和帝;此时清河王刘庆尚在洛阳,且与和帝兄弟情深,和帝起初受制于皇太后窦氏一族,多亏刘庆始终如一的支持,和帝才能在继位五年后,一举发动政变,尽诛外戚窦氏一党。

永元四年(92年)六月,和帝诛灭窦氏,夺回大权,清河王刘庆在此期间居功至伟,为和帝立下汗马功劳;和帝因此愈发的敬重和厚赏兄长。

元兴元年(105年)十二月,和帝驾崩于洛阳章德殿前殿。当时,和帝诸子大多夭折,仅余长子刘胜及幼子刘隆,而刘胜身患痼疾,无法继位,因此和帝邓皇后立出生仅一百余日的和帝幼子刘隆继位,改明年为延平元年,刘隆即汉殇帝。

延平元年(106年)三月,邓太后以殇帝的名义,让皇伯清河王刘庆就国清河(今山东临清),但清河王长子刘祜却被邓太后特诏,留在京师居住,没能与父亲刘庆一起前往清河国。

邓太后此举其实颇有深意——就在刘庆就国半年后的延平元年(106年)八月初六,继位才二百多天的小皇帝刘隆突然患病离世,谥号“孝殇皇帝”。因为和帝此时只有两个儿子,而殇帝已经夭折,长子刘胜又有痼疾不能继位;因此在殇帝去世的当天,邓太后就与其兄车骑将军邓骘商议决定,改立在洛阳居住的清河王长子刘祜为新帝,即汉安帝(这就看出当初邓太后特诏留刘祜在京师洛阳居住的用意了)。

安帝继位时,其父清河王刘庆依然在世,亲眼看见了儿子成为皇帝,而且自己本身还不是皇帝;这也是继当年的汉太上皇刘太公后,第二个‘活着见到儿子称帝、但自己却不是皇帝’之人。

不过,就在安帝继位四个月后的延平元年十二月二十一(阳历是107年2月1日),皇帝生父、清河王刘庆不幸去世,时年二十九岁,安帝奉邓太后之命,给生父上谥号为‘清河孝王’。之后,直到永宁二年(121年),邓太后去世,安帝得以亲政,才对祖母即生父母加以追封,尊亲祖母宋贵人为敬隐后,尊生父清河孝王为孝德皇,生母为孝德后;这也是刘庆身后的最高尊崇(比太上皇尊号还是低一等)。

第三位亲见儿子称帝、自己不是皇帝之人,也是汉家宗室,即汉章帝曾孙、汉和帝与清河王刘庆之兄千乘王刘伉之孙、乐安王刘宠之子——渤海王刘鸿。

刘鸿,于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嗣其父乐安王刘宠之王位,为第二代乐安王;刘鸿只有一个独子,名叫刘缵。

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汉安帝出外祭祀时驾崩于叶县;因为安帝独子、前皇太子刘保已经被人陷害,被安帝改封为济阴王,失去了继位权,于是安帝阎皇后和其兄弟阎显以及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等人谋划,改立章帝之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北乡侯刘懿为新帝,史称少帝,而把安帝亲子济阴王刘保给撇到一边。

半年之后,延光四年(125年)十月,少帝刘懿病重,阎氏兄弟和江京等人准备征调其他诸侯王子,从中挑选新帝,又置济北王刘保于不顾。

十月二十七,少帝薨逝,阎显与江京等奏请阎太后秘不发丧,征调济章帝诸子北王、河间王的王子来京,并紧闭洛阳宫门,屯兵自守。十一月初四上,当济北、河间诸王的王子还没有来到洛阳时,宦官黄门孙程等十九人领禁军发动政变,斩杀乱政的宦官江京、刘安、陈达,迎安帝之子济阴王刘保继位,即汉顺帝。

顺帝继位后,尽诛外戚阎氏及其党羽,迁阎太后于离宫,发阎氏家属于日南郡比景县,并封拥立自己继位的孙程等十九人为侯。

阳嘉元年(132年)正月,顺帝册立梁妠为皇后, 阳嘉四年(135年),梁皇后之父梁商被封为大将军。永和六年(141年)八月,梁商薨逝,顺帝改任其子河南尹梁冀为大将军。

建康元年(144年)八月初六,汉顺帝刘保在洛阳玉堂前殿驾崩,年三十岁。顺帝死后,其独子、年仅两岁的刘炳继位,即汉冲帝。

冲帝即位后不久便患病,当时是外戚梁氏把持朝政,梁太后之兄大将军梁冀立即征召章帝之玄孙、千乘王刘伉曾孙、乐安王刘宠之孙、乐安王刘鸿之子刘缵前来洛阳,住在都亭,准备等冲帝一旦驾崩,就立其为新帝。此时,刘鸿依旧在世。

永憙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冲帝因病崩于洛阳玉堂前殿,年仅三岁;梁冀马上拥立年仅八岁的刘缵为帝,承顺帝之嗣,即汉质帝。而儿子成为新帝后,梁太后以乐安的地理条件太差为由,改封刘鸿为勃海王(给个优待条件)。

质帝继位后,梁太后临朝称制,朝政则由其兄梁冀控制。梁冀专横跋扈、颐指气使、不可一世,质帝虽然年幼,但也看梁冀不顺眼,曾在朝会中当着群臣的面叫梁冀“跋扈将军”;梁冀大怒,对质帝衔恨在心,担心聪慧的质帝将来成年后会难以控制,于是决定暗害他。

本初元年(146年)闰六月,梁冀派亲信把搀有毒药的面饼进献给质帝,让质帝食用后中毒,随即崩于洛阳皇宫,年仅九岁;质帝死后,梁冀改立章帝曾孙、河间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第二代蠡吾侯刘志为新帝,即汉桓帝。

质帝被害后,其父渤海王刘鸿虽然悲愤万分,但是也不能与权倾天下的梁冀抗衡,只能强忍下这一口怨气;建和元年(147年)七月,因丧子而悲伤忧虑成疾的渤海王刘鸿薨逝,谥号‘渤海孝王’。

因为刘鸿只有质帝这一个儿子,且出继给顺帝为嗣,相当于身后绝嗣了,于是梁太后以桓帝的名义,改立桓帝亲弟蠡吾侯刘悝为第二代勃海王,以奉刘鸿身后之祀。刘鸿到死,也没能获得‘太上皇’、或者‘某某皇’的头衔。

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下: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刘衎病逝,当时掌权的外戚王莽已经有篡位的想法,但觉得条件还不十分具备,就决定再立一个傀儡皇帝。王莽为了更好地控制权力,便借口汉元帝后裔已经全部断绝,而汉宣帝的曾孙们与汉平帝都是堂兄弟的关系辈份,不好做平帝的继承人,只能从宣帝的玄孙中挑选新君。

于是,王莽就从宣帝的诸玄孙中,选择了最年幼的楚孝王刘嚣之曾孙、广戚炀侯刘勋之孙、广戚侯刘显之子,时年仅两岁的刘婴,作为汉平帝的继承人。

居摄元年(6年)正月,王莽称‘假皇帝’(这里的假是代理的意思);三月,王莽立刘婴为‘皇太子’,王莽称其为“孺子”,后世皆称“孺子婴”。此时,孺子婴之父广戚侯刘显尚在世,但因为‘孺子婴’在此后三年中的名号始终是‘皇太子’,而非‘皇帝’,所以刘显不能被称为“亲见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之人。

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篡汉,改‘孺子婴’为定安公,以平原郡的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等五县为定安公国;但王莽不准刘婴去封国居住,而是把他留在了长安,以大鸿胪府为“安定公第”。

更始三年(25年)二月,新莽败亡后,二十一岁的刘婴在临泾(甘肃镇原)被更始政权派兵杀死。

真正第三位“亲眼看见儿子称帝、自己不是皇帝”之人,是魏武帝之子、燕王曹宇。

曹宇,是曹操与宠妾环夫人之子,著名的天才儿曹冲的同母兄弟;曹魏尚未建立之前,曹宇以丞相(曹操)之子的身份,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封都乡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改封鲁阳侯。

曹魏建立后的黄初二年(221年),曹宇被兄长魏文帝曹丕晋封公爵,黄初三年(222年),再晋爵为下邳王。黄初五年(224年)改封单父王。

太和六年(232年),与曹宇年龄相近、且关系亲近的魏明帝曹叡继位后,十分宠幸叔父曹宇,便再晋其爵位,改封曹宇为燕王(燕王比单父王的爵禄更高)。

景初二年(238年)十二月,魏明帝病重,于是拜曹宇为大将军,让他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并拜托后事给他们。

当时,魏明帝近臣刘放、孙资等久掌管机要,引起了夏侯献、曹肇心中不平,经常在魏明帝面前攻击刘放、孙资。而刘放、孙资怕有日后魏明帝驾崩后,会有后患,便私下对诸辅政大臣加以离间,以消除隐患。

曹宇性情温和,推辞辅政之位,在刘放、孙资的建议下,魏明帝打算任用曹爽、司马懿辅政,但临终前又想改变主意,刘放、孙资再次游说魏明帝,让魏明帝下诏免去燕王曹宇等人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退回封国。曹宇忠厚,只能流泪而出。

景初三年(239年)夏,魏明帝驾崩后,曹宇离开洛阳回到了邺城,此后就淡出了曹魏政治舞台;不过曹宇也因此躲过了此后一系列的曹魏政斗和政变,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封国。正始七年(246年),曹宇生子,初名曹璜。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权臣司马氏党羽杀害,实际掌权的司马昭决定立燕王曹宇之子曹璜为新帝。五月初八,司马昭派其子司马炎到邺城去迎接曹璜来洛阳继位。甘露五年(260年)六月初一,郭太后(明元郭皇后)下诏,命曹璜改名为曹奂(以避讳)。六月初二,曹奂抵达洛阳、拜见郭太后之后,在皇宫太极殿前殿继位,改当年为景元元年,曹奂即魏元帝。

曹奂继位时,其父燕王曹宇依旧在世,所以他虽然没有继承父兄的帝位,但亲眼得见自己的儿子成为了皇帝。不过,从此后曹宇与魏元帝就不再以父子相称了;当年十一月冬至,文武百官给魏元帝上表庆贺,曹宇也同时上表,自称为‘臣’。之后曹宇被累加食邑,一共达五千五百户。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初九,权臣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魏相国、晋王之位。十一月十二,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即晋武帝,曹魏自此灭亡。十一月十七,晋武帝改封曹奂为陈留王,食万户,用天子旌旗,行魏国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曹宇则被改封为‘燕公’。

咸宁四年(278年),燕公曹宇去世,年七十余;太安元年(302年),陈留王曹奂在封国去世,年五十八岁,晋朝廷为其上谥号‘元皇帝’,后世称“魏元帝”。

第四位“活着看见儿子称帝、自己不是皇帝”之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子,第二代清河王元亶。

中兴二年(532年)五月,北魏孝武帝元修命元亶出任司徒;当时北魏经过数次的政变、内乱、外部起义打击之后已经摇摇欲坠、即将分裂,大权也被关中的宇文泰和山东的高欢所分别掌握;永熙三年(534年),在洛阳的孝武帝不堪权臣高欢的逼迫,于是偷偷出逃,西行关中去投靠宇文泰。高欢闻讯后派兵前去追赶,但是没能追上孝武帝。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高欢便推举在洛阳的司徒元亶为大司马,居住在尚书省,代行摄政。当时,元亶认为高欢一定会拥立自己为新皇帝,所以担任摄政后的起居出入侍卫都是按皇帝的标准来安排的;但高欢自己本来就想独揽大权,拥立元亶为摄政不过是想立一个傀儡而已,看见元亶如此的得意忘形,高欢很是瞧他不起,心里鄙夷;再加上元亶已经成年,一旦称帝后想要分权的话,就不好控制了。

于是,高欢借口元亶辈分较高,不适合被立为新帝(高欢拥立新帝,用的是给孝闵帝元诩立嗣的理由;而孝明帝是孝文帝的孙子、宣武帝的儿子,也是孝武帝、清河王元亶的堂兄弟),因此舍弃了元亶,而改立其子、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新帝,即东魏孝静帝。

当元亶得知高欢舍弃自己、改立儿子元善见为帝的消息后,惶恐不安地说——天子是没有父亲的,如果立了我的儿子为帝,那么我也活到头了。于是,元亶从洛阳轻装南奔,想要投奔南梁,但高欢这次行动迅速,马上派人追赶,把他给带回了洛阳。

东魏天平三年十二月初六(阳历是537年1月2日),东魏孝静帝生父、大司马清河王元亶薨逝,高欢以孝静帝地名义追谥其为相国,谥号文宣,称‘清河文宣王’;元亶生前身后,都没有得到‘太上皇’的尊号。

十三年后,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孝静帝在高欢之子高洋的逼迫下不得不禅位,高洋建立北齐;再两年后,被降为中山王的孝静帝被高洋毒死,时年二十七。

第五位“在世时看见了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之人,姓卓,名字不详;而他与他那‘皇帝儿子’的故事,也比较的无厘头。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闽国国主王延羲与其弟——闽建州刺史王延政兄弟失和,相互攻伐;所以王延政在当年于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另建殷国,独立于闽国之外。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闽国国都福州发生兵变,闽主王延羲被杀,在福州的王氏家族成员均被乱兵屠杀殆尽。在建州的王延政见福州生变,于是出兵讨伐乱兵,将其首领朱文进,连重遇杀死,恢复了闽国;王延政便改福州为东都,去原有殷国国号,复国号闽,继续都建州。

之前闽国内乱时,为防止南唐趁机攻伐,王延政在出兵福州获胜后,留侄子王继昌镇守福州,自己率军返回建州,以抵抗南唐的入侵。但王延政几次与南唐作战都没能获胜,只得闭城坚守。

前闽国元从都指挥使李仁达见王延政已经自顾不暇、闽国的局势危急,于是在开运二年(944年)三月发动叛乱,暗杀了王继昌,控制福州城。

原本李仁达想要直接称帝的,但担心得不到闽人的拥戴,于是以‘目有重瞳、手垂过膝,真天子也’的借口,强行拥立受闽人敬重的福州雪峰寺僧人卓岩明为帝,自己则以“判六军诸卫事”的名义掌握军权,割据福州自立。

而卓岩明在莫名其妙地当了皇帝之后,立即主动还俗,还遣使向代表正统的后晋王朝称臣,以获得合法的地位;

当时,卓岩明的之父还在人世,住在老家莆田乡下;卓岩明称帝后,也按制度尊父亲为“太上皇”,并将他从莆田接到了福州。

而真正的闽国国主王延政,在建州大本营听到福州发生兵变后大怒,不顾南唐军队的城下威胁,命大将张汉真率五千军队,然后会同驻守漳州、泉州的闽将留从效(名义上服从于王延政,实际是割据自立)讨伐卓岩明(李仁达)叛党。

起初,福州政权大将黄仁讽领军出战,击败前来讨伐的闽军,并击毙了张汉真。但实际掌握兵权的李仁达嫉妒黄仁讽军功,反诬黄仁讽谋反,让卓岩明将其杀害。黄仁讽死后,福州政权的统兵权尽归李仁达所有。

开运二年(944年)五月,完全掌福州军政大权的李仁达假称请“皇帝”卓岩明检阅士兵,

派军士暗中刺杀了卓岩明。同时,在福州的“太上皇”卓某也被李仁达一并杀死。

为了避免遭到其他势力围攻,李仁达在事后还是没有称帝,而是改向南唐称臣,又向后晋继续称臣,以求获得支持。南唐中主授予李仁达威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官职,承认了他对福州的统治。当年八月,被南唐围困在建州的王延政在山穷水尽之下,被迫出城向唐军投降,闽国灭亡。

而这个不知其名的卓某,就是中华历史上,第五位“在世时就亲眼见到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虽然整件事情都有些搞笑、荒唐。

第六位“亲见儿子称帝、自己不是皇帝”之人,是后周世宗郭荣的生父、后周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北宋太子少傅——柴守礼。

柴守礼,是刑州隆尧(河北隆尧)人,字克让;他的前半生平平淡淡,默默无闻,让他能在后世史书中留有一笔的,是他的那个鼎鼎大名的亲儿子——后周世宗郭荣。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兴教门之变,后唐庄宗死于乱军中,之后,继位的后唐明宗为了节省开支,也为了向天下表示自己崇尚节俭的态度,于是将大批庄宗的后宫妃嫔遣散回原籍;被遣散的宫眷中有一个姓柴的刑州隆尧籍女子,得到遣散消息后不悲反喜,当即携带多年积攒的物,准备返回刑州老家。

在北归刑州的途中,柴氏和前来迎接自己的父母相遇在黄河南岸,可此时恰逢大雨,柴氏全家被阻挡在南岸的驿馆中,不得不暂避于此。

在驿馆闲住时,柴氏于无意中看见了一个身才伟岸、气度不凡的军士从门口经过,虽衣裳褴褛,但相貌堂堂、十分威武。柴氏心中喜欢,便向驿吏询问这是谁人,吏员则回答说——此人便是马步军吏郭雀儿;郭雀儿,就是后来的北周太祖郭威。

柴氏便让吏员唤郭威进来,与其攀谈。谈话之中,柴氏得知郭威也是刑州隆尧人,心中更是欣喜。一来二去熟悉后,柴氏便下定决心,要嫁给这个刚刚认识的年轻军人。

当时,柴氏的父母坚决不同意,但柴氏心意已决,把随身所带的财物分一半给父母带回隆尧老家,另一半就作为嫁妆,当天就和郭威在黄河边的驿馆中成亲。而因为是在贫贱低微之中和柴氏成婚,所以郭威和柴氏在之后的夫妻感情一直非常好,郭威对妻子敬重有加,倍加爱护。

成亲之后,依靠着柴氏的嫁妆支持,郭威逐步改善了境遇,一路升迁,从后唐禁军的普通军士,逐渐成为后唐、后晋两朝大将,但美中不足的是,郭威和柴氏成亲后迟迟没有生下儿女,多年无子。对此事郭威毫不在意,没有任何怨言。可柴氏却心怀内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当时,还在隆尧老家的柴氏的兄长柴守礼,因为不善于持家而导致家道因为中落,无以为继,因此便让自己的儿子柴荣前去投奔姑母柴氏,以求安身。而当年还不满十岁的柴荣,便告别了父母,来到姑父郭威和姑母的身边。

柴荣早熟,又为人谨厚,生性聪慧,来到郭威家后即深受郭威夫妇的喜爱。而当时郭威与柴氏尚无子,因此对这个侄儿视同己出,关爱非常。长久以往,喜爱柴荣、又敬重柴氏的郭威便在得到柴氏同意、并与舅兄柴守礼商议之后,正式收柴荣为养子,为其改名为‘郭荣’。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郭威的主公——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郭威也被封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郭荣则被授为左监门卫大将军。

此时,郭荣的姑母兼养母柴氏已经去世,养父郭威续娶了继妻张氏,并生下了两个亲儿子;郭荣自己也已成亲,有了儿子宜哥。但郭威与郭荣这对父子之间从来没有因为柴氏去世而显露出相互怠慢、疏远的态度,依旧亲近有加。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因病驾崩,临终托孤于向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杨邠等大臣,请他们辅佐其子刘承祐。此后刘承祐在诸辅政大臣的协助下继位,即后汉隐帝。

后汉隐帝因为年轻无威望,所以继位后内外叛乱不断,全靠郭威等辅政大臣们执掌朝政,平定了藩镇叛乱和契丹入侵,后汉才得以稳定。但在政局稳定后,后汉隐帝又担心郭威等老臣权力过大,乃至威胁到皇权。于是,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发动政变,将在朝的辅政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等人全部诛杀,又密令亲信出外诛杀郭威等辅政大臣;但消息却泄漏出去。

此时,领兵驻守魏州(河北大名)的郭威见事情紧急,便伪造隐帝诏书,说隐帝要自己诛杀魏州诸军;魏州军士群情激愤之下推举郭威起兵,号称“清君侧”。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郭威率大军渡河,同时并上奏隐帝,要求隐帝将唆使其发动政变的“奸臣”李业交出。

隐帝得信后大怒,下令把郭威留在京师汴梁的家属——儿子郭侗、郭信,两个女儿,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养子郭荣的儿子郭宗谊、柴宗诚(名系追赐)、柴宗諴(名系追赐),郭威的继妻张氏、郭荣的发妻刘氏等郭氏满门,不论男女全部押上刑场,夷灭全家。

之后,隐帝又亲自率领大军,出城与郭威军会战于七里坡,但后汉军大败于郭威之手,隐帝在仓惶出逃中被亲随所弑杀。郭威顺利入京,觐见李太后,稳定京师局势。

后汉乾祐四年 (951年)正月初五,在策划了初代‘黄袍加身’计谋之后,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广顺,郭威即后周太祖。

郭威即位之后,追思发妻,于是封原配柴氏为圣穆皇后以示纪念;以后,郭威也没有立新后,以表达对于妻子的思念。

因为之前的动乱中,郭威的亲近家人们都被后汉隐帝所杀,所以称帝之后,郭威的亲人就只有养子郭荣、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三人而已。

广顺元年(951年),在经过长期的考虑后,郭威加封养子郭荣为澶州(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太原郡侯,明确了其皇子的身份。至此,在郭威身后继承人方面,郭荣得以胜出,成为了后周的皇嗣,郭威已经有了托付江山给郭荣的心思。

广顺三年(953年)三月,郭荣再晋封为晋王、兼开封尹。五代之时,皇帝一般不立皇太子,如果某位皇族子弟爵位为亲王且担任京尹的话,那就意味着他已经是这个王朝的储君了。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太祖郭威病逝于汴京。临终前,郭威召养子——晋王、开封尹郭荣进宫,亲手把大周江山交给了他,而郭荣则在养父的灵柩之前即位,成为了后周的第二代皇帝,即后周世宗。

世宗继位时,其生父柴守礼依旧在世,不过已经退休,居住在洛阳养老;本来,即使世宗给柴守礼上一个‘太上皇’的尊号,也不算什么,但世宗坚守‘礼法’,认为自己的皇位是来自于养父郭威,所以只封生父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并没有尊其为‘太上皇’,也没有封王。同时,世宗也只尊生父为‘元舅’,即当做养母圣穆皇后的哥哥来看待。

按礼制,柴守礼是世宗生父,但也是世宗的臣子,如果两人相见的话,那么柴守礼就得给身为皇帝的亲儿子世宗下跪行礼;而从人伦孝道方面出发,世宗又不愿生父以臣子的身份给自己行大礼;因此,从成为皇帝之后,世宗就没有前往洛阳巡视过,柴守礼也没有被召到汴京入朝过,直到世宗驾崩,两父子也没有见过面。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在率大军出征、准备一举收复幽云故地的进军途中,世宗突发重病、并迅速病危,不得不遗憾地撤军返回了汴京;六月初十,世宗将在世的长子(第四子)、七岁的郭宗训封为梁王,立为皇储;同时,为了平息汴京城中出现的“点检作天子”谶言,世宗将妹夫、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解除职务,外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检校太尉,然后以亲信武将、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为新任殿前都点检。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后周世宗郭荣驾崩于汴京万岁殿中,年三十九,梁王郭宗训奉遗诏登基,即后周第三代皇帝——后周恭帝。此时的柴守礼还在人世,他也亲眼见到了自己的孙子成为新一任皇帝。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北部边境驻军急报,辽军已大军压境,准备趁新年之际入侵。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符太后及辅政文臣王溥等人的指派下,率禁军北上,准备迎战辽军的入侵。

当出征大军于正月初二抵达了汴京以北三十里的澶州陈桥驿时,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和其亲信赵普按照事先的计划,出面挑唆将士,把一件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大呼“万岁”,拥立其为新天子(第二次‘黄袍加身’)。

就这样,赵匡胤率军返回了汴京,在早就安排好的禁军亲信接应下,轻而易举拿下了汴京城防。控制汴京局势后,赵匡胤再请文臣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出面,继续管理朝政以稳定局面,然后让宰相们进宫拜见符太后,请皇帝禅位以应天命。

符太后和恭帝孤儿寡母,没有其他办法可行,只得答应发布禅位诏书。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赵匡胤在汴京皇宫崇元殿中正式接受后周恭帝的禅位,自己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即北宋太祖。

而后周灭亡时,柴守礼还活得好好的,依旧在洛阳城内优哉游哉,养老享福;对于后周的灭亡,柴守礼也没有什么不甘心,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家业,皇帝孙子也不和自己一个姓,失去了社稷,柴守礼也不会痛心。

称帝之后,宋太祖降封后周恭帝为郑王,符太后则被尊为周太后,母子俩都被迁居到房州(湖北房县)去居住,宋太祖还特别赐予他们丹书铁券,以保平安。此后,郭宗训在房州安安静静地住了十三年,至开宝六年(973年),郑王郭宗训病逝于房州,年仅二十岁。

此外,宋太祖还封恭帝亲祖父柴守礼为太子少傅,让他如之前一样,留在洛阳养老;乾德五年(967年),柴守礼去世,年七十三岁,宋太祖闻讯后派人协助柴家办理其丧事事宜。柴守礼的身后名份,仅仅只是宋朝的‘太子少傅’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清河   皇帝   之子   儿子   后周   太上皇   洛阳   福州   太后   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