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后的李渊日子有多难过?李世民:您的宫女太多,不如回家嫁人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但其实做皇帝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位置爬的太高,难免要受到其他人的嫉妒,巨大的权力诱惑让人性,伦理全都化为泡影,所以皇帝这个职业其实也是实打实的“高危工种”。

(唐朝皇帝李渊)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就是这么一位陷于危险当中的皇帝,他的前半生历经艰险创立了大唐,但是他的晚年生活却过得实在不怎么样,甚至一度被自己的儿子不放在眼里。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李渊是怎么走完自己人生当中的最后一程的?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一起走进这位皇帝悲催的晚年生活。

一、早年间埋下的“地雷”

李渊创立唐朝之后南征北战,一扫隋朝混乱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李渊也终于坐稳了皇帝的位置。

(李渊)

不过,李渊在称帝时已经52岁,在古代,这已经算得上是绝对的高龄,李渊也不得不安排自己的后事,确立皇位的继承人。

李渊一开始选择的对象是李建成,李建成是太后长子,早年间曾随着李渊南征北战,支援前线,立下过汗马功劳,于情于理来说,让李建成当太子是一件没什么毛病的事。

但是,李渊的另一个儿子李世民也为唐朝的建立呕心沥血,立下大功,在军队当中威望极高,是一个身先士卒,披挂上阵的皇子。

看到李渊想都不想就将太子定为李建成,李世民不干了,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一度兵戎相见。

(李世民)

公元624年,庆州都督杨文干兵变,闹出了不小的动静,为了平定叛乱,李渊派遣更骁勇善战的李世民前去剿乱,并且允诺事成之后立其为太子,让原本的太子李建成当蜀王。

李世民当然很高兴,杨文干本就不是什么有才之士,李世民轻而易举的就平定了叛乱,但是回京之后,李渊却在群臣劝说之下突然反悔,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事情闭口不谈。

公元626年,自知愧对李世民的李渊,将他传唤进了宫中共同喝酒。酒桌之上,李世民悲痛欲绝,甚至口吐鲜血。但是李渊却也没什么表示,只是跟李世民说:“自陕以东,悉宜主之。”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肯定是不能让你当太子的,要不然你们兄弟之间也容易出更大的乱子,我就把陕东大道全都给你,去做一个自治的王吧,那边的事儿全都你做主。

(皇位的诱惑太大)

显然,这样的回答是不能让李世民满意的,李渊在这场二子之争当中选择了李建成,这伤透了李世民的心,也为李渊后续的晚年生活埋下了一颗恐怖的地雷……

二、在船上丢掉的皇位

虽然李世民心有不满,但是李渊毕竟是皇上,李世民也不敢说什么,只能选择听命于父亲,去往陕东做个普通藩王。

但是,李建成及其党羽认为李世民太过危险,如果就这样轻松的让他去往陕东,很有可能会威胁到自己后来的统治,因此他们拼命对此事进行阻挠,不断在暗处算计李世民,削弱他的势力。

(李建成党羽李元吉)

是可忍,孰不可忍!气急败坏的李世民选择在626年6月4日发动玄武门兵变,直接用兵变和偷袭结果了自己两位兄长的性命。

与此同时,李世民的其他势力也对李元吉和李建成残党展开了屠杀,李元吉,李建成两人皆被屠门绝户,李世民成了李渊唯一的选择。

(玄武门兵变画作)

根据史料记载,玄武门兵变之时,李渊还在“泛舟海池”,在宫廷内的湖泊当中划着小船赏景呢。直到满身是血,一身戎装的尉迟敬德(李世民亲信)前来觐见,才意识到事情不对。

李渊赶忙询问外边发生了什么,尉迟敬德倒也不藏着掖着,回答李渊说秦王李世民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乱,已经将二人杀掉,怕您得知消息后接收不了,于是派遣我来跟您说一声。

(影视剧中的尉迟敬德)

此时的李渊明白,李世民如今已经成为了太子的唯一人选,这场兄弟之间的权力争斗,最终还是以人命陨落而收尾。

而且,李世民显然对李渊抱有不满,否则也不可能让刚刚经历屠杀的尉迟敬德前来“通知”李渊,这个行为已经让李渊岌岌可危,如果处理不当,贵为皇帝的李渊自己都有可能陷入危险。

李渊身旁的大臣裴寂,陈叔达等人也都如梦方醒:李世民今天是奔着鱼死网破来的,心中的积怨已久最终化成了兵变,如果李渊不能顺他心意,那么这场家事造成的混乱将会耽误整个国家。

(唐初重臣陈叔达)

于是,陈书达等人也纷纷劝诫李渊将国事交付给李世民,虽然知道这是一场莫须有的兵变,但是他们还是将李世民形容成了剿杀叛贼的英雄。

李渊是个聪明人,如果连这个台阶都看不出来,他也绝对当不上皇帝。无奈之下,李渊只能下达了“诸军受秦王处分”的圣令。杀气腾腾,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在这时才退去。

三天过后,李渊下达圣旨,正式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并向百官下令“军事国务系数委任太子处决”。

李世民来势汹汹,似乎一天都不愿意多等。年事已高的李渊,权力早就已经被架空,根本拿李世民没有办法,于是他在8月9日正式宣布退位,李世民成为了大唐的新皇帝,而李渊则成了太上皇。

(李世民登基)

三、李渊自尝苦果

虽然李世民如愿以偿的做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他的心却并不平和,对于李渊曾经的选择,李世民也一直没有放下。

李渊退位之后早期住在太极宫,这座宫殿在唐朝早期是皇帝办公之地,如今李渊已经退位,李世民自然不能容许李渊舒舒服服的继续在太极宫生活。

(太极宫复原图)

贞观二年,天下大旱,百姓民不聊生,而李世民也找到了借口,他手下的亲信在上朝时称太上皇生活过于奢靡,惹怒了上天降下神罚。

借着这个由头,李世民遣散了太极宫里李渊绝大部分的亲信和侍女,称“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愍……亦皆出之,任求伉俪。”

翻译成现代文,李世民的这番话意思就是:这些宫女们被幽闭在深宫当中实在是太可怜了,咱们不能效仿之前的隋炀帝沉迷宫女美色,应该将她们全都放走,任凭男子追求

(唐宫女画像)

但是,李世民放走的只是太极宫中的宫女,这无疑也是对李渊的示威,将李渊的宫女亲戚全都放走嫁人,这对太上皇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耻辱,但是李渊却无可奈何,李世民已经做出过弑兄之举,哪怕是为父的他,现在也是如履薄冰。

除了宫女之外,李世民还将自己父亲身边几乎所有的亲信都调走了,朝廷之中和李渊关系甚好的裴寂更是被他直接免职,给出的理由是裴寂年事已高,理应颐养天年。

被免职之后,裴寂还想留在皇宫,给自己的旧主李渊做个伴。裴寂是两朝老臣,在官场一生清廉,算得上是一位贤臣,面对这样的请求,李世民本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裴寂画像)

但是,李世民却怒斥裴寂:“计公勋庸,安得至此,直以恩泽为群臣第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朝廷下的众位大臣都是为社稷做贡献,为国家出力,才能留在皇宫,享受雍容;你难道只想靠着我和太上皇的恩泽,来实现这一目标吗!

显然,这是一句拒绝,也是一个威胁。裴寂眼见无果也只能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李渊身边至此再无亲信,只有少数宫女太监陪伴,偌大的太极宫也显得冷清起来。

李渊知道,自己的儿子这是故意的整他,那颗在两子相争之时违背诺言埋下的地雷,在如今也终于爆炸。虽然有着太上皇的身份,但是李渊的生活并不好,每天吃什么喝什么都要看李世民脸色,手中更是没有丝毫权力。

(李渊画像)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是因为父子一场,李世民恐怕早就将李渊杀了,虽然李世民是弑兄登位,但是在古代的伦理纲常之下,他也动不了李渊,只能用这种方法来搅乱李渊的生活,以报当年之仇。

想明白之后,李渊也选择在贞观三年离开太极宫,搬到了大安宫。这大安宫曾经是李渊修建给李世民的秦王府,如今二人异位,也颇有一番讽刺的味道。

远离皇宫之后,李渊也看开了,除了每年的必要宴会之外,李渊从不离开大安宫,也根本不关注国事,他将自己的生活局限在这一亩三分地之内,也没有埋怨李世民的意思。

(影视作品中的大安宫)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当时很喜欢到九成宫避暑,九成宫和大安宫离得不算太远,稍鞭车马就能赶到,但是李渊没有去看过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也从来没想过去大安宫拜访自己的父亲。

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太上皇当中,李渊的生活可以算得上是最为凄凉的,他被自己的儿子排挤,在暗处刁难,甚至用“让她们回去嫁人”这样离谱的理由,遣散了自己的宫女。别说是一个皇帝,就算是一个父亲也遭不住儿子如此为难。

但是,李渊忍了。我们不知道他为何而忍,是怕了李世民的那股狠辣,还是担心父子相争会扰乱唐朝社稷,又或者是觉得自己真的有愧于李世民。但不论如何,李渊默默承受下了李世民对他的一切不满,尽管这个代价是他的晚年过得极为憋屈。

(影视剧中的太上皇李渊)

不过有趣的是:在李渊退去一步之后,李世民似乎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后来迎来了缓和。

四、相煎何太急

李渊搬到大安宫之后,父子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来到了冰点,他们极力避免尴尬的相见,只在重要的国事宴会上共同出席。

但是,他们毕竟是父子,就算李世民如何记恨自己的父亲在选太子时的偏心,李渊也还是他的父亲,这种纽带是什么东西都改变不了的。

(李世民画像)

对于李世民来讲,虽然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也将他的统治时期称之为贞观盛世,但是当时的朝野当中对李世民的争议和否定还是不绝于耳的,毕竟他是兵变夺权,还做出了违背人伦的弑兄之举。

因此,保证自己和李渊的关系在明面上过得去是李世民的首要任务,他已经背上了不义的骂名,不可能在明目张胆做出不孝之举。

所以,在李渊离开太极宫之后,李世民也就结束了自己对父亲的刁难,虽然二人还是不怎么来往,但是李世民也不再关注李渊身边的亲信宫女和一日三餐了,李渊也终于迎来了太上皇应有的自由。

随着李世民的统治继续,李渊也真正发现了自己这个儿子的才能,自己在位之时,唐朝百废待兴,一穷二白,时不时还有叛乱传来,怎么着也不算是一介盛世,但是在李世民的治理之下,唐朝发展走上正轨,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也更加繁荣。

(贞观盛世图)

贞观三年年末,李世民发兵突厥,一举平定外乱,并且将突厥可汗生擒,让大唐威名远扬。李渊也极为高兴,为李世民操办了一场宴会,父子二人难得的吃喝玩乐,载歌载舞,仿佛之前的一切不悦从未发生。

贞观八年,李世民决定为自己年事已高的父亲修筑一座新的宫殿作为清暑之所,当了几年皇帝的他,似乎已经放下了过往的恩恩怨怨,要修补这段因自己濒临破碎的父子关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正当李世民那边风风火火的修筑新宫殿时,李渊却身患重疾,并在同年秋天撒手人寰,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李渊之死)

我们不知道李世民在当时作何感想,自己终于豁达起来,但是时间却带走了父亲,回顾这段父子的暗斗,我们似乎只是看见了一个吃醋撒娇的孩子和一个宽容的父亲,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难以评价……

参考资料

宋家钰. "李渊,李世民与"玄武门之变"." 前线 10(1982):46-50.

温乎.玄武门之变:李渊父子的PK[J].传奇故事:百家讲坛(蓝版), 2019(1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宫女   贞观   太极   太上皇   兵变   唐朝   太子   父子   皇帝   父亲   日子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