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州吟-因为这地方,因为这条江,他们千年相望,留下千古绝唱

辰州,沅陵历史上之名称,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丽,传说众多;这里民俗奇异,山歌王国,酬神祈福,迷信巫傩。州同洲,意为水边陆地。因为一条江贯穿沅陵,境内溪流密布,沟壑纵横,旧王朝将地方取名辰州合适不过。

行吟辰州,追寻历史。我们须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说起,以及楚国出现的那一个伟大人物——屈原,说说这个人与古辰州有怎样的联系?又如何影响后来这片土地。

1、

辰州的前身是黔中郡。公元前523年,楚平王对五溪荆蛮地区进行征伐,开拓西南疆域。王师利用木船作为交通工具,进入沅水流域,将沅陵纳入楚国版图,在城西二十里的沅水北岸太常窑头设置黔中郡,修衙府城池,建立军事和政治中心,这是沅陵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官府。

此后的300年里,楚国一直管辖湘西五溪流域的广阔地区,黔中郡成为楚王朝最稳固的边郡。在2000年考古发现,窑头村有一处占地十一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相继出土了大量的砖瓦、陶钵、罐壶及铜戈、铜剑、铜箭簇等古代兵器。窑头古城遗址被考古专家确认为“黔中郡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黔中郡遗址

公元前296年屈原来到沅水流域的五溪大地。这位楚国大臣不是来巡视督导工作,而是遭贬逐被流放。

屈原,名平,字灵均,湖北秭归人,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屈原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负责内政外交事务,主张变法,聚贤明法,联齐抗秦,深受楚怀王信任。后因改革触及贵族利益,被秦人离间遭小人构陷,为楚怀王所疏远,曾两度流放。

诗人第一次流放汉北,今河南南阳一带,大约三年时间,后被召回。第二次放逐江南,经历漫长岁月,达十六年之久。

从诗人爱国忠君的思想来看,虽遭谗臣陷害被流放,其内心依然深爱着自己的国家。第二次流放,他贬逐(有一说是诗人选择)楚国边城,也许是想了解边疆的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寻求楚国再度崛起之良策。也许是觉得湘西太过神秘,那里有最古老的神话传说,诗人有己任探寻其文化渊源,收集整理,加工创新,发扬光大。也许两者兼有之,正如诗人在《离骚》中所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人从德山逆水而上。诗云:“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枉渚是今德山,辰阳是辰州辰阳驿,今沅陵南岸驿码头。朝发夕宿当然不可能,诗中也说明了逆水乘船的滞缓和艰难。

诗人屈原

流放的岁月里,诗人长期生活在楚域边地,行走在沅陵、辰溪、溆浦这一带沅水流域,也爱上了这片土地。他看到这一地区山川秀丽,风物宜人,民俗奇异,信鬼酬神,并通过对风俗民情、巫傩祭歌、民间传说等收集整理,去糟粕,避粗痞,加工创新,创作出《九歌》等楚辞华章。借由描写山川风物、神话传说,抒发自己的爱国思想和为民情怀。

可以看出,诗人贬逐流放,在沅水流域生活期间,创作出大量的诗歌,并带有浓厚的辰州楚巫地方色彩。这应该得益于诗人高尚的品德,不屈的精神,得益于黔中郡官吏们和老百姓对于诗人的尊爱,更得益于五溪大地绝美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民俗风情。

然而奸臣当道,国王昏庸,楚国每况愈下,形势严峻。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领着十万大军,从蜀地而来,到黔中郡对岸,就是现在沅水南岸洲头,驻扎军队,修建战壕(城),同时召集民夫制作渡河木船,三个月后秦军攻陷黔中郡。郡城被占,这一地区归属秦王,屈原闻讯悲愤交加,只好含泪离开黔中郡属地溆浦,顺江而下,且行且吟,叩身问天,作《怀沙》《天问》等诗章。

两年后的五月初五,闻说楚国郢都(今荆州)沦陷,诗人在汨罗投江殉国。

诗人离开的这一天,成就一个伟大日子。现在成为国家四大法定节假日之一——端午节。这个节日里,辰河赛龙舟追思祭祖成为全民活动,沅陵也成了我国传统龙舟之乡。

诗人创作的新诗体,成为一部伟大诗集。被后人整理取名《楚辞》,开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新篇章,对后世诗歌产生积极而又深远影响。

2、

秦统一中国后,依然实行郡治,黔中郡为大秦国三十六郡之一。汉朝灭秦后实行县治,设沅陵县。后来隋朝汲取东汉时期五溪蛮民抗赋举义,折损刘尚和马援两员大将的经验教训,加强对五溪地区的管控,提高了沅陵县行政级别,设辰州以处蛮,州县同城,自此直到民国时期沅陵一直为辰州治地。

长河浩荡,一瞬千年。到了唐元和元年(公元805年,身为贬臣唐朝大臣刘禹锡从德山逆水而上,追寻屈原的足迹来到辰州,留下精彩篇章。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曾经做过监察御史。诗人因为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减轻赋税,广辟财源,因此触犯宦官和蕃镇割据势力利益,改革失败后遭贬谪,到朗州(今常德)任司马,这是一个有品无职的闲官,一贬十年。在常德期间,诗人并没有自甘沉沦,他积极乐观,创作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

司马官人在常德期间,多次西上辰州。有时走水路,乘船从逆沅水而上。有时走驿道,坐着马车陆路行走。驿道和现在的319国道常德至沅陵段大致相同,经茶庵铺、太平铺、官庄、马底驿等地。至今在沅陵凉水井进城往老鸦溪洲头方向有一条路叫司马路,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诗人刘禹锡而定名。

诗人在辰州,追昔叹今,访古抒怀,写下多首咏史诗。

诗人行船走水路时,在清浪滩,下船祭拜马援将军,写下《经伏波神祠》。诗文除追思将军功绩外,还对马援从弟马少游进行赞叹,不为功名所累,淡泊明志。

在二酉,诗人登上二酉藏书洞,留下一首《咏伏生》的五言诗。讴歌秦博士伏生将百家书藏于二酉洞,称其精神舒荆楚、照辰州。

在辰河,诗人被这场面盛大的民间龙船竞渡活动所震憾,留下一首《竞渡曲》。

诗人刘禹锡

有一天,诗人来到沅江南岸洲头,站在千年前秦将司马错驻军筑城的地方,只见对岸窑头,树木苍翠,哪有古城影子。看到脚下壕台荒芜,城墙颓废,联想自己境遇,心生悲凉,此景此情,缅怀将军,写下《登司马错古城——秦昭王命错征五溪蛮。城在武陵沅江南》:

“将军秦将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

谁对谁错,历史自有一把评判的尺子。假如用屈原的眼光看,司马错攻其城,灭其国,不可原谅。但用后人的眼光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居功至伟,秦将司马错攻城灭楚,为国家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值得后世缅怀。

司马官人在辰州寻古迹,采民风,除对历史上马援、伏生、司马错等人物赞叹之外,还学习屈原,将湘西巫傩祭歌改造创作成《九歌》的伟大成就,从辰州山歌民谣中汲取精华,创作出人文诗和民歌相结合的一种新诗歌体裁——《竹枝词》,同样为后世诗词产生深远影响。

诗人在创作《竹枝词》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俚,乃写为《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

沅陵是诗的故乡,歌的海洋。这里山山有歌,村村有歌。有山歌、号子、高腔、傩歌。人们自古有唱歌习俗,歌唱劳动、生活、爱情。

沅陵山歌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胜利门社区牵头成立山歌协会,在胜利公园举办首届山歌大赛,产生沅陵山歌王。

这里呈现两首沅陵的山歌,七言四句,同竹枝词形式差别不大。

其一《山歌搭起五彩桥》:

“岭上砍柴不用刀,溪里河水不用瓢,哥妹相爱不用媒,山歌搭起五彩桥。”

其二《天上起云云起花》:

“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

我们再看看诗人那首非常有名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辰州地方有正雨(俗称恒雨)习惯,下雨隔溪,下雨隔田,一边下雨,另一边太阳,人们司空见惯。这首词简直就是在沅江上夏日某刻景象的翻版,和五溪湖一带的情形如出一辙,诗词意境这般融合,这般神奇。

3、

岁月如风,世事如梦。公元1917年,常德司马刘禹锡离开辰州又一千年,有一个少年从凤凰出发,走山路,行酉水,闯荡辰州。从此,他与这地方结缘,称这里为第二故乡。他从少年时代起到最后一次离开,六次到辰州,时间跨度约二十年。他还在江北的天宁山买下一块地,请人设计,修建自己的房子,取名“芸庐”,如果不是因为世道动荡,他一定会在辰州居住,在辰州生活,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辰州人。

少年沈从文

这个人就是沈从文,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一个小学肄业生,一个无畏少年,他十五岁来到辰州、辰河,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明白世事,逐渐成长,成为一代乡土文学大师而闻名于世。

先生的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湘西》,他的作品几乎都与湘西有关,与沅水有关,先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凸显了沅水流域特有的神韵,充满了对乡村的隐忧和人性的思考。

先生的文字如同地方景物,优美、浪漫而富有诗意,看看《女难》中写辰州那个河滩就知道:

我欢喜辰州那个河滩,不管水落水涨,每天总有个时节在那河滩上散步。那地方上水船下水船虽那么多,由一个内行眼中看来,就不会有两只相同的船。我尤其欢喜那些从辰溪一带载运货物下来的高腹昂头“广舶子”,一来总斜斜的孤独的搁在河滩黄泥里,小水手从那上面搬取南瓜,茄子,成束的生麻,黑色放光的圆瓮。那船在暗褐色的尾梢上,常常晾得有朱红裤褂,背景是黄色或浅碧色一派清波,一切皆那么和谐,那么愁人……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字样。但事实上每每见到这种光景,我总默默地注视许久。我要人同我说一句话,我要一个最熟的人,来同我讨论这些光景。

这是怎样的一条河流,是如何影响这个有些忧郁又略显孤独的少年,让他接受教育,明白人事,学习知识,受用终身:

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再过五年……我手中的一支笔,居然已经能够尽我自由运用了。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辰州如何成为先生的第二故乡,如何教先生难忘,我们从《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文中可以看出:

我坐到后舱口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原来我离开这地方已十六年。十六年的日子实在过得太快了一点……这个河码头在十六年前教育我,给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帮助我作过多少幻想,如今却又轮到它来为我温习那个业已消逝的童年梦境来了……

这地方是我第二个故乡。我第一次离乡背井,随了那一群肩扛刀枪向外发展的武士为生存而战斗,就停顿到这个码头上。这地方每一条街每一处衙署,每一间商店,每一个城洞里做小生意的小担子,还如何在我睡梦里占据一个位置!……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感情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

芸庐

历史是惊人的巧合,因为几千年几个人毫不相干的人将辰州贯通,汲取地方风华物宝,融入情感,糅进文字,成为经典,留下千古绝唱,书写辉煌篇章。

先生在《箱子岩》散文中这样写道:“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旧没有福分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

假如唐朝诗人刘禹锡没有被贬,不做朗州(常德)司马,不曾来过辰州,或许就没有新诗体《竹枝词》。

同样,假如少年沈从文不闯荡辰州,不在沅水流域几个码头生活,中国文学史上是否会有《边城》,会有翠翠?

历史没有假如。正因为有神秘的辰州,古老的辰河,有屈原、刘禹锡、沈从文等伟大人物的到来,才成就《楚辞》、《竹枝词》、《边城》等不朽篇章。

辰州老城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联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楚国   屈原   湘西   常德   司马   竹枝词   沅陵   地方   千古绝唱   山歌   诗人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