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护照是什么样子?国家虽贫弱,但上面的一句话却很硬气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追史探今

编辑:追史探今


护照是一个主权国家给其国内公民颁发的一种出国旅行或居住的凭证,护照相当于在国外时的身份证,表明你是来自何处。

对于中国来讲,护照还是近代以后出现的新鲜事物,因为直到清末时期,中国才真正开始与世界接轨,并伴随着许多人外出。

那么清朝时候的护照又是什么样的?当时的人出国与现在的人出国有很大不同,清朝时候国家贫弱,但在护照上还是做到了应有的气概。

一、清朝时出现的护照

说到清朝的护照,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康熙时期。

当时清王朝与沙俄交战,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两国的边境线。

根据协约规定,今后两国在边境上的商贸往来需要有所凭据,双方必须持有“路票”才可出入境。

这种“路票”与护照的概念类似,都是为了确保出国人员能顺利通行。

但这种“路票”在使用的时候也会遇到不方便的地方,因为它往往是以团体的名义签发的,不能具体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这样就会不大方便管理。

清朝早期的时候国力强盛,放眼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也因此,在对外交往方面清王朝并没有上心,因此在出国通行证问题上并没有多加研究。

直到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不得不加入世界的大潮之中,很多制度也在西方的影响下悄然改变。

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护照”出现在清朝末年,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下出现的。

当时无论是官吏还是国际商贩,都必须持有清朝的通行证明才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与西方各国的交往愈来愈密切,民间活动也变得频繁起来,因此护照也被更多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清朝颁发的护照也逐渐规范起来。

早期的护照是清政府发放给外国人员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炮火打开了清朝国门,此后到中国的外国人逐渐增多。

很多外国人前往中国传教、经商,为了宣示主权,避免一些矛盾争端,清政府特意给这些外国人签发了护照,表明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境内通行,且必须服从清朝的律令。

到了同治时期,清政府开始给国内的官吏签发护照。因为这些官吏有的会被派往外国做事,护照就作为一个沿途的通行证件,有了它,途经的国家才会认同并放行。

到了清末出国的人数越来越多,清政府也开始给一些普通人员签发护照。有了这个护照就表明本人是“良善商民”,可以在国外旅游居住,随时可以凭借此护照出入境中国。

可以说到了这时,清政府已经是取消了“海禁”,普通民众有了护照后可以自由出入。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打开国门,此后出国的人数越来越多也就不是他们能控制的了。

二、出国潮流

西方的坚船利炮打醒了清政府,让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来。此时的有识之士为了拯救清王朝,也提出了要主动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为此,清政府的特意派出了大量的留学人员,希望他们能学成归来,学到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发展自身。

由此还衍生出了一股出国工作的热潮,海禁解开后,大量的中国人为了谋求生计,开始向海外发展。这些人获得了清朝的护照后,便能在今后自由出入中国。

中西方交流增多后,清王朝也开始效仿西方制度,在中国境外设置领事馆,由他们颁发各种形式的护照。

护照依据本人不同的用途,还分为很多种。比如一个外交翻译官,他的护照就有一种独特的设计。

而如果是一个劳务人员,就会持有一个华工护照,这又是另外一种设计。

除此之外,还有“游历护照”、“留学护照”等,这些护照都各有特点。护照除了写明此人出行的公干,最重要的就是他本人的信息了。

比如护照上会用文字详细描述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家世背景、职业状况还有个人体貌特征。

因为当时的照相技术还没有在中国普及,为了防止顶替冒用,就必须用文字来确认对象。

在描写个人体貌特征的时候,可以用“右眼下方有一颗黑痣”这样的描述词语,这样的特征越明显越好辨认。

三、强有力的一句话

护照上除了这些基本信息,剩余的就是颁发机构还有印章了。这是用来表明护照持有人是出自哪国,是一个人在国外重要的身份说明。

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大清国力并不强盛,这也导致很多漂流海外的人憋屈不已。

但就在这种国弱的情况下,清政府颁发的护照也是尽可能的在表现“硬气”。

就在护照下方有这么一排字,上面写着:“持照到境时,立即查验放行照约妥为保护,勿得留难阻滞。”

这24个字铿锵有力,是对自己国民的一种保护,让持有此证的民众能够在外国不受刁难。

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国籍身份在国外能不能受到尊重,说到底还是要国家本身足够给力才行。

当时的清王朝积贫积弱,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每一次的战败都在给国人的心上划一道口子。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到国外又怎么能获得应有的尊重,看看那些在美国工作的华工也就知道他们普遍过的是怎样一种艰难的生活。

清朝护照上的强有力语句更多是一种“面子”的维护,但“里子”是要靠自己争取的,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国家的实力强盛,国际地位高,即使不用“放狠话”,自然也能让人挺起腰板说话。

现在人们出国在外,掏出中国护照的时候只会感到无比骄傲,与清朝时候的憋屈完全不同,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也不过百年,强烈的对比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

参考资料:《清代中国的出入境证件考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护照   清朝   贫弱   硬气   国家   官吏   列强   强盛   国门   中国   外国人   清政府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