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缺乏政治头脑的十四大名将:一个比一个幼稚,一个比一个惨!

在历史上有不少善于谋略,驰骋沙场的军事天才,但他们在战场上虽然足智多谋,政治上却非常幼稚,也就是所谓的高智商、低情商,擅谋国不善谋身,最终上演了一幕幕悲剧,令人唏嘘感叹。

一、韩信

第一个当然是韩信了,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与他的军事才能一样出名。

垓下之战前,蒯通为韩信出谋,劝他割据一方,和楚汉三分天下,同时还提醒他范蠡、文种的前车之鉴,以免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然而韩信却天真的以为,自己对刘邦忠心耿耿,立有大功,刘邦必会善待自己,拒绝了蒯通的提议。

而且,韩信心高气傲,根本不懂得献媚,和刘邦闲聊时,甚至直言不讳自己统兵之能远超皇帝刘邦,这是何等的幼稚?

即使等到云梦泽兵权被夺后,也不懂得低调,见到樊哙跪拜迎接,竟然讥讽道:“生乃与哙等为伍!”

韩信也不想一想,自己当年也不过是一个看大门的执戟郎,还曾受过胯下之辱,樊哙再差,那也是刘邦的嫡系,吕雉的妹夫,你有什么资本看不起的呢?

一代战神穷途末路,其实也怪不得别人。

二、白起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头号战神,兵家代表人物,有“杀神”之称。

白起之死,也是一出悲剧。就因为秦昭襄王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允许韩、赵割地求和,就愤愤然称病不朝,后来当赵国岀尔反尔,拒绝割地,秦王又要出兵时,竟然以战机己失为由,拒绝领战。此举充分体现了白起战场上的成熟和政治上的幼稚,有怨气怎么能发到领导身上呢?

尽管结局如白起所料,秦军在战场上一败再败,但是秦王还是把怨气一股脑儿回敬到了白起身上,从武安侯直降为庶民!并命其迁离都城,由于白起因病延缓数日,秦王担心白起兵变,所以听信范睢之言赐死白起于杜邮!

可叹一代军事天才,因为政治上的缺陷,竟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

三、项羽

霸王勇武,千古无二,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活捉王离,逼降章邯。彭城之战,以三万之兵,半日之内击败刘邦五十万联军,“睢水为之不留”,何等的威风?

然而项羽重情义,讲义气,却看不透刘邦的野心。鸿门宴上,项羽拥有杀死刘邦的最好机会,却因为几句谄媚之词迷昏了头脑,白白放跑了刘邦。

后来又接连犯下诛杀义帝、建都四战之地彭城的战略错误。

即便如此,项羽依然有与刘邦一战之力,然而他却因为陈平幼稚的反间计,自折臂膀,赶走“亚父”范增,终致一发不可收拾。

一代人杰,最终穷途末路,自刎乌江,徒留一声叹息。

四、蒙恬

蒙恬,秦灭六国之名将,有“中华第一勇士”之称。

据载,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恬,不仅将长子托付于他,遗诏更是让其辅佐扶苏登基,“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然而蒙恬却辜负了这份信任。

“沙丘之变”后,胡亥遣使赐扶苏死,扶苏大哭之后,决然赴死,蒙恬虽在一旁相劝,却没有实际行动,只是“更诉”。最终胡亥听信赵高之言,诛杀蒙氏兄弟。

蒙恬死前说:“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乃吞药而死。三年后子婴出降,秦国灭亡。

胡亥自毁长城之举令人痛恨,但蒙恬不争不扎,死的窝囊,难道这就是忠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其实,蒙恬算不上政治幼稚,准确来说是迂腐。真正幼稚的是扶苏。

五、霍去病

其实霍去病也是一个头脑简单之人,虽然军事天赋满满,但政治头脑缺缺。若非遇上了对他极度赏识的汉武帝,下场不见得会比韩信好。

霍去病政治上的幼稚主要体现在他的狂傲上,对下也就罢了,对皇帝也是如此,当汉武帝提出教他兵法时,他不但拒绝,还直言打仗不是死读书:“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当皇帝赐他新宅时,他也不屑一顾:“不灭匈奴,无以为家”。也就是汉武帝,放在其他任何帝王身上,怕是早两巴掌呼上去了。

霍去病不仅言语上狂傲,行动上也是桀骜不逊。就因为李敢为父鸣不平,打了卫青,霍去病就敢光天化日之下将其当众射杀。

李敢是谁?不仅是九卿之一的郎中令,负责皇帝的护卫,而且出身武将世家,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更重要的是,李敢还是一位少年英雄,他多次随霍去病北征,斩杀匈奴无数,甚至有一次还率先将左贤王的战旗夺了下来,功封关内侯。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之后,少年英豪,却被霍去病公然射杀,若不是武帝还要用他去抗击匈奴,只此一事就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难怪一向秉承以实为史的太史公都对霍去病颇有微词。

像霍去病这样桀骜不驯,肆意张扬之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日后久居高位,怕是也难有善终。

六、周亚夫

一提到周亚夫,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那一篇古文《周亚夫军细柳》,讲的是周亚夫治军严明的故事,严明到什么程度呢?汉文帝到军营劳军,守门的兵士不但不让进,还说我们只知道将军的命令,不知道皇帝的旨意。不仅如此,文帝好不容易进到军营之后,周亚夫还以戎装在身不行跪礼。文帝虽然对周亚夫的行为大加赞赏,但心里未尝没有疙瘩。

到了景帝时,周亚夫因三个月平定七王之乱,被任命为宰相,但是由于周亚夫耿直性情不改,也不会讲政治策略,逐渐被景帝疏远。有一次,景帝要废掉太子刘荣,周亚夫却极力反对,导致景帝开始对他猜忌。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也经常在太后面前说他坏话。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直接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

有一天,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饮食。席上放了一块没有切开的肉,也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心里不满,就阴沉着脸直接叫侍者去取筷子。景帝气急反笑,说:“此非不足君所乎?”哪料周亚夫脱帽谢罪后就径直而去,不告而别。景帝幽幽说道:“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所以时过不久,周亚夫就因为儿子私买五百甲盾,被关入诏狱问罪。后来周亚夫拒不承认谋反,被廷尉以“欲反地下”的罪名关在狱中饿了五天,吐血而死,封国也被废除。

需要你的时候,无论如何犯上都被认为是正直不媚上,不需要的时候,任何的不敬都是杀头之罪,这就是皇帝的逻辑,作为臣子还是低调点为好。

七、邓艾

邓艾,曹魏名将,偷渡阴平灭亡蜀汉,一战光耀千古。

然而却因为功高被钟会所妒,擅立蜀汉官员被司马昭所忌,最终被监军卫瓘追杀于绵竹,钟会乐见其成,司马昭坐视不管,邓艾也是一缺乏政治头脑之人。

八、王镇恶

提起王镇恶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他的爷爷——被史家公认为“功盖诸葛第一人”的前秦丞相王猛,大家就不陌生了。

王镇恶虽然在史书中不太出名,却是史上罕见的“一生无败绩”的名将,特别是他在刘裕第二次北伐中的表现,堪称完美。

416年,总揽东晋军政大权的刘裕,趁前秦内乱,以龙骧将军王镇恶为前锋,展开北伐。

王镇恶率领大军一路上战无不捷,攻无不克,后秦、南燕、北代没有一家能抵挡得住他的尖枪利斧,他从虎牢关杀到柏谷坞,又杀到渑池,最终,刘裕的北伐大军一路顺风顺水攻进长安,王镇恶论功第一。

然而这样一位帅才、猛将却死于刘裕的帝王术下。

刘裕南返时,留年仅十二岁的次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留守长安;王镇恶以征虏将军、领安西司马,辅佐刘义真。

如果仅是如此,也还说得过去,但令人惋惜的是,刘裕还留下了沈田子任中兵参军、扶风太守,以牵制王镇恶。

这明显是对王镇恶的不信任,但刘裕这样做有自己的道理。

王镇恶不同于王猛,不但贪财好色,政治上也没有遗传祖父哪怕一丁点儿智慧。史载,王镇恶在征战中就经常违抗刘裕的命令,甚至敢直呼骂皇帝的小名。北伐时就因为刘裕供应粮草不及,竟当着使者的面大叫:“寄奴言我失信!我却要怪他刘寄奴误我也!”

刘裕部下将领,除王镇恶外,都是南方人。当时关中之人还对他的祖父念念不忘,对这个打回老家的孙子也有天然的好感。所以当王镇恶率先攻入长安之时,百姓是夹道欢迎,称颂他有乃祖之风。

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好事,但王镇恶不但没有提高警惕,反而不知道避嫌,不等刘裕到来就擅自接受姚泓君臣的投降,虽然出足了风头,但也引起刘裕的猜忌。

刘裕进长安时,王镇恶到灞上迎接,他口头上称赞,但听到王镇恶私藏姚泓的皇辇时,便怀疑他有野心,派人调查,查明王镇恶只是剔取了上面的金银,把辇当垃圾丢掉后,才暂时放了心。

北伐之役,王镇恶战功最大,这引起了其他将领的妒忌,其中尤以以千人破秦兵数万之众的沈田子为首。

所以他联合另一位北伐将领傅弘之,对刘裕说:“王镇恶家在关中,不可信赖。”刘裕深以为然,便说:“现在留下两位与一万精兵,他若有不法行为,只能自取灭亡。”最后更是援引曹魏灭蜀故事:“钟会之所以造不成反,正是因为有卫瓘之故。卿等十多人,用不着怕王镇恶!”

有了刘裕的暗示,后来沈田子才敢以卫瓘自居,悍然杀了王镇恶。帅才不如帝王术,可怜。

九、尔朱荣

尔朱荣,北魏权臣,一代军事强人,短短数年,扫灭葛荣、平定河北、击破南梁、荡平关陇,统一北方,功封天柱大将军。

然而,这样一个百战百胜的军事奇才,一个掌握庙堂的权臣,政治上上却极为幼稚。

河阴之变,不但杀了年仅三岁的小皇帝,还杀了一千三百多朝臣,使自己和北魏朝廷以及皇室之间再没有调和的可能,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

530年,尔朱荣所立的孝庄帝元子攸埋伏兵士在明光殿,打算谎称尔朱皇后产子,骗岳丈进宫诛之。史载,尔朱荣夫人、从弟以及幕僚纷纷劝他不要去,但他却说,皇帝为我所立,皇后为我之女,不必生疑。于是一意孤行前往,结果一入宫中,就被伏兵乱刀砍死。

皇权之争,哪有什么恩义和亲情?尔朱荣真是幼稚。

十、贺若弼

贺若弼,隋朝开国名将,隋灭陈最大功臣之一。

相对于他的战功,贺若弼更以一张臭不可为的大嘴巴“名垂后世”,当年他的父亲贺若敦临终前就用锥子锥刺其舌,告诫他要慎言(“锥舌诫子”的典故),然而他却根本未将父亲的切身体会放在心上,最后也因为狂放不羁、口无遮拦被杨广诛杀。

贺若弼有多狂呢?史载,他曾与韩擒虎在朝堂上拔刀相向,只为争夺灭陈首功,甚至连皇帝都劝不住,最后逼得杨坚让二人并列头功才息事宁人。

除此之外,贺若弼的狂傲之言更是不胜枚举。他曾当众痛骂当朝宰相高颎、杨素是吃白饭的,好脾气的杨坚还问他:“朕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贺若弼大言不惭的道:“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这不是指责杨坚有眼无珠,明着扇皇帝耳光吗?

幸运的是,杨坚不是宇文护,眼见贺若弼越来越不像样,也只是把他免职,令其回家反省而已。

599年,杨坚宴请王公大臣,席间让贺若弼作诗一首。贺若弼挥毫泼墨一蹴而就:“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杨坚看后,一声叹息,未作计较。

杨坚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但直到杨广即位,贺若弼仍旧我行我素不知收敛。

有一次,杨广与贺若弼聊天,提了一个问题:“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不出所料,贺若弼上去就把与自己并称的三位名将一顿痛贬:“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杨广饶有兴趣的问道:“那谁称得上是大将呢?”贺若弼鼻头朝天:“那看陛下的选择了”,言下之意,大将非我其谁。

以杨广的心气自然看不上贺若弼的狂傲,不久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尊贵但没有实权的光禄大夫之职。于是贺若弼“甚不平,形于言色”,一天到晚愤愤不平,骂骂咧咧,甚至有时毫不避讳提到杨广之名。

杨广不是杨坚,可不会惯着他,607年,杨广便以“诽谤朝政罪”将其全家处死。

贺若弼真是不懂政治,别人对皇帝都是三缄其口,能避则避,他倒好,不但口无遮拦,还高调的大放厥词,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十一、王忠嗣

王忠嗣,盛唐最后的名将,却因为不懂政治,差点被李隆基所杀。

王忠嗣实际上算是李隆基的养子,8岁那年,因为父亲死于反击吐蓄的松洲会战,被痛失爱将的玄宗收养于宫中。18岁时,王忠嗣就打了人生的第一战,在河西以300骑兵奇袭吐蓄,斩杀千人。以此为开端,王忠嗣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人生涯,漠北会战击灭契丹,萨河内山会战击灭突厥,积石山会战大败吐蕃。40岁那年,已经身挂四镇节度使将印,手握30万精兵,达到了个人戎马生涯的顶峰。

在盛唐诸多名将里,王忠嗣是一个擅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天才,他的战争第一原则并非攻城略地,而是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最能体现王忠嗣歼灭战思想的就是争夺石堡城的积石山之战。

石堡城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东面是陇西郡,南面紧靠青藏高原,是吐蕃进出河套的必经之路,所以成为唐蕃之间争夺的焦点,从唐高宗开始至开元年间,唐蕃之间围绕石堡城发生的大规模争夺战就有6次,每一次都是尸山血河,不计代价。

开元二十九年,吐蕃用一个漂亮的奇袭,时隔十三年后再次夺回了石堡城。对此,玄宗表示不能接受,命王忠嗣不惜代价收复石堡城。

但王忠嗣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要巩固西部边防,未必非要得到石堡城。于是王忠嗣经过周密部署,发动了积石山之战,经过激烈战斗,唐军重创了吐蕃的有生力量,控制了积石山。然后沿积石山一线,修筑了大大小小的防御工事,将西北的防御体系连成一线。

然而当他喜滋滋地写工作报告,喜滋滋地回京城找皇帝汇报工作时,却看到了玄宗一张冷若冰霜的脸:石堡城怎么还不打?

王忠嗣呆了,费尽口水解释了半天:现在整个西北防线已经成形,石堡城的战略地位已经不重要了,更何况打这么个小地方会牺牲很多士兵。总之一句话,打石堡城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夺回石堡城对玄宗意味着什么,石堡城的得失关乎大唐的颜面,更意味着大唐究竟是不是盛世。

所以,任王忠嗣解释半天,只换来玄宗怒气冲冲的回答:必须打,马上打。

王忠嗣也犯了牛劲,仗着自己在宫中长大,硬是不松口。甚至当手下人提醒:“皇帝要面子就给面子吧,你是主帅,送死也不用你亲去,小小的石堡城,拼上炮灰也就拿下来了。”

但王忠嗣只是微微一笑,豪言道:“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

虽然王忠嗣宁折不弯的气概让人钦佩,但他忘了,没有你王忠嗣还有李忠嗣、赵忠嗣,大唐最不缺的就是战将,于是感到被冒犯的玄宗一声令下,将王忠嗣免去军权,投入死牢,换上另一位大将哥舒翰,最终哥舒翰以伤亡三万人的代价拿下了石堡城。

王忠嗣在石堡城问题上的死顶,不但没有减少唐军的损失,还落得个郁郁而终,不能不说他的政治智慧寥寥。

十二、李存孝

“十三太保”之一,唐末五代第一猛将,史上有“王不过霸、将不过李”之称。

不过,李存孝勇则勇亦,却欠缺政治头脑。史载,李存孝自恃功大,对于被任命为汾州刺史,非常不满,竟然气的几天不吃饭,“负其功,不食者数日”,后又对李克用用人不满,言语无忌,最终遭人离间,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如此猛将没能战死沙场,留下更多传奇,幼稚可叹!

十三、岳飞

岳飞之忠令人赞叹,但他政治上的幼稚以及迂腐也让人有恨铁不成钢之感。

岳飞政治上的幼稚主要体现在他的性格上。岳飞与韩世忠同为抗金名将,但一个冤死,一个不但官至三镇节度使,最后还以王爵善终,而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性格。韩世忠是刚中带柔,虽然对于皇帝的某些做法有意见,但都是适可而止,从来不逾越君臣的红线。

而岳飞却是一根筋,非常倔,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武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改为神武军时,赵构曾亲笔题写“精忠岳飞”为其战旗,并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但是后来岳飞性格上的弊端暴露无疑。他仅因为遭张浚讥讽,心中郁闷,就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就离开了建康,赵构知道后,即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岳飞以生病为由硬是拖了3个月,不肯复职,最后朝廷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岳飞还军,李若虚苦劝了六日,直至说出“是欲反耶?”才刺激到岳飞,答应还军视事。

1137年岳飞又妄议立储之事,遭赵构训斥。站在赵构的角度考虑,对这样一位掌握军权的武将,心生忌惮也就可以理解了,再加上岳飞反对议和,赵构对于秦桧构陷岳飞持支持态度也就顺理成章了。

十四、石达开

石达开是公认的太平天国最具军事能力的统帅,然而可惜的是他不懂政治,终致杀身之祸。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改号天京,东王杨秀清率军连续攻破江北和江南大营,风头一时无两,便以此为由,要求洪秀全将他由“九千岁”加封为“万岁”。洪秀全立即密诏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回京诛杀杨秀清。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韦昌辉率三千士兵突袭了东王府,将杨秀清所有家眷全部屠戮殆尽,随后又假借抓捕东王同党之名,大肆剪除异己,甚至一些平民也难逃厄运,最后南京城被血洗,2万多人被屠杀。

这时石达开赶到天京,公开指责韦昌辉滥杀屠城,结果招致韦昌辉的不满,欲杀之,石达开被迫连夜逃出城外,但他的一家老小却因此全部被杀。

随后石达开从安庆起兵讨伐韦昌辉,得到太平军的纷纷响应,洪秀全见事态扩大,下令诛杀了韦昌辉,然后命石达开回天京,提理政务,太平天国内讧的局面得到改善。

这时石达开并没有主动的退让避嫌,也没有趁机废掉洪秀全。然而石达开的深得人心,下属拥护,却引起了洪秀全的猜忌,为了牵制他,洪秀全封自己的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石达开为了避免内讧再次出走。

另一件说明石达开不懂政治的事就是投降清廷。石达开自离开天京后就陷入了孤军奋战的窘境,终在1863年5月被清军堵在了大渡河。

这时石达开选择跟清军谈判,打算以一人之命换取属下的保全,于是带着五岁的儿子进入清军军营,结果清军背信弃义,夜袭石达开部队,将其属下全部斩杀,石达开也被押往成都凌迟处死。

石达开到死都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已经亲来送死清廷还不放过自己手下的兄弟。政治他是搞不懂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吐蕃   名将   石山   太平天国   秦王   项羽   幼稚   政治   刘邦   皇帝   头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