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莒庆来逆叔姬”背后的故事!

鲁庄公二十七年,《春秋》记载“莒庆来逆叔姬”。对于这一条记载,反复读来,令人沉思。比如,这位叔姬是谁的女儿?芳龄几何?而来迎叔姬的莒庆又是何许人也?叔姬出嫁,所嫁何人?是那位来鲁迎亲的莒庆?还是莒庆本为国君迎娶而来?尤其,为何叔姬之嫁,虽有迎娶之礼,却无“归”莒之言?另外,这位叔姬,为何没有成为姐姐伯姬之媵?却要另嫁莒国?而其另嫁之日却又为何选在伯姬归宁之时?

除了以上疑问,对于《春秋》的作者,笔者自然也要问,这样一桩于记载中看似有头无尾的婚姻,究竟有何重要之处?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引起了您老人家的注视?

先看一看这位叔姬是谁的女儿?按照杜预解释,是鲁庄公女儿,而且是最小的女儿,因为叔字即是幼小之意。这一年鲁庄公实岁三十九,虚岁四十,应该还在生育之期,但《春秋》以叔姬为记,足见《春秋》是后人编修,并非全是实录。如果鲁庄公二十七年应是叔姬出嫁之期,则其年龄大约就在十六岁左右。如此,则叔姬出生于鲁庄公十一年。叔姬出生的那一年,鲁庄公年方二十三岁,正是生育高峰期。而她的生母,似以孟任为多。

再看莒庆何人。《公羊传》说是莒国大夫,这应该是没错的。按照《左传》记载,这一时期的莒国国君是莒平公,姓己名期,号兹丕公。因此,莒庆肯定不是莒国国君。但莒庆此人,也绝不是普通大夫。在此后的鲁僖公二十五年,莒庆能代表莒国国君与鲁僖公盟会,可见莒庆其人在莒国地位很高。

关于莒庆出访鲁国并迎亲的这趟差事的性质,《左传》是一字未提。但在《公羊传》中,批评莒庆作为莒国大夫,不应出国迎娶叔姬,因为这是“非礼”的!至于为何被定性为“非礼”,《公羊传》并未解释。而作为《公羊传》一书的注疏者,何休先生倒是有所解释。何休认为,莒庆作为莒国大夫,是执政官员,政务繁重,如出境迎亲,必然耽搁政务,有损国政。何休这样的解释,显然以为莒庆这是在为自己娶亲,并把后世为臣尽忠,臣无私事的观念套给了古人。而其中莒庆为自己娶妻的说法,乃是《谷梁传》的一家之言,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在笔者看来,作为《春秋》作者,似不应如此无聊。

笔者之所以觉着《春秋》作者不会如此无聊,在于《春秋》所录,虽然文深字简,但往往就是在这寥寥数字之中,记录了足以令当时之人或惊或痛或恨或悲或喜之事。如果把莒庆迎娶叔姬,以耽误政务为由而载入《春秋》并加以讥讽,会让人感觉这不但是小题大做,更是违背人情世故的胡乱联系。因为以情而论,莒庆迎亲,即使有误其政,其与鲁国关系甚微,而鲁国《春秋》,包括劳心费力的孔夫子,实在犯不着为了莒国的这些小事操刀弄墨。

其次,鲁大而莒小,这是定论。尤其这时,鲁庄公新娶哀姜不久,正是与齐桓公打得火热的时候,怎会甘心把自己心爱的小公主嫁给一个莒国大夫。即使参照鲁庄公十九年,公子结所送之媵,虽然其身份还没有叔姬尊贵,但也是去做陈国夫人之媵。要知道,在春秋时代,国家关系中最在意的就是国格等级和当事人之间的对等性,由此还衍生了诸如“大国之卿等同小国之君”的关系式。故而笔者由此判断,叔姬出嫁的对象,绝非莒庆!而莒庆的这趟差事,大概率就是为着莒国国君迎娶而来。

其实,在春秋时期,一国大夫替国君出境迎亲,自有成例,莒庆既非第一人,也非最后一人。如果莒庆为了国君娶亲,并以莒庆作为莒国重臣的身份出使鲁国,显然更符合历史逻辑。比如《春秋》鲁隐公二年记载,九月纪裂繻来鲁迎娶,而十月份伯姬即“归”于纪。杜预认为纪裂繻就是纪国大夫,是为纪国国君迎娶伯姬而来。同样,文姜嫁给鲁桓公,去齐国迎娶之人,也是鲁国太宰公子翚。这说明,一国大夫前往他国为国君迎娶新妇,应属分内之事,因为这本身就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

但是,有关叔姬的这桩婚事,仅仅把叔姬出嫁之人从莒庆转移到莒国国君己期那是不够的,而事情也绝非这么简单!首先,“莒庆来逆叔姬”之后,并无叔姬出嫁入莒的相关记载。按照鲁隐公六年,鲁国公主叔姬出嫁的记载范式,应该在莒庆来逆之后,附加一条“叔姬归于莒”的记载。因为在《春秋》文法中,只有“归”字才是女子出嫁并来到夫家的准确表达。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位叔姬是否真的就嫁到了莒国。

所以,笔者怀疑,在这一年,《春秋》把伯姬归宁,杞伯来朝,与“莒庆来逆叔姬”放在一起是大有深意的。因为,按照古代婚姻中姐妹同嫁一夫的媵婚讲究,伯姬出嫁杞国之后,其妹叔姬也应在成年之后,陪嫁给杞国国君。如果较真起来,估计杞伯这次来朝,也是来要人的。显然,如果一旦发生这样的状况,就与“莒庆来逆叔姬”一事发生了实质上的冲突。而这样的冲突,当然是重大国际丑闻,更是严重的“非礼”!

问题当然是,这样的推理在鲁国有没有真实发生的可能?有,当然有。从历史上看,鲁、莒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这种密切关系远远超过了鲁国与杞国的关系。早在鲁隐公时期,鲁、莒二国曾在浮来会盟。进入鲁桓公时期,鲁、莒、杞三国曾在曲池会盟。到了鲁庄公时期。即鲁庄公十九年和鲁庄公二十年,鲁庄公的母亲文姜更是两度入莒。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姜的这两次入莒,其时间间隔只有半年。文姜如此频繁地出访,多半与莒、鲁之间的联姻有关。比如,或者为鲁国公子娶妇于莒,或者是要为鲁国公主找个国君出嫁。这也就是说,在文姜活着的时候,文姜有可能把伯姬、叔姬许配给了莒国国君。而其中的动机,有可能是文姜希望莒、鲁结成更加牢固的抗齐联盟。因此,莒庆这次来鲁国讨要叔姬之行,实际上是在迫使鲁庄公履行其母文姜曾经答应过的婚约。而在这个婚约中,伯姬、叔姬都是要嫁给莒国国君的!

但是,文姜死于鲁庄公二十一年,葬于鲁庄公二十二年。文姜一死,鲁庄公终于摆脱了文姜在政治及生活上对自己的控制。这时的鲁庄公当然在思考,与其与莒国结成抗齐联盟,还不如死心塌地地加入到以齐国为霸主的北方国家联盟之中。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到,从鲁庄公二十二年开始,鲁庄公变了,鲁国变了,鲁庄公不但成了齐桓公的女婿,而且在姿态上开始更加积极的跟随并配合齐国。在这种情况下,莒国作为一个长期与齐国唱对台戏的区域大国,鲁庄公在外交政策上选择疏离莒国,并进而悔婚就成了鲁国与莒国进行外交切割的第一步。

与莒国切割,最真实有效的宣示方式当然就是把伯姬改婚他国!而鲁庄公二十五年的杞国国君,恰然就成了鲁庄公选择的改婚对象。在鲁庄公二十五年,估计伯姬的岁数就在出嫁之期,即十六岁左右。按照这一判断,伯姬应出生于鲁庄公九年。那一年,鲁庄公二十一岁。因此,伯姬甚至有可能是鲁庄公的第一个孩子。伯姬出嫁杞国,自然就会引发妹妹叔姬做媵的下一步动作。比如鲁隐公时期的那位叔姬,就是在姐姐伯姬出嫁纪国五年后,也来到了纪国,并成为伯姬之媵。

鲁庄公把自己的长公主嫁给杞国国君,这事自然会传到莒国国君那里,莒国国君自然是不高兴的。对于莒国国君而言,这期间最不高兴的事,无疑还有日益走近的齐、鲁关系。在此情形下,在莒国国君的心里,当然是窝着一肚子的无名火!而莒国国君的这肚子无名火必然要发泄,而发泄的时间,发泄的方式,就选择在了杞国国君朝见鲁庄公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叔姬姑娘长大待嫁的时候,更是杞国国君朝思暮想左拥右抱的时候。大凡古今,在仇人自鸣得意的时候去闹心他,便是惩罚他最有效的方式,当然也应是最具杀伤力的方式之一。

在这样的杀伤方式之下,在这样的莒、鲁矛盾之中,鲁庄公的小女儿叔姬不期然就成了当时国际政治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由着这次莒庆打上门来的闹腾,叔姬的婚事就被搁置了。如果作为小姑娘的叔姬,这时看到姐姐回娘家时的游牧民族的模样,想到此去一望无际的做女人的苦难,于是选择既不愿嫁到莒国,也不愿意嫁给杞国国君。而于此时,鲁庄公又心疼小公主,既不愿与莒国成亲,也不愿叔姬去杞国受罪,岂不就变成了叔姬“左右”不嫁的局面。叔姬永远待字闺中,成为鲁国的老姑娘,这当然是时代的悲剧,更是鲁庄公家中的不幸!从《春秋》记载来看,直到鲁僖公三十一年,杞伯姬还来鲁国求妇,可见叔姬姑娘肯定是没有去成杞国,自然没有成为姐姐伯姬之媵。

叔姬虽然没有去成杞国,但更没有随着莒庆来到莒国。因为,在鲁文公十二年,也就是五十一年之后,《春秋》记载了“子叔姬卒”四字。《左传》对此的解释是,杞桓公当时来到鲁国,提出“绝叔姬而无绝婚”的要求,从字面意思看,大致就是,杞国不再纠结与叔姬之间的婚姻瓜葛,但仍会遵守杞、鲁之间存在的婚姻联系。基于这种联系,杞国将会对于叔姬之死表达出应有的尊重和哀悼,这当然是一种国家友谊的表示。

除此之外,《左传》还继续写道:“二月,叔姬卒。不言杞,绝也。书叔姬者,言非女也”。根据这句解释并结合“子叔姬卒”的《春秋》表达,可以认定,这位叔姬是一辈子没能出嫁,应该是一直留在鲁国生活。因叔姬未曾实际出嫁,故而在叔姬二字之前加了一个“子”,以表明她是国君之子。而所谓“书叔姬”者,是在说明,叔姬虽然未离开过鲁国,但却曾经许嫁他国,因此也非女儿中人。在古文中,“女”字也是未婚女子才有的特定表达。

不过,在历代注释中,总有人把上述《左传》的这番记载理解成是杞桓公曾经休了叔姬,并送回了鲁国,因此老死鲁国。而顾炎武更是认为,上述《左传》中的文字,可能是一种在古文竹简编辑过程中造成的“事迹倒错”现象,即上述这段话应该放在鲁成公四年之后。因为在鲁成公四年,《左传》记载有“杞伯来朝,归叔姬故也”。所谓“归”叔姬就是休弃并送回叔姬的意思,但这又是鲁庄公二十七年之后又再过八十年以后的事了,因此这于鲁庄公二十七年的叔姬毫无关系。总之,古人这样的理解,应是一种典型的阅读误会。

其实,鲁庄公的这位小女儿,也就是鲁庄公二十七年的叔姬,如果的确生于鲁庄公十一年,那么到鲁文公十二年去世,终年就在七十二岁。这个年龄,当然是可能的。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纪叔姬,死于鲁庄公二十九年,也就是两年之后,推算其年龄,应该有七十一岁左右,这与鲁庄公小女儿的终年大致相仿。可见以上推论,是比较靠谱的!

总之,叔姬的一生,既是悲剧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所谓悲剧的一生,在于叔姬一生未嫁,多少还是让人唏嘘。而所谓幸福的一生,起码叔姬没有变成国际政治中交易的筹码,也没有跟随杞人去过那种颠沛流离并担惊受怕的生活,当然更没有去那个让女人望而生畏的莒国过活一辈子,而是在自己的祖国,在父兄的呵护下安然度过了一生。

所以,叔姬是值得庆幸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国君   公羊传   左传   齐国   他国   笔者   春秋   时期   女儿   关系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