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天天读:2023年07月13日人民日报金句篇段摘编(2925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

牢牢抓住“头雁”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

  选好一个人,带活一个村。村支书是带领村子发展的“领头雁”,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村庄发展,关系村民福祉。

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强化政治功能,就要烧旺党内政治生活的“大熔炉”,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建好建强“指挥部”“作战部”和战斗堡垒,确保组织体系贯通有力

组织坚强,发展有力。各地坚持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把组织建设放在第一位,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激活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打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输水线路一半以上为隧洞,地质结构复杂

“更要在心里传承好”(人民论坛)

盛玉雷《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3日 第 04 版)

  文明弦歌不辍,文脉绵延不绝。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来到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百花园里独树一帜,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宋代石刻天文图穹顶高悬,寓意着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不仅是天文历法,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守住我们的根和魂,需要物质上的继承保护,更需要精神上的积淀与升华。“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走向复兴的民族,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砥砺奋进的征程,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淬炼“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的韧性,增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的耐心,保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定力,从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是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今天,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赓续精神血脉,激扬中国力量,更当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3天、8小时、55出……今年初,由上海昆剧团推出的全本《牡丹亭》,在中央歌剧院上演。浓缩经典的历史意蕴和美学风范,同时注入全新的时代风采和文化内涵,使这版《牡丹亭》叫好又叫座。正是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继承与发展的碰撞中,我们凝万古之志、汇千载之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仰望历史星空,脚踏深厚大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汲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激荡波澜壮阔的万千气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文化如水,岁月如歌。福州三坊七巷北隅,历经百年沧桑的林觉民故居静立其间。往来的游客不会想到,故居曾经面临着拆除的风险。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我们定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让乡村快递“有车坐”——

  城乡公交“带货”

  快递进出村不再难

让乡村物流更快捷——

  资源整合利用

  配送降本增效

让乡村产业有支撑——

  物流精准服务

  助力产业振兴

 防患于未然,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重拳出击的监管态势,才能确保药品安全


药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防范化解药品安全风险隐患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严格市场准入,不断加大药品监管力度,提升监管能力,查风险、堵漏洞、补短板,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一定能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着眼于各地强化宗旨意识、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关注转作风促发展的基层实践,汇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

  ——编 者


  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创新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解答好的时代课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创新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定能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铸牢对党忠诚(思想纵横)

张 垒《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3日 第 09 版)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让每个共产党员热血澎湃。对党忠诚是党员的首要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铸牢对党忠诚,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对党忠诚体现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上”。

  建党之初,我们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忠诚,担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克服无数困难、战胜无数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加强政治历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对党忠诚不是喊口号。如果只把对党忠诚停留在口头表态上,在实际工作中却得过且过、明哲保身,信奉“多栽花少种刺,遇到困难不伸手”“只想争功不想揽过,只想出彩不想出力”,遇到矛盾惊慌失措,遇见斗争直打摆子,这就不是真正的对党忠诚。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

  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不断自我修炼、自我净化、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党员、干部做工作首先要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不讲条件、不搞变通,不掉队、不走偏,保证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向前进。

  对党忠诚,不能只凭朴素的情感,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理论上的清醒筑牢对党忠诚的基石。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的行动自觉。

  对党忠诚必须立足岗位、始于足下。要把对党忠诚和对人民负责统一于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保党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治理之道)

聂伟迅《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3日 第 09 版)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我国发展大势,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

  夯实制度保障。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积极稳妥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创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工具,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制,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聚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同时,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天津市把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作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高校创新优势和策源功能,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基层工作的创新,体现在各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最要紧的是持之以恒的服务情怀和事不避难的毅力恒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有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党中央   人民日报   党报   总书记   中华   传统文化   中国   实体   摘编   乡村   忠诚   自觉   坚定   政治   精神   文化   经济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