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的 “天人合一”视域下的五脏所苦的急食之味是什么?

文|梁大夫

编辑|虎杖


五脏苦欲中之“苦”为五脏的病理状态,如《吕氏春秋·贵卒》言“皆甚苦之”、《淮南子·精神》言“苦垮之家”,表明“苦”有疾病、疼痛难忍的之意。

因此,五脏所苦是指五脏在病理状态下出现的“急”“缓”“湿”“气上逆”“燥”此5种病证。

通过《汤液经法》可知,体味为五脏所欲之泻味,用味为五脏所欲之补味,脏之化味为脏之体味、用味所化生,即急食之味为脏之化味。

笔者认为五脏所苦为脏之体、用的生理功能异常,而出现五脏所苦的病理状态,且因体用失常无法化生化味,故急食化味以调整脏气平衡。

《内经》与《辅行诀》论肝与心

《内经》《辅行诀》五脏所苦一致,但急食之味在内容和内涵上亦有所不同,《内经》体用化规律混乱不一,难明其理。

《辅行诀》的体用化五行生克规律明确,即体克用,化生体,用克化,通过该规律即可得知化味的意义和内涵。

因此,笔者基于“天人合一”思想,从五脏生理及病理特性、五味功效、五行生克理论。从“五脏-五味-五行”论肝的急食之味,《内经》《辅行诀》同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喜升发条达,“急”则表明了机体处于肝气升发太过的病理状态如吴崑言:“肝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急则自伤而苦之矣”。

《内经》《辅行诀》同言:“急食甘以缓之”,可见甘能缓急躁之性。

从由肝之体用化五行生克规律上看,肝属木,《内经》中肝体酸属木,用辛属金,化甘味土,体用化的关系为用克体,体克化,化生用,难解其意。

《辅行诀》中肝体酸属金,用辛属木,化甘属土,体用化的关系为体克用,化生体,用克化,肝欲散、喜升发而苦急,故其功能的发挥需辛味为助,即肝之用以辛为补。

为防肝发散过度而“急”、耗伤肝气、肝阴,故以酸收敛克制肝的升发之性,即肝之体以酸为泻,因而体用关系为:体克用。

当肝之体、用的生理功能异常,而出现“肝苦急”的病理状态,且因体用失常无法化生化味,故“急食甘以缓之”,甘属土能生金助体克用,故化生体。

若体、化味过盛则用味遭克无法发挥其升发功能,因而用味和化味的关系为用克化,以防助体太过、脏气保持平。

从“五脏-五味-五行”论心的急食之味,《内经》《辅行诀》同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主神明,若志过喜则易心气涣散,如吴崑言:“心以长养为念,志喜而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矣”。

故《内经》《辅行诀》言:“急食酸以收之”,可见酸有内敛之性可收涣散之心气。

从由心之体用化五行生克规律上看,心属火,《内经》中心体甘属土,用咸属水,化酸为木,体用化的关系为体克用,用生化,化克体,难明其理。

《辅行诀》中心体苦属水,用咸属火,化酸属金,体用化的关系为体克用,化生体,用克化。心欲软而苦缓,故其功能的发挥需咸味软坚之功相助,即心之用以咸为补。

为防心软过度而致心气“缓”而涣散,故以苦坚克制心欲软之性,即心之体以苦为泻,因而体用关系为:体克用。

当心之体、用的生理功能异常,而出现“心苦急”的病理状态,且因体用失常无法化生化味,故“急食酸以收之”。

酸属金能生水助体克用,故化生体。若体、化之力过盛则抑心之用,故用克化以保持脏气平衡。

从“五脏-五味-五行”论脾的急食之味

《内经》《辅行诀》同言:“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则水液运化失司,津液不行则蓄为水湿、痰饮,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水湿停留使脾脏功能继而失运,如吴崑言:“脾以制水为事,喜燥恶湿”。在脾苦湿的治疗上,《内经》《辅行诀》皆述“苦以燥之”,可见苦能燥湿。

从由脾之体用化五行生克规律上看,脾属土,《内经》中脾体苦属火,用甘属土,化苦为火,体用化的关系为用、化相同而生体,其规律难明。

《辅行诀》中体甘属土,用辛属木,化苦属水,体用化的关系为体克用,化生体,用克化。脾欲缓而苦湿,故其功能的发挥需甘味补益之功相助,即脾之用以甘为补。

为防脾补益过度而致脾气壅滞、水液不运生“湿”,故以辛散克制壅滞之湿,即脾之体以辛为泻,因而体用关系为:体克用。

当脾之体、用的生理功能异常,而出现“脾苦湿”的病理状态,且因体用失常无法化生化味,故“急食苦以燥之”,苦属水能生木助体克用,故化生体。

若体、化之力过盛则抑脾之用,故用克化以保持脏气平衡。从“五脏-五味-五行”论肺的急食之味,《内经》《辅行诀》同言:“肺苦气上逆”。

《内经》曰:“急食苦以泄之”,而《辅行诀》载:“急食辛以散之”。肺主气司呼吸,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应秋而有肃杀、肃降之性,肺气以降为顺。

若肺之生理功能失常,则易导致肺气上逆而出现咳嗽、喘促之症,《内经》言:“急食苦以泄之”。

《辅行诀》言:“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皆合乎于理,但介于《内经》时期对肺气上逆的理解而言,多因寒邪所致的肺气不宣。

如《素问·咳论》开篇即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此段为纲领之言,故寒邪对肺脏气机的影响性不言而喻。

此外,由此规律可得知肺之化味为辛,故肺苦气上逆,应急食辛以散之。

从由肺之体用化五行生克规律上看,肺属金,《内经》中肺体辛属金,用酸属木,化苦属火,体用化的关系为体克用,用生化,化克体。

《辅行诀》中肺体咸属火,用酸属金,化辛属木,体用化的关系为体克用,化生体,用克化。肺欲收而苦气上逆,故其功能的发挥需酸味收敛相助,即肺之用以酸为补。

为防酸收敛太过而致气机反逆,故以咸火攻散之力克制酸收之性,即肺之体以咸为泻,因而体用关系为:体克用。

当肺之体、用的生理功能异常,而出现“肺苦气上逆”的病理状态,且因体用失常无法化生化味,故“急食辛以散之”,辛属木能生火助体克用,故化生体。

若体、化之力过盛则抑肺之用,故用克化以保持脏气平衡。

从“五脏-五味-五行”论肾的急食之味

《内经》《辅行诀》同言:“肾苦燥”。《内经》曰:“急食辛以润之”,而《辅行诀》载:“急食咸以润之”。

肾为水脏,肾水不足亦或肾气的“开”“阖”功能失司,皆会导致人体出现水液代谢问题而苦于燥,如吴崑言:“肾者水脏,喜润而恶燥,若燥,则失润泽之体而苦之矣”。

肾苦燥的治疗上,《内经》述:“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肺主皮毛、司腠理之开合,开腠理即为宣肺发汗,且辛味之药多属温燥之品,反耗竭阴液,何以润之?

此外,由《汤液经法》体用化的五行生克规律可知,肾体味为甘,用味为苦,化味应为咸,咸味具有软件散结、破旧革新之力,促进水液代谢使旧水得化、新水得生以“致津液生”。

咸又为心之用味属火,火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而起到了温阳化气、布输水液之功,故《辅行诀》言“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更为合理。

从由肾之体用化五行生克规律上看,肾属水,《内经》中肾体咸属水,用苦属火,化辛属金,体用化的关系为体克用,用克化,化生体。

《辅行诀》中肾体甘属土,用苦属水,化咸属火,体用化的关系为体克用,用克化,化生体。肾欲坚而苦燥,故其功能的发挥需苦味相助,即肾之用以苦为补。

为防苦坚太过而失润化燥,故以甘缓之柔克制刚坚之性,即肾之体以甘为泻,因而体用关系为:体克用。

当心之体、用的生理功能异常,而出现“肾苦燥”的病理状态,且因体用失常无法化生化味,故“急咸以润之”,咸属火能生土助体克用,故化生体。

若体、化之力过盛则抑肾之用,故用克化以保持脏气平衡。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版本问题探讨《内经》《辅行诀》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体例相近,且《辅行诀》在五脏苦欲补泻段首皆加有“陶云”“经云”的标注。

“陶云”则述五脏之德,于《内经》中同五脏之欲“经云”内容与《内经》体例基本一致,五脏之德/欲、所苦、补味以及肝之泻味、肝心脾之急食之味相同。

故可知《辅行诀》是以《内经》之义解《汤液经法》医方之秘。因此,笔者认为二书的五脏苦欲补泻出自于同一蓝本,但其中一书文字内容有所篡改。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前,书籍多载于竹帛之上,《灵枢·禁服》中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

可见,《内经》著作之时即出现蒙垢脱简之况,在历史长河的流传过程中历经多次亡佚、缺失、补校,衍讹倒错之况在所难免,经唐代王冰整理、宋代林亿的校正后更不知其原貌。

仅林亿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就于王冰注本的基础上“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文者两千余条”。

可见《内经》在流传过程中文字及内容与原版已有较大出入,而《辅行诀》为魏晋时期陶弘景所著,且封藏于藏经洞近千年之久,其“经云”内容较现今流传版本更近原貌。

通过“天人合一”整体观对《内经》与《辅行诀》中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补、泻之味及急食之味进行考辨,认为《辅行诀》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更符合中医理论以及临床应用。

因而,《辅行诀》版本的五味的五行归属、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内容可能与《内经》原貌一致,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版本的溯本清源有助于《内经》进一步的复辑、校勘及学术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化生   腠理   视域   素问   内经   天人   病理   失常   规律   状态   关系   功能   中医理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