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讲解要去“杂音”,也要丰富好声音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何若

日前,国家博物馆发布通知,自本月16日起,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申请报备。

而早在国博之前,河南、辽宁、广东等多个省级博物馆就已针对导游、社会教育机构进馆讲解出台明确管理办法,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在馆内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

近些年来,“博物馆热”悄然兴起。旺盛需求之下,以博物馆讲解为经营业务的个体、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由于行业缺乏准入标准,乱象也层出不穷。放眼各大博物馆,总能看到一群群人围着一个个滔滔不绝、声音“洪亮”的导游,搞得博物馆内嘈杂不堪、拥挤异常,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观展,还可能对馆内文物造成损坏。更让人忧心的是,一些导游为吸引游客,还在解说词中大量引用未经考证的传闻、野史等。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公共教育场所,博物馆及时出手立规,是对秩序的维护,也是对历史严肃性的保护。

当然,就许多博物馆的管理规定来看,也并非一刀切式排斥外来讲解。毕竟,“约不到讲解员,约不到讲解器”,仍是很多热门博物馆的共性问题。巨大缺口之下,只靠博物馆扩大内部讲解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并不现实。实践中,平衡参观秩序和开放讲解的有益探索其实也已有不少。比如,北京市文物局就明确,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服务要经过考核、培训,博物馆将建立白名单,对考核通过者进行规范管理。此外,也有人提出,网络之上不少网红讲解的历史故事听起来有滋有味,各个博物馆能否与他们更多联动?总之,立好规矩、设好门槛,在去除“杂音”的同时,也善于利用、挖掘更多社会上的“好声音”,方是破解困局之道。

“穿越历史、触摸现实”,善用技术也是丰富讲解力量的重要方式。走进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讲解员“敦敦”将观众带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交融,原本静态的壁画在墙壁上跳跃起来;走进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戴上MR眼镜,现实场景与虚拟影像融为一体,古老的文物如同置身于千年前的巴蜀大地上,向今天的人们讲述彼时的生活万象……种种新潮的游览方式,让游客们大呼过瘾。这也启示我们,讲解并不一定是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输出,也可以是虚拟的、沉浸式的、互动式的。敢于探索、敢于突破,以技术为讲解赋能,或有事半功倍之效。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讲解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桥梁。明确参观的边界与规则,丰富讲解的内容与形式,不仅能给游客带来新奇体验,更能让大伙儿真正与“文明”对话,感受那份强劲的文化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莫高窟   博物馆   讲解员   博物   馆内   杂音   规矩   导游   声音   现实   游客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