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你可能在武侠小说中见过同门师兄弟互相残杀,也可能在电视剧中见过政见不同的大臣之间勾心斗角

你肯定不相信这样的事发生在两位大文学家身上,尤其是我们非常崇拜的文学家。这两个人就是北宋的王安石和苏轼。

他俩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散文流芳千古。同时他俩也是北宋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他俩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王安石出仕

宋朝提倡以文治国,重文轻武。统治者害怕下面的百姓造反,就宣扬文人治国,因此许多读书人得以施展才华。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是地主阶级,家境富裕。他从小饱读诗书,很早就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他也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文人,始终以天下为己任。21岁时考上进士,自此进入仕途,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他仕途一片坦荡,前期稳步前进。直至宋神宗继位时,他已经是名闻天下的大文豪了,仕途也进入巅峰,官至宰相

他早期受过欧阳修的提携,深得其赏识。说巧也不巧,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愈,柳宗元之外,其余五人都受过欧阳修的恩惠。

其实也很好理解,大家都是文人,欧阳修又是当时的文坛领袖。领袖自然会罩着后生,后生也渴望得到前辈的庇佑。

苏轼出仕

与王安石相比,苏轼的家境就显得不那么富裕了。然而与一般的老百姓相比,他们苏家也算是大富豪了。

苏子瞻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老泉多次进京赶考不中。他21岁那年,与18岁的弟弟苏辙一同考中进士,震惊文坛。

当时欧阳修是主考官。因苏东坡的文笔与其极为相似,导致很多同僚以为苏东坡乃其弟子。

苏家兄弟同时考中进士,难免让人怀疑欧阳修有袒护弟子之嫌。但其实当时欧阳修还没有见过苏家兄弟,他俩也不可能是其弟子。

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唯一的一次,兄弟二人一同考中。坊间有传闻苏氏一门三父子同时考中进士,实为误传。

不过父因子贵。儿子考试考好了,父亲自然也能得到赏识。苏老泉虽然屡试不中,这一次也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可了。

苏家父子三人一同出仕,风光一时无两。苏家祖上本是贫农,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农民想翻身实在是太难了。

从苏父这一代,终于从农民阶级变成了地主阶级,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真可谓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苏东坡为人豁达,耿直。这种性格的人,注定不受同僚的待见。他的仕途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王安石变法

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不得不提一下,欧阳修年长王安石15岁,而王安石又年长苏轼15岁。在王安石眼里,东坡也是后生

宋朝轻视武力,国力衰弱。辽国和西夏屡屡进犯,北宋连年吃败仗,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宋神宗继位以后,力图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个时候,力主变法的王安石就得到了重用。君臣二人一拍即合,于1069年大胆实行变法。

变法的目的是使国家强盛,军队强大,百姓安居乐业。出发点是好的,新法推行的前期也卓有成效。

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变法不够彻底。封建社会满足的是地主阶级的需求,满足不了农民阶级的需求。

变法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就和商鞅变法一样,有很多反对变法的守旧派,想方设法的弹劾王宰相。

官场交锋

对于宰相大刀阔斧的改革,苏轼是持反对意见的。在他看来,宋朝目前的社会现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循序渐进的改进。

王安石由于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宋神宗前期又对他言听计从,因此做事比较独断,听不进别人的谏言。

苏轼上书陈述激进变法的弊端,怎能容于王安石这个顽固的老头呢?于是王安石就安排御史谢景弹劾他,致其被贬。

文学交锋

两人都是当时的文豪,虽然政见不一,但私底下还是有交集的。文学上二人也是相互欣赏,相互借鉴。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恰巧遇到他在午休,就在书房等他。看到了他写的半首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后不由哈哈大笑,心想老头你也有江郎才尽的一天啊,一天到晚变法变法,结果连诗都写不出来了。

苏东坡当即大笔一挥,写下了后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罢,不待老头醒来,自行离去。

在苏东坡看来,菊花很耐寒,秋天的时候不可能大片大片的落下。诗的最后一句就是提醒王安石,他描述错了,不符合自然现象。

待王安石醒来之后,看到后生加的两句诗,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说什么。到底是年长者,不与后生一般计较。

几年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临行前,王安石前来送行。王特意出一对联考他:“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山塘和半塘都是地名,山塘距此七里,半塘刚好在中间的位置,也就是三里半。看似简单的上联,实则难度极大

苏轼思考良久,就要认输的时候,王安石说不急,你慢慢想吧。这千古一对,即便是到现在,也没人能对出。

王安石出此对联不过是想教训后生一下罢了。年轻人不可气太盛,在老夫眼里,你还嫩了点。

苏轼到达黄州后,一日雨后去后院赏菊,发现落了满地的菊花。这才后悔是自己见识短了。

因为自己没见过菊花落满地,就嘲笑王安石不懂自然规律,江郎才尽。现在看来,是自己年轻气盛

结语

王安石与苏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前者的身份多是政治家,而后者的身份多是文学家。

二人政见不同,针锋相对,以致相互弹劾。这种交锋是出于治国理念的不同,而不是个人恩怨。

二人在官场上的争斗,远不及留给后人的诗词歌赋精彩。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神宗   山塘   政见   地主阶级   上联   封建社会   仕途   进士   宋朝   宰相   后生   千古   教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