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时秦王为何数次拔不出剑?是剑太长了吗?说出来别不信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以归顺秦国为由,派使者荆轲携带燕国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在展示时拿着匕首刺杀秦王。

在秦王被荆轲追赶时曾屡次拔剑,却无法拔出来,直到群臣大喊“王负剑!”,秦王才反应过来,迅速把剑拔出来砍伤荆轲的左腿。

可以说如果秦王一直没有拔出剑,那么他就已经是荆轲的刀下亡魂了,今天就来跟大家细说一下为何秦王数次拔不出剑。

一、佩剑的长度

《荆轲刺秦王》中就以明确的提到“剑长,操其室”,意思是剑太长就只能握住剑鞘,所以我们知道了秦王拔不出剑的第一个原因。

1994年出土了一批青铜剑,源自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内,长度约在86至91厘米,这批青铜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时秦剑的规格。

有人认为这八九十厘米的剑不算长,再加上史料记载,秦王身高换算过来也就是1.98米,怎么可能拔不出八九十厘米的佩剑呢?

但是我们要考虑到一个问题,这批青铜剑并不是在主墓室发现的,所以不能说明它们是秦王的佩剑,只能说明当时秦国剑的长度。

工匠们为秦王所铸造的剑肯定要比普通的剑工艺更加复杂,甚至长度更长,根据秦汉史料可知秦王剑长度为四尺,换算后接近1米。

在被刺杀的情况下,要迅速拔出一把接近自己身高一半的剑,并且还要躲避荆轲而绕柱走,秦王拔不出剑也情有可原。

二、佩剑的方法

古人佩剑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挂肩佩戴法,用玛瑙片缝成背带,把剑挂到肩上。

第二种单耳悬挂法,就是要用绳子穿过刀头的圆环再然后系在腰带上。第三种璏式佩剑法,剑柄上装璏,将剑拴在腰间。

秦始皇陵曾经出土过用璏佩剑的兵马俑,我们细细一想,秦王如果用这种方式佩剑,他的身体要保持静止且两臂大开才能拔剑而出。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一旦秦王停了下来,身后的荆轲怕早就用匕首把他刺死了。

三、没有时间拔剑

荆轲行刺秦王的过程虽然记载得很详细,甚至连群臣的反应都可以窥得一二,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是非常短暂的。

荆轲抱着必死的决心来行刺,他怎么可能让秦王有机会反击,并且时间越长对他也就越不利,所以哪怕秦王绕柱躲避他也紧追不放。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王哪还有时间把佩剑拔出来,最后也是因为御医将药袋砸向荆轲之际,秦王才终于有机会拔剑拔出来。

四、秦王的心态

除去以上外在因素,我们还要考虑到内在因素,秦王一个被刺杀的人内心肯定有几分慌张,也许是这额外的情绪导致他拔不出剑。

《荆轲刺秦王》中还提到了“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是说秦王当时心里又急又怕,而且剑插的很紧,不能立即拔出来。

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剑插的紧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很多人会觉得加大力度不就能把剑拔出来了吗?

我们要想到一个问题:亲自带兵征战,连攻数城的人怎么会没有力气拔剑呢?倒不如说是因为秦王当时除了慌张外,更多的是气恼。

你一个小小的燕国来求和的时候竟敢派人刺杀,如此藐视秦国,蔑视我这位秦王,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并且在荆轲被斩后,秦王也“目眩良久”,恐怕当时的秦王真的已经被吓又或是被气到头晕了吧。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知道荆轲其实是一位喜爱击剑,而且是相当有谋略的人。

而在这次的刺杀事件中可谓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但唯独缺少了人和。

秦王允许荆轲亲自上前献图,而侍卫不在跟前,他又离秦王如此之近,这不正是大好时机!

但他败就败在低估了这位一统天下的霸主秦王,也高估了自己的心态和能力。

秦王奋力挣断衣袖,绕柱疾走,虽屡次拔剑却被剑长、“剑坚”、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心态影响,但也一直没有放弃。

最后在大臣的帮助和提醒下与荆轲拉开距离,终于将剑拔了出来,迅速砍伤了荆轲的大腿。

我们必须清楚,以古人的眼光看尤其是燕国人的眼光来看,荆轲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

但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如果荆轲真的刺杀成功,那我们还要等多久才能等到能一统天下的雄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秦王   秦国   佩剑   砍伤   群臣   兵马俑   长度   眼光   心态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