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嗦”螺蛳粉 “香”海内外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全国人民北上赶“烤”,撸一把小饼小葱夹烧烤;南下嗦粉,吃一碗辣爽鲜酸烫的螺蛳粉。两座城市——山东淄博和广西柳州都因当地的特色美食而备受关注。

与淄博烧烤跃居“新晋网红”相比,柳州螺蛳粉从“网红”到“长青”的经历更引人思考:从只能堂食的“土特产”到全球邮购,日均超过550万袋螺蛳粉从柳州发往世界各地;从不被理解的怪味儿美食,到年轻人纷纷种草、朋友圈不断扩大的全球小吃,2020年起,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收入年均实现约100亿元增长。这碗风味独特的小米粉已经风靡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柳州的一张金名片。

一碗柳州“土特产”是如何发展成一份产业的?为什么能够实现从“网红”到“长青”?螺蛳粉产业发展又是如何促进乡村振兴的?记者进行了探访。

“土特产”中凝结乡愁

——“不食螺蛳粉,枉为柳州人”,螺蛳粉是千百年来柳州烟火气中孕育出的特色产业

红彤彤的辣椒油漂浮在汤上,绿油油的时令青菜配在一旁,金灿灿的腐竹、圆鼓鼓的豆角、切成细丝的黑木耳和高温油炸后香脆的花生米点缀其中。酸笋的“臭味”和螺蛳汤底的鲜味包裹着每一根劲道爽滑的米粉……嗦上一碗,酣畅淋漓。

柳州人嗦螺蛳粉的历史悠久。白莲洞遗址考古发现柳州人食用螺蛳的历史可追溯至两万六千年前,明代徐霞客《粤西游日记》中曾记载柳州人买米粉吃的场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柳州谷埠街“牛奶巷”“螺蛳巷”一带即有不少从事煮螺、炒螺的生意摊点。改革开放初期,谷埠街夜市兴起,一些食客要求摊主把米粉放在螺蛳汤中,螺蛳粉由此诞生。随着时间推移,酸笋、木耳、腐竹、花生米、豆角等各种辅料也被盛进这碗小小的米粉里,最终形成“鲜酸香辣烫爽”的螺蛳粉配方,在人群中流传开来。

“我跟我先生谈恋爱的时候,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爬马鞍山,我们都会找地方先吃一碗螺蛳粉。嗦粉是当地人的生活形态,伴随着每个柳州人的成长。现在每次出差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儿,也是去我们的实体店吃一碗螺蛳粉。”好欢螺品牌创始企业、柳州市得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俸静洁说,对于柳州人而言,螺蛳粉这一地地道道的“土特产”,早已成为他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始是路边摊,后来是小门店,最后变成连锁店。本地人常吃,外地人吃了还想吃。敏锐的柳州市委、市政府发现了螺蛳粉的产业潜力和富民能力,迅速行动起来。

2010年,启动“螺蛳粉进京行动”,投入100万元到北京开设两家实体店;2011年起,每年举办“柳州螺蛳粉美食节”,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嗦粉游玩;2012年,策划了万人品尝螺蛳粉活动,借助新兴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互动出圈……

政府部门“亲自下场”推介和宣传,很快打响了螺蛳粉的知名度。但成本高、产品适应性等问题,也给螺蛳粉实体店走出柳州带来了不少困难。与此同时,店家发现,走向天南地北的柳州人,希望能够随时吃上一口螺蛳粉;吃过螺蛳粉的外乡人,念念不忘却没有机会再来柳州……

俸静洁回忆,好欢螺品牌创始人张晓献最初只在柳州开螺蛳粉实体店。2012年,从小跟张晓献十分亲近的侄女要上大学了,离家前专门到店里吃了一碗螺蛳粉,并对姑姑说:“如果能带着螺蛳粉一起上学,就不会那么想家了。”

让螺蛳粉能跟着柳州人一起走。侄女无心的一句话,却成了好欢螺等企业不断探索螺蛳粉袋装产品的动力。

工业化思维催生飞跃

——螺蛳粉上了流水线,“四化建设”为柳州螺蛳粉插上飞向广阔天地的翅膀

“国民神车”五菱宏光、金嗓子喉宝、装载机销量位居全球第一的柳工集团……工业可以说是柳州的最强底色。强大的制造基因,同样被移植到农产品的深加工中。

2014年,基于前期不少企业对螺蛳粉袋装生产的摸索,柳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要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和发展柳州螺蛳粉。当年年底,首张预包装柳州螺蛳粉食品生产许可证颁发,首家袋装螺蛳粉生产企业应运而生,柳州螺蛳粉自此进入了工业化生产、袋装速食的时代。

“工业化理念主要是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这‘四化’的建设。多年来,柳州正是围绕这4个方面来推进螺蛳粉全产业链发展。”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卢世昌表示。

为促进螺蛳粉产业的“四化建设”,柳州还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出台方案和政策20多项,并着手制定螺蛳粉生产标准。

“当前,柳州已建立起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出台覆盖全产业链6个子体系的564项标准,确保柳州螺蛳粉质量安全,突出‘柳州味道’。”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8年,“柳州螺蛳粉”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政府到企业,都非常重视品牌的培育,现在柳州螺蛳粉有200多个企业品牌,未来要重点培育一些大品牌。”卢世昌说。

2021年,柳州螺蛳粉年寄递量突破1亿件,成为全国仅有的3个突破1亿件单品之一。火遍全国的螺蛳粉远销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出口增速达63%。

“现在不仅在外地上学能随时吃到螺蛳粉,在海外也能买到螺蛳粉了。”俸静洁说,如今,好欢螺已经建起标准厂房和现代化生产线,从原材料生产到袋装加工,都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政府部门在工厂用地租金、出口资质认定、原材料基地建设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这也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了!”

好食品离不开好原料

——螺蛳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和农民的紧密合作、共富共荣

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00.7亿元,全产业链带动30多万人就业。广阔乡村和万千农民既是螺蛳粉产业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每年7月开始,选用麻竹产的大头笋,剥壳洗净后装缸。一定不能用自来水,要用山泉水和老酸水按比例封坛腌制3个月左右,才能腌出香脆爽口的酸笋。”在一排排白色的酸笋缸前,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百乐村村民韦海燕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他们家传统的酸笋腌制工艺。

韦海燕一家是螺蛳粉产业链条的深度参与者。她与丈夫黄继华早年返乡创业,主要种植麻笋,并腌制酸笋出售。2018年,做大做强的韦海燕带领村民成立了种养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每年腌制酸笋六七十万斤,既供应广西本地,也供应外省市的螺蛳粉实体店。“从10年前几毛钱一斤的竹笋,涨到现在的两块多钱一斤,种植的100亩竹林每年收入约20万元,腌制成酸笋,又能赚将近20万元。”黄继华说。

柳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覃艳梅认为:“柳州螺蛳粉的发展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三产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培育拉动二产加工业的发展,最终推动一产螺蛳粉原材料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广西好望角农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培育大棚内,数以万计的菌棒林立,工人正忙碌处理菌棒准备装运。“今天早上已经装走一车,有1.1万棒,下午还有一车。”公司木耳种植基地负责人罗俊烽表示,公司已建立起一条“食用菌棒制作-培育-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黄世凡是柳州市鱼峰区雒容镇竹桐村的村民,经罗俊烽介绍,2022年春季,他在自家院子搭设50平方米大棚,尝试种植3500棒木耳,仅用空闲时间护理,木耳纯收益3600元。

黄世凡当即决定贷款20万元用于木耳种植。2022年秋冬,他种植5万棒木耳,收入5.2万元,今年春季又增加了3万棒。“木耳养护相对轻松,收入还高,下半年我想扩大到15万棒。”黄世凡说。

当下,更多的韦海燕、黄世凡正纷纷投入螺蛳粉原材料供应链,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村里产业、人气更旺。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下,农民与市场的衔接更加顺畅,不仅种地更轻松,收入也显著增加。2022年,柳州市配套建设的螺蛳粉原材料种养基地规模约65万亩,助力2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近万元。

“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螺蛳粉全产业链突破千亿元。”卢世昌说,螺蛳粉产业链长,创造就业的潜力大,是重要的富民产业,“这碗风味独特的螺蛳粉,已经成为柳州干事创业创新的新标志。”(记者吕珂昕、宫宇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螺蛳   柳州市   柳州   米粉   木耳   土特产   产业链   海内外   原材料   广西柳州   产业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