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40亿建造!我国“最失败”的水利工程,为何至今没被拆除?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大嘴社科

编辑:大嘴社科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经了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为黄河流域的农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黄河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黄河由于含沙量高,水势汹涌,沿岸地区经常遭受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保护沿岸地区免受洪涝灾害,中国历朝历代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治水工程,比如修建堤坝和开凿渠道等等,修建三门峡大坝便是其中的一项治理工程。

三门峡大坝耗费巨资40亿,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存在虽然给河南和山东人民带来了福祉,却让陕西民众十分头疼,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修建之初,备受争议

古代的时候,为了防止黄河水势汹涌,泥沙堆积的情况,一般只采取抬高防洪堤的方法,但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流的冲击,无论多高的防洪堤都有决堤的一天,给沿岸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莫大的损失。

黄河水灾频发的原因与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其中发生水灾最频繁的,要数三门峡和花园口一带。

到了建国之后,黄河河套地区春涝频发,由于上游地区河水解冻,下游地区河水冰封,因此每一年都需要对黄河下游地区进行炸毁冰面等人工干预,如何解决洪涝灾害,使黄河能够造福百姓,是新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之后的几年里,山东省和河南省都深受其害。当时,山东省和河南省地区遭受了严重灾害,土地盐碱化,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大降低,灾害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农田作物绝产的情况。

1954年,山东省和河南省人民苦其已久,因此向国家请愿,请求改善这一现状。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国水利部门在听取了山东省和河南省人民的心声之后,最终决定在黄河上游建造一座水利大坝。

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给予了我国大量经济援助。为了能更好的建造水利大坝,充分发挥水利大坝的作用,中央委员会派遣周恩来总理前去同苏联协商,最终将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纳入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项目之中。

苏联派遣水利专家伯克夫前来支援我国,伯克夫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提议将水利大坝修建在黄河径流量最大的潼关地区。但是后来我国的专业团队在经过了一番实地考察之后,发现潼关地区有许多条件都不满足于修建大型水利堤坝。

首先潼关地区的土质疏松,其次潼关地区的地势较高,一旦出现了水利大坝坍塌的情况,将会给陕西省带来深重的灾难,给陕西省百姓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所以我国的水利专家们当即一致否决了苏联专家伯克夫的提议。后来,水利专家们在对黄河沿岸12000余公里的河岸进行考察后,最终寻找到了适合建造水利大坝的地区,这个地区就是河南三门峡。

河南省的三门峡地区,水势湍急,径流量大,完全符合建造大型水利工程的条件。专家们一致举手表决通过,认为三门峡的建造,一定能为黄河沿岸地区带来巨大收益。虽然这一提议,让山东省和河南省的百姓十分满意,但是陕西省的人民却十分不认同这一举措。

陕西省的百姓觉得,如果在三门峡建造了这座大型水利大坝,那么黄河上游的水流和河沙将会淤积,恐怕会对陕西省造成严重影响,危及陕西省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导致土地盐碱化,使得农田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产。

在老百姓的反对声中,一名清华的水利专家站了出来,他就是黄万里。黄万里表示,他不支持三门峡大坝的建造,一旦建造成了,将给陕西人民带来灾祸。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转移问题,将灾祸从山东省和河南省转移到陕西省。

然而黄万里的否决声在众多专家的赞同声中被淹没,再加上三门峡大坝是个大工程,在否决声出现时,已经投入了建造,花费了不少经费,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迎难而上。

三门峡工程的实施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黄河下游百姓,使他们能够免受洪涝之苦,施工人员马不停蹄的加紧工作。这项工程从开始投入建造到正式投入使用,前前后后用了不到7年。

在这7年里,中央更是拿出了根治黄河灾害的决心,拨了40亿巨款来建造三门峡大坝。40亿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这对于中国财政来说也是莫大的压力。好在,最终三门峡大坝终于建成,并且正式投入了使用。

建造之后,问题显现

河南三门峡大坝竣工投入使用后,河南省和山东省的农作物产量在第一年的时候就收效明显,从三门峡大坝没建造时的每年约150万亩农田被淹没到建造三门峡大坝后的农作物产量快速增长,三门峡带来的作用太大了。

根据后来的相关统计,建造完三门峡大坝的山东省的小麦平均每亩单产量比没建造三门峡大坝,深受洪涝灾害困扰的时期,产量要高出3至4倍!

与此同时,河南省的粮食和棉花产量,都比之前遭受洪涝灾害时高出了5至6倍的产量。

说三门峡大坝是山东省和河南省的救星一点都不为过,但是对于陕西省来说,三门峡大坝的出现就没那么招人喜欢了。三门峡大坝的建造,不但没有为陕西人民谋福音,反而给陕西省人民带来了一些灾难。

由于三门峡大坝建造在下游地区,所以位于黄河上游的陕西省常年遭受洪涝灾害,对陕西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河南三门峡大坝建造之时,并未考虑到黄河流域土质疏松以及泥沙堆积的问题,这是河南三门峡大坝建造过程中的一大致命缺点。

根据后来的相关统计,在河南三门峡大坝竣工的几年内,库区内的泥沙堆积量就已经高达15亿吨左右,河床也被抬升。

从1965年到2008年间,渭河流域共计发生了137起洪涝灾害,相比三门峡大坝建成前增加了50%,直接经济损失更是超过了2000亿。这也恰恰印证了黄万里的说法,但此时后悔已经为时已晚了。

由于泥沙的沉积,水排不出去,陕西省的大量农田被泥沙覆盖,最终导致土地逐渐盐碱化,粮食产量骤减,且问题越来越严重。

除了粮食产量骤减的问题之外,还危及到了六朝古都西安人民的生活。1961年的下半年,原本从上游来的的15亿吨泥沙,在水坝的作用下,全部堆积到了潼关至三门峡的河道上。渭河两岸的百姓深受影响,生活处境艰难,其中西安就包括在里面。

当地的人们为了躲避洪涝灾害的影响,20万余名无辜的渭河平原的百姓,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选择往更北方的宁夏迁移。

面对这种情况,专家以及中央对这一问题很重视,在1966年和1968年对河南三门峡大坝做出一系列调整。

首先就是把水库的水位降下来,把原来的十五万瓦的发电机拆掉,换成五万瓦的小型发电机。使水流加速,达到降低泥沙沉积量的目的。

其次为了解决因局部河床抬高而导致水流不畅的问题,在河道上挖了排水洞,以达到排掉泥沙的目的。就这样,国家在三门峡的工程上,足足花了上百亿的资金。

除此之外,我国为了更好的缓解黄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问题,在2001年黄河的下游建造了小浪底大坝水利工程。

小浪底大坝水利工程在吸收河南三门峡大坝水利工程的经验的基础上,弥补了三门峡没有考虑到泥沙堆积问题的缺陷,因此小浪底大坝水利工程的建造十分成功。

建造现状,不断发展

三门峡水坝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之一,坐落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水坝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它不但对中国的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是一处很好的旅游胜地,它的存在,给我国带来了深远影响。

首先,三门峡水坝已经具备良好的防洪涝灾害能力。黄河水坝竣工后,防洪减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三门峡水库还能为周围区域供电、供水等,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次,三门峡水坝在中国现如今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景点。水坝历史悠久,周围水景壮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同时,也给本地的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三门峡水坝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由于水坝已具有一定的悠久历史,因此,为了保证水坝的安全、稳定,必须做好水坝的维修、加固工作。

其次,坝区人为开垦出的人工湖,占用了较多的土地,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力度。

同时,在新能源开发的背景下,三门峡水电站的发电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亟需顺应新能源发展方向,寻求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

虽然水坝的修建困难重重,但在国家和人民的努力下,最终成为了现实。河南三门峡大坝的建立是传奇的,它的建设历程和发展过程,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研究和关注。

总的来说,虽然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有利有弊,但利仍旧大于弊,现如今三门峡水坝在国家水利建设中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这也是三门峡大坝“失败”却不拆除的原因。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三门峡大坝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需直面三门峡水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加以解决。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为手段,才能使三门峡水坝在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中继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渭河   水利工程   潼关   苏联   陕西省   洪涝灾害   黄河   水坝   河南省   山东省   泥沙   河南   大坝   水利   我国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