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寻找《凉州乐》-西凉乐舞与武威腾飞畅想一

在普遍的叙述和认知里,《凉州乐》已经消亡了。“雁过留痕”,《凉州乐》真的消亡了?

河西走廊是历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从古都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而武威就位于河西走廊首端,古代两条陆路丝绸之路从长安始,在此汇集,经“河西走廊”继续向前。所以,武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繁华都市,享有“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和“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美称。

史志告诉我们,武威称为“凉州”,始于汉: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军西征,进攻河西走廊,将匈奴彻底赶出河西,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汉“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西北设凉州刺史部,辖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张掖郡、陇西郡等十郡,以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治所。汉唐之际,凉州是中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五凉至隋唐,凉州是仅次于长安的繁华大都市。

武威与金城、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接境,在军事上就赋予了它成为历朝历代控制北边突厥、西边西域各族、南边吐谷浑和吐蕃要冲的重要责任。武威地处开阔的走廊平原,祁连山的雪水营造了丰沛的水源,因此武威地区农业和畜牧业相当发达,物产丰饶,可以提供足够的物资供应。因此,武威既成为中原历代王朝经营西域的后方基地,又成为突厥、吐蕃等各方势力入主中原的抢夺之地。古凉州是一个多民族活动过的地方,秦汉以来,除汉族外,先后有戎、翟、大月氏、鸟孙羌,匈奴、氐鲜卑,吐藩、回鹘,党项、蒙古、满、回等民族活动过。少数民族好歌舞,因此古凉州有很好的歌舞习俗。因此,武威既是西域及各民族商贸交流的重镇,又是各种文化汇集、交流、融合、创新之地。

公元291年,西晋的一场缘起于皇族内乱的“八王之乱”,历时16年,导致了西晋的亡国及中原大地上近300年的动乱。而此时的凉州,凉州刺史张轨趁着“八王之乱”割据凉州,平定内乱,收容各地流民,保一方安宁。“五胡乱华”,中原士卒惨遭涂炭,纷纷移居凉州,给凉州带来了中原的文化。

在中原地区,长期占据汉民族传统音乐主导地位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的清商乐。据说清商乐起源于古代的商歌,在《淮南子》(卷十二)〈道应训〉记载,春秋时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在齐桓公路经的地方“击牛角而疾商歌”。据记载,此时的商声凄凉悲切。东晋以后,清商乐加入了南方的民谣、俚曲吴声、西曲,引起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而日益兴盛。清商乐盛于三国时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说:“太祖(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据记载,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等都曾依清商三调的乐曲写了很多配合歌舞的诗歌,并成立了清商署。此时的清商乐成为诗、歌、舞、曲并茂的宫廷宴乐。西晋武帝也是个酷爱清商乐舞的皇帝,他保留了曹操时期的清商署。

永嘉之乱中,清商署的乐工舞人大部分流散。一部分人西上,在凉州定居,一部分人南下。于是清商乐传入了凉州,与西域的乐舞、凉州本地的曲乐融合发展、创新。而最终促成凉州乐舞、凉州曲形成的,是公元376年前秦吕光攻占龟兹后撤出时,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公元386年吕光在凉州建立了后凉政权,西凉乐舞与西凉乐逐步繁盛,此时的西凉乐因为融入了大量的龟兹乐舞,因此曲调欢快,器乐丰富。此后,西凉乐便在不断地把凉州当地音乐同汉族古乐、西域音乐和印度音乐互相交流融汇,并不断创新、完善,流行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唐各代。凉州乐的代表作《秦汉乐》传入北魏后改名为《西凉乐》,被尊为“国乐”。《旧唐书·音乐志》说《西凉乐》“最为闲雅”。

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魏太武帝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东还时迁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万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凉乐》遂流播到长安,魏、周之际作为国伎。《西凉乐》在隋七部乐、隋唐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地位仅次于《清商乐》。

《旧唐书·音乐志》认为《西凉乐》的特点是“中国旧乐而杂以光胡之声”,娴雅、柔婉。《隋书·音乐志》描述较为详细:属“壹越调”(即正宫调),分为歌曲(声乐)、解曲(器乐)、舞曲(舞蹈伴奏曲)三种。据记载,《凉州乐》著名的乐曲有《永世乐》《神白马》、《万世丰》、《燕支行》、《于阗佛曲》、《慕容可汗》、《杨泽新声》、《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等,大部分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和佛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

在隋唐宫廷所有的乐队中,《西凉乐》的乐队组织和演出规模是最大的,乐器种类和乐工人数也是最多的。乐器有钟、罄、弹筝、捣筝等,以及卧箜篌、琵琶、五弦、笙,萧、大筚篥、竖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十九种,乐工二十七人,演出时伴有歌舞。《西凉乐》的舞蹈分为白舞和方舞两种。白舞是单人舞,方舞是四人合舞。现存敦煌史料《儿郎伟》记载了古代凉州歌舞兴盛之状:“伏丞(承)大王重福,河西道泰时康,万家歌谣满路,千门谷麦盈仓。”

到了唐代,武威出现了以地名为乐名的《凉州大曲》。《凉州大曲》是在《西凉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歌曲”、“解曲”、“舞曲”组合而成的大型套曲。天宝十三年,凉州督都杨敬述率乐工、舞伎、倡优,前往唐都长安进献了大型歌舞曲——“凉州”。《开天传信记》对此做了记载并详细描述:“西凉州俗好音乐,制新曲曰‘凉州’,开元中列上献之。”酷爱音乐的唐玄宗经常演奏于王殿,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套曲。唐玄宗把其中的《婆罗门》改编为《霓裳羽衣曲》。

《凉州大曲》在唐代就流传到了江南,甚至吐蕃。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后,星散四处的梨园弟子把《凉州大曲》带到了祖国的各个角落。

随着时代的变迁,《凉州乐》《凉州大曲》逐渐散迭,似乎成为一声历史的叹息。

据洪迈《容斋随笔》:“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凉州,今转为梁州,唐人已多误用。”王国维在《唐宋大曲考》中说宋大曲十八调中,正宫调、道调宫、仙吕宫、黄钟宫中都有梁州大曲,还有《拓枝》等。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述的宋官本杂剧中,有七本是标明为“梁州”的:《四僧梁州》、《三索梁州》、《诗曲梁州》、《头钱梁州》、《食店梁州》、《法事馒头梁州》、《四哮梁州》。董解元《西厢记》中的“梁州缠令”,南戏中的“梁州令"、“梁州序”,北杂剧中的“小张州”。“梁州第七”等以“梁州”为曲名的曲牌,都是《凉州》大曲的部分章节。

顺着这些记载,我们对《凉州乐》的遗存,有了这样的想象:

1.它依旧散存于当代保留的古曲谱中。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至今尚存的南音有清代林祥玉先生的《南乐指谱》四卷,收三十六套指套、十三套大谱、四套外谱;有林霁秋的《泉南指谱重编》和《南音精选》。《泉南指谱重编》收四十五套指套,十三套大谱,共六册;《南音精选》共十三集,散曲十集三百四十阙,套曲二集九阙,过曲一集四十八阙。在一些翻印的南音古曲谱中,我们发现了《梁州曲》、《甘州曲》的记载,查找到《阳关曲》等曲牌。今存唐传乐曲《苏莫遮》、《轮鼓浑脱》、《剑器浑脱》、《拨头》诸曲本源于西域,传入日本的部分基本保持着原龟兹调名,音律采用龟兹律。

2.保存在出图的古乐谱中。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音乐天书”《敦煌乐谱》中有有两首为《伊州》和《又慢曲子伊州》。伊州古属凉州府管辖,宋王灼《碧鸡漫志》云:“《凉州》,《甘州》,《伊州》,《西凉乐》也。”属于《西凉乐》部中。

3.存在于古老的戏剧音乐、小曲中。中国的戏剧源于先秦的乐舞谐戏“俳优”,后见于汉朝“百戏”。在中唐由唐玄宗所建“梨园”,使得戏曲艺术者得正规化训练。宋代杂剧及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型的标志,元杂剧使其鼎盛。因此,是不是可以这样设想,凉州乐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戏曲古乐中?音乐史学家何昌林教授认为“剧曲散唱,散曲剧唱”,广布于西部的小曲、念卷、孝贤是不是也有凉州大曲的踪影?

400多年间凉州乐起起伏伏,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到民间,它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行走在寻找的路上,也呼唤更多的人行走在寻找的路上。(凌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乐舞   西凉   西域   河西   乐工   敦煌   大曲   河西走廊   中原   长安   武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