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一方的王国,被三个帝国轮番揍,吐谷浑是怎么混到这份上的?

青海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之上,自古以来,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原王朝很晚才与青藏地区建立密切的联系。在魏晋以前,羌人是青海地区的主要居民。

但在魏晋以后,受民族大迁徙的影响,青海地区也迁入了一些新的民族成分,比如鲜卑人。

鲜卑人是中国古代活跃在辽东地区的东胡人的后裔,东胡人在秦汉之际被匈奴人击败,而鲜卑人作为东胡人的一支保存了下来。

随着汉王朝对匈奴不遗余力的猛烈打击,匈奴势力瓦解,本已没落的鲜卑人趁此机会崛起。在魏晋以后的天下乱局中,鲜卑人在中国北方建立起多个政权,深刻的影响了中原的局势与文化。

而与此同时,鲜卑人的一个分支跋山涉水来到了青海地区,并在此生根,建立起兴盛了三百多年之久的吐谷浑王国。

▲吐谷浑王国

自汉以来,随着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关系趋于密切,中原政权中往往会任用不少游牧民族的人才。在三国之一的魏国,就有不少鲜卑贵族供职于中央。吐谷浑本为人名,是鲜卑慕容部落的一位部落首领,其家族世代为中原王朝效力。

吐谷浑的曾祖父莫护跋曾是曹魏著名将领司马懿的部将,因军功而显贵,并建立了自己的汗国;其祖父慕延曾出征辽东,因军功而获得提拔;吐谷浑的父亲名为涉归,也是因为军功而得到朝廷的嘉奖,被封为鲜卑单于。

▲永嘉之乱

而到了吐谷浑这一代,此时的西晋王朝因为持续的内乱而趋于崩溃,在内乱的最后,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趁机进攻中原,引发“永嘉之乱”。而永嘉之乱使得原有的国际秩序全然崩溃,各游牧民族纷纷在此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国。

在涉归死后,其嫡子慕容廆即位为单于,而作为庶长子的吐谷浑因为与弟弟不和,率领本部部众一千七百多户离开了家乡,往西寻找新家园。从今内蒙东部至今青海青海湖一带,旅途上万里,吐谷浑和他的族人不辞辛苦来到此地。

但当时青海一带并非无人居住,这里有世代居住于此的羌人。羌人据传也属于华夏民族的一支,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见诸于文字记载中,作为游牧民族的一种,曾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区。

秦汉时期,发展壮大的羌人部落开始活跃在历史舞台之上。两汉时期曾有一个“西羌”的特谓,专指内迁到陇西地区的羌人部落。汉朝曾设立“护羌校尉”一职管理内附的羌人,但到了东汉中后期,这一官职渐趋废黜,羌人与汉朝的冲突也日趋激烈,东汉与羌人长期的战争也加速了其政权的衰亡。

▲羌汉战争

而这样一支顽强、庞大的族群,必然不能容忍新的民族来与他们抢占草场和水源,因此,羌人和新迁徙而来的鲜卑人矛盾较为激烈。在吐谷浑死后,其子吐延即位,在吐延在位期间,其在沙州建立了政权,并用自己父亲的名字作为整个部落的名号,由此,吐谷浑汗国正式形成。

而吐延随后在与羌人的斗争中被当地一个羌人首领刺伤而死,吐延在死之前告诫儿孙“速保白兰”。白兰是当时吐谷浑人在青海地区建立的一个战略基地,其地在今青海海西或海南地区。

而正是依靠这一基地,吐谷浑保全了自身的实力。在叶延的儿子辟奚即位后,其积极与西秦通好,被西秦封为“白兰王”。

在一步步稳固自身之后,吐谷浑开始谋求汗国的发展,因为自身文化的落后,吐谷浑的首领非常重视引进人才,包括当时中原地区的儒生。经过此后数代人的经营,吐谷浑的势力遍及甘青地区,国势蒸蒸日上。

▲十六国时代吐谷浑地缘形势示意图

但由于吐谷浑毕竟只是一个苦寒之地的部族政权,其与中原地区或者河陇地区的政权相比,实力有不小的差距,而吐谷浑的首领也非常善于审时度势,不断依附强权。

在南北朝时期,吐谷浑一度依附于北方强大的北魏王朝,不但接受北魏的册封,同时长期向北魏进贡,吐谷浑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地位。

除了依附于北魏,吐谷浑与当时的南朝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刘宋王朝取代东晋后,吐谷浑曾第一时间就与刘宋建立联系,并向刘宋王朝贡献特产。

吐谷浑在西秦灭亡后完全占有了河南地,而其同时向北魏和刘宋两个王朝报捷与献俘,获得两大王朝的加封进爵,吐谷浑可汗因此获得“河南王”的称号。

魏晋南北朝的大浪淘沙使得自晋末以来的多个游牧民族政权相继消亡,即使是鲜卑政权中最强大的北魏也最终分裂消失,而一隅之地的吐谷浑却一直延续了下来,至隋唐时期已经是中原政权不可小觑的地方势力。

▲西晋时代北方各族分布图

公元589年,分裂混战长达近三百年的中原地区因隋王朝的建立而归于统一。统一后的隋王朝很快就达到了一个极盛的状态,成为东亚地区最为强大的政权。

但此时已经在甘青地区形成气候的吐谷浑王国一方面与隋朝表示亲近,其首领还娶了隋朝的公主;但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吐谷浑经常侵略隋朝的边疆,使得隋朝与吐谷浑之间一直存在嫌隙。

但此时的隋朝还在致力于内部的发展,还没能腾出手来解决这一问题。直到隋炀帝在位期间,隋朝为了沟通西域与中原,从而建立可靠的东西商路,不得不着手处理这个盘踞在青海地区威胁河西走廊安全的吐谷浑王国。

隋朝大业五年,隋炀帝派遣大军进攻吐谷浑,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基本占领了吐谷浑王国,此时的吐谷浑仅剩下少部分的地盘还在自己的手中。

在攻占吐谷浑之后,隋炀帝在其地设置了西海、河源等郡,历史上首次将青海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但随后,因为隋朝政权的迅速崩溃,吐谷浑卷土重来,重建了自己的王国。

▲隋炀帝影视形象

在此之后,恢复元气的吐谷浑不断进攻中原边境,即使是唐朝建立后吐谷浑的骚扰举动也没有停歇。

从唐朝武德初年至贞观八年,吐谷浑一共侵扰唐朝边境二十余次之多,给唐王朝造成极大的困扰。但因为当时的唐朝内政不稳,对于这种小规模的袭扰也就持容忍态度。

直到贞观八年,唐朝已经有了充足的余力来应对西北边患,而吐谷浑却在当年仍然进犯,唐朝因此派出大军进攻吐谷浑。

在李靖、高甑生、道颜三路大军的打击下,吐谷浑无力招架,迅速溃败。但唐朝并没有直接占领吐谷浑,而是保留了其政权与王族,只是使其作为自己的一个藩属国。

而后东亚局势发生了大变动,在青藏高原上新崛起了一个吐蕃王朝。吐蕃王朝在赞普**干布时期得到统一,并迅速发展为一个强国。而吐谷浑此时正卡在吐蕃控制河陇地区的要道上,自然被吐蕃觊觎。

▲唐前期形势图

在高宗显庆三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投奔吐蕃,将吐谷浑的一切情报都出卖给了吐蕃,正想征服吐谷浑的吐蕃因此发兵攻打吐谷浑。

作为唐朝属国的吐谷浑向唐朝求援,但此时的唐朝忙于辽东战事,加上唐朝内部并没有意识到新崛起的吐蕃对自己是一个多大的威胁,因此也就意识不到吐谷浑的战略地位,因此没有发兵救援吐谷浑。

吐谷浑无力抵抗吐蕃的进攻,因此迅速灭亡,其国王携带家眷内迁到凉州,寻求唐朝的庇护。

十二年之后,唐朝平定辽东,转身迎战吐蕃,唐高宗派大将薛仁贵带领十万大军进攻吐蕃,但在大非川之战中,由于唐军内部不和,中原士兵又水土不服,终致十万大军在吐蕃四十万军队的围攻下全军覆没,薛仁贵等人均被俘虏。

但因为这场战争使得吐蕃也损失惨重,吐蕃最终选择与薛仁贵约和,薛仁贵等人才得以回国。但此战之后,唐军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帮助吐谷浑复国,存在了三百余年的吐谷浑王国就此彻底灭亡,吐谷浑成为了吐蕃的一个附属邦国。

▲薛仁贵影视形象

从吐谷浑可汗西迁至青海到吐延建立吐谷浑王国,再到吐谷浑被吐蕃灭亡,吐谷浑王国历经了十六国至隋唐三百余年的历史。而在这三百余年中,吐谷浑人虽然历受异族乃至敌国的打击,但总能保全自身,在乱世之中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这与吐谷浑的部落首领的政治智慧是分不开的。

在西迁至青海后,吐谷浑面临当地羌人的排斥,以致于首领吐延被杀。但针对羌人是一个分散孤立各自为政的群体,吐谷浑人积极寻找盟友,以保全自身,为吐谷浑在青海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

而后,针对周遭敌国的敌视,吐谷浑一方面借助地形积极抵抗,另一方面积极依附于强国,甘于臣服,寻求庇护,为吐谷浑的稳固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之下,吐谷浑从一个只有一千余户民众的小部落一步步成长为“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的一个地区强国。

当然,吐谷浑之所以没有像他的其他母族政权一样消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地理原因,那就是吐谷浑远离中原,避居荒凉之地。青海所处的青藏高原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太过荒凉恶劣,经济价值不大,因此并不积极争夺。

而正因为青海的土地产能太低,无法满足一个强大的王国的消耗,吐谷浑必须借助于四处劫掠,而这使得其与中原王朝的矛盾日益激烈。青海的战略地位的突出是在隋唐时期出现的,因为其扼守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沟通西域的关键所在,为了保障这一通道的安全,中原王朝必须控制青海。

而由于吐蕃的崛起,吐谷浑的战略地位就更为重要,其成为唐王朝与吐蕃的一个缓冲地带,但由于唐王朝的错误策略,导致吐谷浑被吐蕃完全占据,唐王朝因此丧失了极大的主动权,以致于日后在与吐蕃的交战中吃了大亏。

参考资料:

《吐谷浑与唐王朝的和战关系略论》

《吐谷浑王国的兴衰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大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吐谷浑   王国   吐蕃   王朝   中原   鲜卑   帝国   青海   唐朝   政权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