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泉义学:南宋莆田著名的理学书院

义学,又称“义塾”。在中国古代,通常是指以公款或地方士绅筹集私资创办的免费学校。招生对象多为寒门子弟,教学内容则大多以识文断字为主。《新唐书·王潮传》记王氏兄弟入闽,“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这可能是福建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义学。而理学书院,则是由理学家创办的,以传道授业、研究和传播理学思想、弘扬儒学传统为主的教育机构。红泉既名“义学”,在此又称之为“理学书院”,况且是“著名的”,岂非自相矛盾?

其实,在古代书院的发展进程中,也有一些教学机构,虽无书院之名,却有书院之实。南宋时期莆田的红泉义学,就是这样一所书院。

红泉义学的创建者,据明代莆田著名理学家郑岳所说,为莆田世族姑青林氏。此林氏家族,在宋代有名林回年者,“嗜义乐施,尝创红泉义学,延族子艾轩讲授伊洛之学,四方学徒至者咸馆榖之。平居积阴泽以惠利人人,至于今子孙独盛”(明郑岳《明奉议大夫山东按察司佥事谷斋林公墓志铭》)。文中所说的“艾轩”,即著名理学家林光朝。“伊洛之学”,即北宋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的理学,因二人讲学之地有伊河与洛水而得名。林回年创义学,所延聘的主讲却是一位有着“南夫子”之誉的大理学家,堪称独具慧眼。这就为其所创的义学走向理学书院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林光朝(1114—1178年),字谦之,号艾轩,莆田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年五十,方进士及第,任袁州司户参军。地处家乡莆田黄石的红泉义学,本为林氏家族的义塾,但自从林光朝担任主讲之后,红泉之名声誉远播,四方来学者众多。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事例,是朱熹少年时曾赴莆田访学,在红泉义学与林光朝和方次云作过学术交流。朱熹认为,对常人而言,二程的学说不容易理解,“易晦而难明,某少年过莆田,见林谦之、方次荣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朱子语类》卷一三二)。这是后来朱熹在书院讲学时,与其弟子所言。

文中的方次荣,应为方次云。因朱熹长期在闽北一带生活,受闽北建瓯一带方言的影响,“云”“荣”同音,朱熹外地弟子在此误记了。“次云”为南宋莆田名儒、著名藏书家方翥的字。这是艾轩学派中一位不太为人所知的学者,其原因,盖因其理学方面的成就被其文献、藏书方面的成就所掩。必须指出,朱熹之赴莆田,只是访学,而非有的学者所说的从学。在正史和相关地方志书,以及朱熹本人及其后学的著作中,均无史料能够支撑起朱熹“从学”艾轩这一说法。

史载,林光朝“少有声场屋,再举礼部不第,不复以得失为意。闻吴中陆子正学出尹和靖,遂往从之,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他在南宋闽中早期的理学传播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红泉义学,又名东井书堂,是一所无书院之名而有书院之实的著名学府。史载,东井书堂在兴化“郡东南二十里,工部侍郎艾轩先生林光朝讲学之所。中书舍人张孝祥书额,有拜经堂、师儒坊”(林光朝《艾轩集》卷十《附录·遗事》)。《福建通志》亦载,“东井书堂,在府城东二十里。宋林光朝讲学处,有拜经堂。今地名红泉者是也”(乾隆《福建通志》卷六十二)。

之所以说红泉义学“无书院之名而有书院之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林光朝办学,与一般的私学不同,是其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所招收的生员,实行全面开放。从家族来说,不限于一家一姓;从地域来说,不限于莆田一地,从而与仅限于家族子弟的私塾判然有别。由于四方来书院从学者多达“数百人”之众,其学说在当时就产生了重大影响。林光朝的四传弟子、著名诗人刘克庄在《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中说:“艾轩来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艾轩去,网山嗣讲业,网山卒,乐轩嗣焉。里中前一辈及老艾之门者众矣。”莆田陈宓,从学于朱熹和黄榦。他在《艾轩集序》中也说:“先生行古道,言动为时取式,教授生徒,非礼不行,四方翕然响应来学者,亡虑数百人,道尊德盛。”

林光朝不仅在当时产生影响,而且还形成学派,史称“艾轩学派”。清黄宗羲《宋元学案》为其专辟“艾轩学案”,揭示其学术渊源为“自少闻吴中陆子正学于尹和靖,因往从之,由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先生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对其在社会各界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南渡后,倡伊洛之学于东南者,自先生始”。

二是鲜明的学术传承性。在学术和师资上,红泉义学具有鲜明的传承性,这是南宋不少由理学大师开创的书院所共有的特点。

林光朝师承于陆子正。陆子正,名景端,本浙江海宁人,后徙居吴中。从尹和靖学。而尹则为程门高弟。陆子正“学问精深,造履清白。横浦(张九成)极称之。……晚年以和靖之学传林艾轩,见于《宋史·艾轩传》”(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和靖学案》)。

明初宋濂认为,北宋时期周敦颐濂学、二程洛学兴起,下延南宋初,朱熹考亭之学尚未崛起。正是在此“青黄不接”之时,“艾轩林公光朝独倡道莆阳,从者如归市,红泉、东井之学乃闻于天下”。其时,网山林亦之,实师承艾轩之学;乐轩陈藻,则师承网山林亦之;艾轩三传弟子林希逸,则师承乐轩陈藻。林亦之、林希逸均为福清人,陈藻是长乐人,他们都来莆田讲学。以故,红泉东井“风声所被气泽所薫,人皆有邹鲁之行”(明宋濂《有宋福建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前序》)。

清晋江名儒李清馥在《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记林光朝的师承,“闻吴中陆子正学出尹和靖,遂往从之,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出入起居必中规矩”。记其在莆田讲学的风采,“设讲于东井红泉,四方来学者无虑数百,称为南夫子”。记其学术后继者,“盖先生之学一传为林亦之,再传为陈藻,三传为林希逸”。记其主要学术观点,“尝曰‘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又曰‘日用是根株,言语文字是注脚。学者须求之日用,求之不已,则察乎天地’”。其说与朱子学说的“道在日用常行间”“天道是体,人道是用”,可谓异曲同工。

三是祭祀学派先贤的共同性。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朱熹在建阳考亭沧洲精舍举行的释菜古礼中,除了祀奉孔子和四配之外,又将江州濂溪祠主祀周敦颐,而以二程配祀之举引入沧洲精舍。且在道学先贤周敦颐和二程兄弟之外,又增邵雍、张载、司马光、李侗共七人从祀。此为福建书院祭祀学派先贤的开先河之举。

而在莆田红泉义学,林光朝逝世后,艾轩后学和莆田地方官继承了考亭学派的这一传统。后经各地书院的推广,祭祀学派先贤,成为各地书院的共性。

刘克庄有《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记叙艾轩后学和莆田地方官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在书院建“三先生祠”,祭祀艾轩林光朝、网山林亦之和乐轩陈藻。明代莆田名士林俊认为,艾轩“先生尝同晦翁讲道,以齿则兄,以道则友。晦翁固道学渊源,先生亦道学名派,起一方而名天下,称南夫子无异词,宜并祀”(明林俊《艾轩文选序》)。文中“晦翁”,为朱熹之号。必须指出,红泉义学祭祀学派先贤,与继承朱熹考亭学派并产生共性的,是在精神方面,而具体的祭祀对象,则因各自的不同学派而有所不同。

此外,艾轩学派有个特点,就是重讲学,轻著述或少著述。其三传弟子林希逸称“先生平生既不著书,遗文仅数卷耳”(林希逸《鄱阳刊艾轩集序》)。即所谓“其为教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不专习词章为进取计,平生未尝著书,其于圣贤微旨有得于师传者,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所以,艾轩三先生著述的刊刻流传,大多为其后学搜集整理和刊刻。

入明以后,莆田邑人在红泉义学旧址上建成水南书院。明正德七年(1512年)书院毁于火。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府冯驯锐意文教,应诸生之请,倡建书院。水南缙绅、士人各踊跃资助。同年十一月先建文庙三楹,以祀先圣,未几告成。继而又在文庙之后建讲堂三间,“以二室为东西斋房,各十有五间,南有仪门,仪门之外左祀所尝讲学于斯者,曰林公艾轩;右仍祀名宦郎中裴公次元、御史蔡公熙”。此外,斋居庖库诸室具备。明嘉靖元年(1522年)四月完工,匾题曰“水南书院”。每年以春秋二仲次丁日,请乡先生主祀事而祭祀先圣先贤。

(作者为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莆田   义学   南宋   理学   先贤   吴中   书院   朱熹   学派   学者   著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