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球火箭发射盘点,中国第几?中国成就被低估,美航天转型

2023年过半了,上半年全球航天发射的数据也出来了。

第一名:美国,发射53次,成功49次,失败4次;

第二名:中国,发射了25次,全部成功;

第三名:俄罗斯,发射了9次,全部成功;

第四名:印度,发射4次,全部成功;

第五名:日本,发射2次,成功1次,失败1次;

第六名:欧洲、以色列、韩国,发射1次,全部成功;

第九名:朝鲜,发射1次,失败1次。

这当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呢?

1、美国航天科技正在步入“私有化”阶段;

美国53次发射中,马斯克的SpaceX贡献了44次,占比高达83%,这44次发射中,失败1次。

美国剩余的部分加起来是9次发射,失败3次。其中,“维珍轨道”发射1次,“相对论空间”发射1次,“ABL航天系统公司”发射1次,它们都失败了,“火箭实验室”发射了5次,全部成功,这四个公司其实都是美国的私人航天公司。

“联合发射联盟”成功发射1次。它表面上看是一家私人航天公司,实际上主要做美国联盟政府和美国航天局的订单,可以姑且算是国家队。

这意味着美国除了“联合发射联盟”之外,剩余的都是私人航天公司在发射。当然,其实“火箭实验室”也会做一些美国国防部的订单。除此之外,美国航天局还把“月球着陆器”的超大合同给了“蓝色起源”,是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私人航天公司,这个订单价值34亿美元。

这意味着美国航天局正在转型,从以前分包给一些有军方背景的企业,逐渐转向分包给各种各样的私人航天企业,这当中也有以前那些企业不中用的缘故。

2、中国“国家队+民营航天”双线发展;

中国上半年发射了25次,其中19次是国家队发射的,6次是民营航天公司发射的。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显示,2023年中国全年计划实施近70次宇航发射。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国家队还会有40-50次的发射任务,任务十分繁重,平均4天左右,就要发射一次。如果下半年,民营航天公司依然保持上半年的趋势,那中国2023年全年有望达到70-80次之间,打破2022年刚创下64次的发射记录。

3、其他国家的情况;

对于2022年,俄罗斯只能说中规中矩,2022年全年发射22次,2023年半年9次,还算保持在原有水准。而印度2023年还算不错,2022年发射5次,成功4次,而2023年半年就发射了4次,成功4次,已经赶上去年了,论增长率,印度应该算是不错的。韩国和日本相较去年都有些许的进步,但幅度并不大,欧洲反而是有点退步了。

4、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航天器?

首先,中国上半年在技术上是有所突破的,尤其是“一箭多星”的记录,在一星期内两次改写。

当然,这里要补充一下,2023年空间站项目依然有序进行,载人航天也依然在进行,先是天舟六号,然后是神舟十六号,并完成了交接班,一切很顺利,和去年一样,并不是说不值得关注。

至于“一箭多星”,此前的记录是2022年2月27日,长征八号创造的“一箭22星”;

2023年6月7日,我国最大的固态火箭“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创造了“一箭26星”的新纪录;

仅仅一周后,2023年6月15日,我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把记录提高到了“一箭41星”。

当然,有一些人可能要说,从全球“一箭多星”的记录来看,2017年印度创造的“一箭104星”的记录,而现在的最新记录2021年美国SpaceX的猎鹰九号运载火箭创造的“一箭143星”。

难道中国“一箭多星”技术,还不如印度吗?

其实并非如此,“一箭多星”并不是仅仅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所谓质量指的就是相应的核心技术。这总结下来,一共有两项:

1、火箭的运载能力;

2、火箭与卫星的分离技术。

我们就拿2017年印度创造的“一箭104星”来说,当时使用的是“PSLV-C37”型极地卫星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3.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75吨。对比之下,我国“一箭22星”使用的是“长征八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8.1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4.5吨,性能指标是要好于印度“PSLV-C37”型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那为何印度搭载的更多呢?

估计你应该也猜到了,印度搭载的卫星重量小,其中主载荷卫星“Cartosat-2D”重量730公斤,其余103颗卫星,加起来仅有1.5吨,2颗是5-10千克,剩余的都低于5千克,甚至还有1千克的。反观我国,“一箭22星”内部载荷(包含支架),一共2.6吨。所以,火箭运载能力这个指标,印度是不如我国的。

除此之外,把这些卫星送上去后,需要实现火箭和卫星分离,印度采用的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口气把104颗卫星全部撒出去,都放置在了同一个轨道上。我们并不是说这样操作不行,而是说这种操作其实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还会增加卫星之间碰撞的风险,火箭和卫星碰撞的风险,尤其是时间久了之后,这些卫星还有可能发生“撞车”事故。

而中国这几次“一箭多星”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分离技术。比如: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创造的的“一箭26星”,就采用了包括记忆合金分离、火工品分离、助推器分离在内的多种分离方式,顺利把卫星送上了不同的轨道。

长二丁创造的“一箭41星”又用了不同的分离方式,就是利用反推火箭,每一次释放一批卫星时,都进行反推,这样就可以让火箭和卫星之间保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这就是:层层刹车式分离。

所以,无论是从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还是从火箭和卫星的分离技术来看,中国其实都是要领先于印度的,在国际上也是领先水平,目前来看,仅与美国SpaceX有些许差距,但却也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路线。

很多人可能纳闷了,分离技术有啥重要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些火箭搭载的不是卫星呢?如果搭载的是弹头呢?那一次全撒出去,和分批撒出去,哪个技术更有优势?除此之外,一次能带更多的弹药,是不是更具优势?

多说一句,我国刚突破了第四代炸药技术“CL-20”,把价格打下来了,重量更轻,威力也更大,根据美国国防部披露的消息来看,我国许多导弹配备了这款炸药,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少的弹药量,打出更大的威力。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导弹其实可以更轻量化,而又具备更强的运载力和弹头分离能力,所以这些技术有没有用,是不是高下立判了?

除了“一箭多星”技术,“空间站和载人航天”之外,上半年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卫星:吉林一号,这颗卫星也被广大军迷们戏称为“农业卫星”。

在这次“一箭41星”的任务中,新闻里着重提了“吉林一号”,因为它(们)实在太重要,太重要,太重要了,但却被大家所忽略。

“一箭41星”中搭载了36颗“吉林一号”系列卫星,其实剩余5颗,也是用了“吉林一号”技术的卫星,只是不参与组网。之前在轨的“吉林一号”一共有72颗,加上这次36颗,在轨就是108颗,这个项目第一阶段的目标是60颗组网,第二阶段的目标是138颗组网,所以也就是这两年“吉林一号”就完成了二期的建设,所以“吉林一号”其实是一个商业卫星星座,也是我国重要的光学遥感卫星星座。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一个商业项目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呢?

“光学遥感”你可以粗暴理解成是:地球的自拍神器。当然,以前的“自拍神器”都是拍照片,清晰度一般。而“吉林一号”可就完全不同了,卫星分为多个系列,比如:高分辨率光谱详查卫星、多功能灵巧视频卫星、中分辨率多光谱卫星、技术验证卫星等。

所以,“吉林一号”不仅能拍照,还能拍出清晰度非常高的照片,达到了4K的画质的同时,拍摄的范围还非常大,且细节满满。

“吉林一号”还能拍动态的高清视频,并对拍摄目标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包括运动目标跟踪、动态变化检测、超分辨率重建、三维模型自动构建、夜光遥感应用等,功能可以说是十分强大。

说白了就是,这两年“吉林一号”可以拍摄地球任何一个地方,每隔10分钟,拍摄一组照片和视频。当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它甚至可以对着某些地方一直拍,毕竟部署了138颗,覆盖面积累计达到了1.33亿平方公里。

“吉林一号”可以执行各种各样的商业任务,比如:农业病虫害监测、江河水体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地震救援、土壤污染治理等等。

此前“吉林一号”执行商业任务时,就不小心拍到了美国最先进的隐形战斗机F-22,出于好奇,对其进行了跟踪监测,还给对方来了一场直播。当然,我们要强调一下,真的是不小心拍到的,毕竟这可是隐身战机,哪那么容易拍得到啊。

当然,“吉林一号”也曾不小心拍摄美国“P-8A反潜巡逻机”起飞的过程。

还有,拍到了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要知道在战时,航母一旦被发现,意味着就会被摧毁。只是在茫茫的大海里,想发现航母非常困难。之前苏联为了帮助阿根廷对抗英国,发射了大量侦查卫星才勉强做到,最后这些卫星寿命都非常短,10多天就掉下来。

如果说拍照和拍视频是遥感卫星努努力能做到的。那你知道“吉林一号”还能激光通信吗?

根据《科技日报》报道,科研人员利用自主研制的500毫米口径激光通信地面系统与“吉林一号”MF02A04星,实现星地激光通信,下传速率达到了10Gbps,未来这个速度还要提升到4010Gbps。

这是什么概念呢?

大家都知道星链卫星,已经在提供通信服务了,它的下行速度的上限也就是400-500Mbps,这意味着“吉林一号”通信速度是星链卫星的1000倍。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星链采用的传统微波通信,而“吉林一号”这用的是激光通信。

说了这么多,估计你也意识到了“吉林一号”并不简单,但我还是要泼盆冷水,这是一个商业卫星,不是军用卫星,千万不要误会。当然,我不会告诉你,“吉林一号”是是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在建的核心工程,这家公司虽然属于民营卫星企业,但是这家公司背后有一个股东叫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

长春光机所可不简单,参与过包括“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在内的许多国家重大工程。

那么民用的都这么强,军用得是啥样?

反正我是真不知道,官方也没有报道过。不过,我知道的是,6月14日,美国“里根”号穿过巴士海峡,进入中国南海区域。结果有意思的一幕就来了,“里根”号突然发现自己被“围观”,5艘中国舰船出现在“里根”号周围,在后来的几天里,还不断有中国舰船一路“围观”“里根”号,直到6月19日,“里根”号离开南海。

还是那句话,其实想要发现对方航母并不容易,在战时,航母一旦被发现,基本等同于被摧毁,不是大量的反舰导弹招呼,就是大量的轰炸机带着反舰导弹来招呼,主打就是一个“密集攻击”,让你有来无回。

那么问题来了,“里根”号到底是咋被发现的?

我反正不知道,我猜应该有海洋监视飞机,军事侦察卫星,侦查无人机等,或许还有农业卫星,或者农业卫星的魔改版本?#所见所得,都很科学##火箭##航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中国   航天   运载火箭   里根   印度   吉林   美国   航母   上半年   轨道   火箭   成就   能力   通信   我国   全球   技术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