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的衰落与希腊化时代: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

文|一叶禅儿

编|一缕墨香


由盛及衰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辉煌的古希腊城邦文明,也没能逃过这一“命运”。

那个时代,城邦情结已经深深植入每一个希腊公民的心中,正是这种热衷于独立自由的分离主义政治态度,使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团结起来,打败了实力强大的波斯帝国。

希波战争胜利后,崛起的雅典城邦开始效仿波斯的帝国主义,试图在希腊建立霸权。

从而导致希腊两大政治同盟: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一场内讧,引发了伯罗奔尼萨战争。

伯罗奔尼萨战争

这场背弃分离主义原则的争霸战,敲响了城邦时代的丧钟,呼唤着希腊化时代的来临。

同时也成为古希腊城邦文明从繁荣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

早期希腊文明的显著特征:强烈的分离主义。城邦所有文化都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基础之上。

按照现代国家的标准来看,希腊城邦不过是弹丸之地,每个城邦中的人口仅几万或数十万。

这种相互之间的独立性,使每一个城邦都可以比较自由地发展文化形态,所以尽管城邦之间接触频繁,但每个城邦的公民对于征服其他城邦这件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这并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在他们的意识中,剥夺其他城邦的生存权利意味着剥夺他们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由原则和独立性】

这种分离主义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是希腊所有城邦之间的共同默契,它成为希腊城邦社会重要的现实基础。

换而言之,这种基础一旦动摇,希腊城邦社会就面临着彻底崩溃的危险。

希腊城邦社会

不过,在这种基础没有被动摇的情况下,城邦制度还是在公元前5世纪遭遇了危机。

危机主要源于两场战争:

一场是爆发于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崛起于东方的波斯帝国入侵希腊,破坏了希腊城邦的分离主义原则。

另一场是爆发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即以希腊两大城邦——雅典与斯巴达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的一场内讧。

这场内讧直接敲响了分离主义的丧钟,希腊城邦由此走向了衰落。

波斯帝国的扩张

波斯帝国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

公元前550年,波斯的居鲁士大帝消灭米底王国,创建阿契美尼德王朝,到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公元前522到公元前485年),波斯已经发展为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帝国。

与实行分离主义的希腊城邦不同,波斯在政治上奉行“帝国主义政策”,相继吞并了中亚、西亚和埃及之后,开始染指小国寡民的希腊地区。

波斯帝国全盛版图

当波斯人吞并了吕底亚王国、侵犯马其顿地区之后,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在爱琴海周围地区的冲突愈发直接和尖锐。

这种日益白热化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形成两大文明冲突,最终导致了希波战争的爆发。

当时的波斯帝国非常强大,在大流士统治时期,波斯帝国的版图已经扩张至西部的小亚细亚,甚至到了欧洲最东边的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区,东部则扩张到印度河流域,从而形成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

帝国主义的显著特点就是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将征服的地方全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变为自己的行省。

【中国,这种制度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

而波斯帝国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由此可以说,波斯帝国是整个旧大陆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第一次希波战争

早在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海外的殖民城邦就受到了强大的波斯帝国的威胁和侵犯。

波斯帝国版图

波斯帝国征服了爱奥尼亚地区之后,建立在爱奥尼亚地区的希腊城邦一直在寻求独立。波斯人为了方便统治,就在这些希腊城邦中扶持僭主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不久后,波斯帝国的征服者们跨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侵入欧洲。

【攻打多瑙河下游、黑海沿岸的西徐亚人的战争中,波斯帝国的皇帝大流士一世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他攻占了爱琴海北岸的色雷斯地区,导致雅典等希腊城邦通往黑海的商路严重受阻】

在这种情况下,波斯便成为雅典追逐海外利益的强大敌手。

作为波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野心勃勃的大流士一世时刻想要吞并希腊,为他庞大的帝国增加一块新的被征服的领土,在他的功劳碑上铭刻下另一个战败国的名字。

而且大流士认为,征服希腊不但能够把爱琴海变为波斯的内湖,波斯还能从这块富庶的土地上榨取更多财富。

波斯国王大流士从天神马兹达手中接过权力之环

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曾自封“万王之王”“从日出处到日落处之王”,而希腊正好位于他的国土的西边,所以他认为自己必须把希腊这块“海外日落的地方”纳入自己的帝国版图。

这种情势下,希波战争如箭在弦,不可避免,爆发于米利都的起义则直接触发了这支利箭。

公元前500年,爱奥尼亚十二城中米利都城邦的僭主阿里斯塔格拉斯,挑唆波斯进攻爱琴海的纳克索斯岛失败。

因为惧怕波斯人的惩罚,阿里斯塔格拉斯就利用米利都人民反抗波斯统治的情绪,发动了爱奥尼亚各城邦的联合起义。

米利都城邦首先发难,小亚细亚地区的其他希腊城邦纷纷响应,各城邦中被波斯帝国扶植的僭主先后被推翻。

这一场以米利都为首的爱奥尼亚城邦起义,拉开了希波战争的序幕。

爱奥尼亚城邦起义

起义爆发后,米利都人民为维护自由而顽强作战,坚守城池,同时为了壮大力量,他们还派使者向希腊本土的雅典和斯巴达求援。

此时的斯巴达对于海外扩张毫无兴趣,因此直接拒绝了来使的求助。

但雅典的态度与斯巴达完全相反,海外贸易的严重受阻迫使雅典开始关注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各城邦的命运。

因此,雅典派出了20艘兵舰前往支援米利都,对威胁着黑海商路的波斯帝国,采取敌对行动。

尽管米利都城邦的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仍然不敌强大的波斯军,波斯人占领了米利都。

不仅如此,此次征服米利都也让大流士一世看清了一件事:要想在小亚细亚西岸站稳脚跟,就必须彻底征服希腊。

大流士一世

镇压米利都及其他希腊城邦的起义后,大流士一世便以雅典曾出兵援助米利都为借口,率先挑起了希波战争。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命令玛尔多纽斯率海陆大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第一次远征希腊。

波斯军队沿途征服了近海地带的希腊殖民城邦和色雷斯等部落,但由于遭遇飓风,多艘波斯战舰被巨浪击沉,300多艘战舰沉入海底,两万多名士兵葬身鱼腹。

陆军失去了海军的呼应,又遭到沿途部落的攻击,死伤无数,玛尔多纽斯本人也受了重伤。在这种出师不利的情况下,波斯军队不得不落魄返回波斯。

大流士一世不甘心就此战败,一面积极备战,一面派人前往希腊各城邦,企图利用各城邦之间的矛盾离间瓦解它们。

达达尼尔海峡

迫于波斯的压力,一些希腊城邦举起了白旗,但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邦却顶住了波斯的压力,表示坚决反抗波斯的入侵。

公元前490年春,波斯大军在大流士一世侄子达提斯的率领下第二次远征希腊,在雅典东北部约40公里处的马拉松平原登陆,第一次战争的号角正式吹响。

战争开始前,希腊许多城邦都表示会与雅典一起战斗,但波斯大军真正到来时,许多城邦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加入。

当时正值雨季,马拉松平原中间地势较高,两边都是泥沼,激战期间,雅典军队从两翼像钳子一样合拢,最终以少胜多,一举击溃了波斯大军。

马拉松战役,也因此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

战争中,雅典军只有192人阵亡,而波斯军则损失了6400多人。第一次希波战争以波斯的战败告终。

第二次希波战争

对于强盛而庞大的波斯帝国来说,第一次希波战争的战败还算不上严重的打击。

马拉松战役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死后,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为实现父亲的遗愿,薛西斯一世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

经过几年的备战,公元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率领数十万波斯大军和上千艘战舰,第二次入侵希腊。

当波斯大军浩浩荡荡地到达达达尼尔海峡时,薛西斯一世命人在达达尼尔海峡上铺就了一座浮桥。

【波斯人将战船全部横列,成片的战船几乎铺满了达达尼尔海峡,然后他又命人将战船全部用绳索拴在一起,并在战船上方拉好绳索,绳索上面铺上皮革,皮革上再铺上土,土再夯实,就像铺路一样】

然后,整支军队从战船铺就的绳索路上跨过了达达尼尔海峡,从北边直杀入希腊本土。一些北部的希腊城邦为了自保图存,纷纷投向波斯。随后,波斯军攻到了希腊中部的温泉关。

希波战争局势图

温泉关是希腊中部的一处险要关隘,这里易守难攻,有难以逾越的山川,因此极其不利于骑兵活动。

为了在这里对抗波斯军,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亲率300名斯巴达勇士镇守温泉关,与波斯军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激战。

最后,波斯人绕到山后面的羊肠小道上,与前面的波斯军前后夹击,才攻下了温泉关,顽强抵抗波斯大军三天三夜的斯巴达300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

波斯军队攻下温泉关后便长驱直入,想直取雅典。

然而当他们到达雅典时,才发现雅典已经成了一座空城。

温泉关斯巴达三百勇士纪念碑

波斯人虽然占领了雅典,得到的却是一座毫无用途的空城,薛西斯一世一怒之下放火焚毁了雅典城。雅典城,包括雅典卫城全部被大火毁灭。

直到希波战争结束,雅典人获得胜利之后,他们才又花了30多年的时间重建了雅典卫城。

萨拉米湾位于阿提卡半岛与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海湾曲折狭窄,即使是最宽阔的地方也仅仅有两公里。

为了击溃波斯大军,希腊人事先在这里组建了一支海军舰队。当薛西斯一世焚毁了雅典城,气势汹汹地率军赶到萨拉米湾,准备在这里全歼希腊联军时,希腊联军也已经挖好了陷阱,等着波斯军自投罗网。

公元前480年9月,雅典人将300多艘战舰集结在萨拉米湾,然后派人假装逃兵向薛西斯一世报信,称雅典舰队正在内讧,波斯军队应及时出兵。

薛西斯一世不知是计,下令将全军600多艘战舰全部驶入萨拉米湾。

萨拉米湾海战

然而,波斯的巨型战舰在狭窄的萨拉米海湾中根本无法自由行驶,而小巧的雅典战舰十分灵活,它们以舰头的铁撞角猛烈撞击波斯战舰的侧面,导致波斯战舰乱成一团。

在雅典海军舰队统帅地米斯托克利的指挥下,雅典舰队与波斯舰队力战8小时,最终大败波斯海军。

亲征希腊的薛西斯一世发现波斯海军遭受重大损失,又害怕后路被希腊人切断,只好仓皇逃走,其陆军也退回希腊北部地区,但他们很快又在普拉蒂亚战役中被斯巴达等城邦的联军以少胜多打败。

第二次希波战争最后同样以希腊的胜利、波斯的战败告终。

希波战争局势图

下面这张希波战争形势图,清晰地反映了两次希波战争的情况。

图中红色的虚线是第一次希波战争中波斯大军的进军路线,雅典人以两万人战胜了波斯的十余万大军,取得了马拉松大捷。

而这次战役的胜利还开创了一个很重要的体育活动——马拉松长跑。

【雅典打败波斯后,雅典军队派了一名十分擅长跑步,名叫斐底庇得斯的人跑回雅典,向雅典人民报捷。斐底庇得斯一路狂奔,一口气跑到雅典。经过长途奔跑,已经累得虚脱的斐底庇得斯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便倒地而亡】

雅典人为了纪念这位勇士,便专门设立了马拉松长跑比赛,参赛者跑步的距离就是从马拉松到雅典的距离,约为42.195公里。

希波战争形势图

图中蓝色的线条为薛西斯一世第二次入侵希腊时的路线。

波斯军虽然拿下了温泉关,占领了雅典,但在萨拉米海战中被雅典海军彻底击败,陆军则被斯巴达统率的伯罗奔尼撒联军击溃,波斯军的第二次远征也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449年,波斯军队在节节败退的情况下,被迫与希腊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放弃了对爱琴海地区的霸权,并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

至此,波斯人放弃了征服欧洲的梦想,只能暗中挑拨离间希腊各城邦,尤其是斯巴达与雅典的关系。

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亚欧之间相安无事。

在这个过程中,强大的波斯帝国在奢侈与享乐的腐蚀下日渐衰弱,分散的希腊城邦却开始效仿波斯帝国,在爱琴海地区追逐霸权。

希波战争对希腊城邦的重要影响

“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对于城邦时代的希腊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古代希腊城邦版图

希波战争之前,希腊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帝国主义,而且他们对帝国主义也毫无兴趣。当时希腊各城邦都奉行小国寡民政策,人口少、疆域小,也没有条件建立帝国主义。

希波战争之后,奉行帝国主义的波斯虽然在分离主义的希腊面前碰了壁,但“帝国主义”这种制度却像传染病一样,在希腊地区迅速蔓延。

01

希腊人从中尝到了甜头,尤其是在希波战争中扮演领导者角色的雅典更是开始意识到,利用这种“帝国主义”的做法可以获得巨大利益。

其实早在公元前477年波斯入侵者尚未退出希腊时,雅典人就联合爱琴海地区的一些希腊城邦组建了提洛同盟。

战争结束后,雅典将提洛同盟保留了下来,自身也开始朝着建立海上帝国的目标发展,将加入提洛同盟的各个城邦视为附庸。

由此,“同盟”逐渐变成一个唯雅典马首是瞻的“帝国”,雅典人也从分离主义的楷模走向了帝国主义。

雅典人

02

一直与雅典分庭抗礼的希腊另一大城邦斯巴达,也在希腊半岛南部建立了包括科林斯、西库昂、麦加拉和底比斯等重要城邦在内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并开始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争夺希腊的霸权。

这种帝国主义式的对峙,最终导致公元前431年爆发了伯罗奔尼萨战争。

很显然,伯罗奔尼撒战争已经不是两个城邦之间的战争了,而是以希腊两个最强大的城邦为首的两大同盟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是两个帝国之间的战争,因此几乎所有希腊城邦都卷入其中。

伯罗奔尼萨战争

正因为这样,这场战争也奏响了希腊城邦制度的挽歌,导致希腊城邦制度最终走向衰落。

伯罗奔尼萨战争

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形势图上可以看到,紫色的部分为提洛同盟的城邦所在地,主要位于环爱琴海周边地区;而橘黄色部分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城邦的所在地,主要集中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北部的马其顿一带。

可以说,这两大同盟几乎裹挟了希腊所有的城邦,其战场更是几乎涉及当时整个希腊地区。

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第二年,雅典就遭受了瘟疫的折磨。大量雅典人,包括雅典的政治领袖伯里克利都在这场瘟疫中死去。

尽管如此,这场战争仍然断断续续地打了二十多年。

在这期间,雅典的民主政治逐渐走向暴民政治,贵族和平民两大派别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雅典内部日渐分裂,极大影响了雅典人在战场上的表现。

伯罗奔尼撒战争形势图

与此同时,由于雅典太过狂妄,对提洛同盟中的城邦施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同盟中的成员纷纷背离雅典。再加上雅典在公元前404年的一次海战中被伯罗奔尼撒同盟击溃,丧失了海上的军事优势。

就这样,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雅典人被迫于公元前404年与斯巴达人签订了城下之约,承认自己战败,同时,提洛同盟也随着雅典的战败而解散。

由此,雅典不得不放弃所有海外领属之土,仅保留了十二艘战舰,其余战舰全部交给了斯巴达人。

随后,斯巴达人便废除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取而代之的正是斯巴达式的寡头政治。

由于斯巴达扶持的寡头政府中都是一些权贵人物,所以民主派上台后便开始对曾经夺取他们政权的贵族们反攻倒算。

这种党派之争也使当时一些文化人士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雕像

苏格拉底虽然是平民出身,但由于他知识丰富、思想新潮,周围聚集了许多年轻的贵族子弟和精英人士。

因此,那些保守的平民阶级便认为苏格拉底是贵族的代言人,认为他的思想也是洪水猛兽、异端学说,所以便以此为由判处他死刑。

结语

苏格拉底是雅典人的“良心”和“精神”,雅典人用自己的双手扼杀了自己的“良心”和“精神”,这也说明雅典人已经堕落到拒绝接受任何新思想的地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时的雅典民主制度也已是徒有其表,完全沦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只是在等待一个巨大的力量将其装入棺材,埋入土中。

所以在后世看来,苏格拉底之死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希腊城邦的丧钟已经敲响,意味着希腊城邦制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希腊   伯罗奔尼撒   城邦   帝国主义   斯巴达   雅典   波斯   帝国   公元前   主义   战争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