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将父母分开安葬,母葬龙脉处墓室气派,父葬荒山无人祭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13年,已经在政界有一定成就的蒋介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把蒋父的坟墓迁移!

他派遣自己的部下在溪口镇京溪村,寻找了一个风水极佳却荒凉无比的位置,然后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父亲的坟墓成功迁移了。

蒋母之墓

与此同时,他还把蒋父的原配和二房都一同迁移了出来,与蒋父葬在了一起,而他自己的母亲却没有与蒋父合葬。

在母亲王采玉离开人世以后,蒋介石在风水先生指点下挑选了下葬的地点,最终将蒋母葬在了龙脉之处,陵墓规模宏大,极尽奢华。

孙中山先生亲自为蒋母提笔,以“蒋母之墓”四字表达了自己的惋惜之情。

一边是庄严气派的母亲墓地,一边却是荒凉的母亲墓地,蒋介石为什么会这样差别对待蒋父和蒋母呢?

迁墓之举

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家境优渥,其父亲从祖辈的手中接下了家族企业,给蒋介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但这并不能改变蒋介石对父亲的看法,他依旧不喜欢“不靠谱”的父亲,始终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蒋介卿

他的母亲王采玉很早就嫁给了父亲蒋肇聪,但那个时候的蒋肇聪已经有了两位太太,其原配还给蒋肇聪生下了几个孩子,二房却无所出。

蒋介石就是三房王采玉的孩子,虽然父亲特别宠爱母亲,但都没办法改变蒋介石不认可父亲的想法,他甚至觉得父亲不是一个负责的人,只是他还没来得及抱怨父亲,变故就悄然出现了。由于长年累月的工作,蒋肇聪的身体也出现问题了,在蒋介石九岁那年,他离开了人世。

蒋父死后,原配长子蒋介卿便接手蒋家,正式当家作主。

无奈蒋介卿并不是一块经商的料子,他的心思几乎没有放在经营家业之上,而是沉醉于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因为他,蒋家人的生活苦不堪言,几个孩子也在当地受到不同程度地歧视。

年轻时的蒋介石

由于蒋家家大业大,所以蒋介卿就养成了花花公子的很多坏习惯,不仅喜欢浪费钱财,还对烟花之地特别钟情,久而久之便冷落了家里的基业,问题也随之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卿接手家业之时,蒋父的身后事还没有处理好,甚至还没有给蒋父安排一个体面的葬礼。

蒋介石和母亲王采玉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母子俩人便去物色了一个合适的下葬之地。遗憾的是,母子俩并没有多少的钱财,全身家当加起来,也只能勉强保证蒋父的葬礼流程全部完成。

迫于现实,蒋父的葬礼也只能草草结束,这件事情也就落下了帷幕,蒋介石也随同母亲离开了蒋家,另择居住地。

蒋介石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流逝,蒋介石也长大了,成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追随孙中山,成为了政治大部队里的佼佼者,也掌握了一定的权力。

可随着地位的升高,权力的提升,蒋介石也开始变得畏首畏尾,他害怕被仇人找上门,也担心仇家会做出什么天理难容的报复行为。

再加上蒋介石本身就有点迷信,他很相信祖宗庇佑,祖坟福泽后代的说法,认为只要祖坟位置选得好,后辈就会越发优秀。

1913年,年仅27岁的蒋介石权力与地位又升了一个等级,他那颗信奉祖宗理论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他觉得自己应该提早打算,杜绝“刨坟”出现的可能性。

而他关注的第一个蒋家祖辈坟墓便是自己的父亲,他认为父亲会是仇家的首要目标。

蒋父之墓

于是他来到了父亲的下葬地,然后聘请了当地的风水先生,让他推算了一个合适的迁坟地址,那就是溪口镇京溪村!

蒋介石得知推算结果以后,立刻带人将父亲的坟墓,迁到了溪口镇京溪村一座大山的山腰之上,并“大发善心”地将蒋父的原配和二房的坟墓都迁了过来,美其名曰:“夫妻合葬!”实则是把几个人迁到了荒野之地。

令人疑惑的是,蒋介石的母亲死后,他却死活不愿意让母亲与父亲合葬,其母亲的墓葬规模也远超蒋父,而王采玉本人也不愿意与丈夫合葬,在死前多次告诫儿子,千万不要让两人合葬,这究竟是为什么?

王采玉

掺着玻璃的爱情糖果

王采玉也是一个苦命人,她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她,给她留下了几个弟弟妹妹和一堆债务,这让年幼的她苦不堪言。

再加上她的弟弟妹妹不争气,继承了父亲的烂习惯,每天不务正业,偷奸耍滑,这让王采玉更加辛苦。

没办法,王采玉只能做女工,通过劳动养活弟弟妹妹,顺便还债。后来同村人给她介绍了一个男子,两个人顺利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儿子。

却没想到丈夫也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婚后原形毕露,不仅家暴王采玉,还粗鄙不堪。

王采玉的婚后生活可谓是一塌糊涂,但她也无可奈何,她没有父母,只能依靠婆家。

上天可能也看不下去了,它决定帮帮这个苦命的女人,于是一场瘟疫袭来,王采玉的丈夫和孩子便撒手人寰了。

尼姑庵

其婆家人万念俱灰,不顾接连遭受丧夫丧子打击的王采玉的感受,直接让其滚出了家门。此时的王采玉仿若一个活死人,婆家的欺辱和周围的风言风语,让她的精神受到重创,她甚至想要一死了之,好在被救回来了。

后来王采玉的情绪开始慢慢缓和,她也逐渐接受了亲人离开的事实,与此同时,她不想再继续这种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为了平静自己的内心,她选择了遁入佛门。

在佛门修行的那段日子里,她每天都会念经诵佛,给死去的丈夫和孩子祈福。但她的人生并不仅如此,王采玉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她肩上的担子并没有卸下来。

王采玉

后来她回到了俗世之中,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蒋家的作坊,凭借着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在作坊劳作的时候,王采玉经常看到蒋肇聪到作坊巡查,而蒋肇聪也偶然间注意到了这个一心工作的女人。

每当经过王采玉工作地的时候,蒋肇聪都会停留一会儿,假装慰问工人,实则接近心上人。王采玉的堂兄也在作坊工作,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东家的想法,便做起了红娘,将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了东家。

而蒋肇聪和王采玉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也许下了终身,喜结连理。两个人年龄相差二十一岁,王采玉也不是蒋肇聪的唯一,她只是三房太太,但她不在意,因为丈夫对她很是宠爱,将一切都给了她。

蒋介石和母亲合照

两个人的婚后生活很是甜蜜,王采玉的肚子也很争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为丈夫生下了两男两女,而蒋介石就是三房长子,深得蒋父的喜爱。蒋父很宠爱这个儿子,蒋母也对蒋介石百依百顺,但蒋介石并不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很快乐。

虽然父亲对母亲很好,但他毕竟有三个太太,大房也有几个孩子,父亲并不能将自己全部的爱给自己,他更宠爱原配的孩子。

正当蒋介石还在因为父亲一碗水端不平的情况而恼怒的时候,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1895年,蒋肇聪因病离开了人世,蒋家也迎来了巨大的变动。

年轻时的蒋介石

大房徐氏所生长子蒋介卿凭借着自己的身份,以及二房无子,三房母弱子幼,他果断出击,拿下了蒋家的大部分家产,成为了当家人,而王采玉母子几人只拿到了几块田地和一些碎银。

蒋介卿拿下蒋家财产以后,并没有好好地经营,而是大肆挥霍,与此同时,他们还将王采玉母子几人全部赶了出去。

王采玉争不过他们,只能带着几个孩子灰溜溜地离开,在当地找了一个破旧的房子,然后出去寻找活计,勉强能够满足一家人的吃喝。

自那个时候起,蒋介石就放下了富家公子的做派,为了生活低下了头。

蒋介石

只是令王采玉母子没有想到的是,蒋介卿在夺取蒋家大权以后,竟然将蒋父的遗体搁置在一旁不管不顾,也没有安排下葬。王采玉母子看不下去了,多次上门请求蒋介卿拨款安葬蒋父,无奈都被驳回了。

王采玉不忍心自己的丈夫暴尸荒野,只能变卖自己分得的田产,勉强安葬了蒋父。蒋父下葬的那一刻,蒋介石怨从中起,他恨父亲亏待母亲,怨父亲偏心,怒父亲安排不当,给他们留下一堆烂摊子。

所以在给父亲迁坟的时候,他宁愿将徐氏与孙氏同蒋父合葬,也不愿意让自己的母亲与蒋父合葬。

其中的缘由真就如此简单吗?

孙中山题字“蒋母之墓”

龙脉葬母

1921年6月14日,57岁的王采玉疾病缠身,痛苦不堪,最终也没能成功逃出死神的追捕,还是病逝了。

而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深得孙中山重视,掌握了一定的权力,蒋母离世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之时,他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回到了浙江奉化溪口,送母亲最后一程。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纪念,他亲自写下了《慈庵记》,用以纪念自己的母亲。

王采玉离世以后,蒋介石并不想草草地安葬母亲,他决定给母亲一个盛大的葬礼,让她可以放心地离开。

他花费了三年时间,在浙江奉化溪口的“龙脉”之地物色墓地并修建陵墓,还请孙中山亲自提笔,写下“蒋母之墓!”

蒋介石祭拜母亲

蒋母的陵墓安葬地是一座形似于大佛的山脉,而蒋母的墓穴处于佛山的肚脐眼,其墓穴外面不仅有石牌坊,还有鹅卵石道路,其占地面积和修建标准也堪比国家级领导人下葬标准,精雕细琢的石像数不胜数。

蒋介石每年都会去悼念母亲,甚至希望能够在他自己死后与母亲合葬。

蒋介石的孩子都是蒋母拉扯长大的,再加上蒋母年轻的时候为了几个孩子受尽了折磨,所以蒋介石很是心疼母亲,也极度孝顺母亲,但他为什么死活不愿意让母亲和父亲合葬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蒋母自己不愿意!

蒋介石携家人祭拜母亲

她一直认为自己是第三者,是蒋父和徐氏之间的阻碍,所以她不想死后也插足两人。

另外,作为三房太太,她经常受到大房的欺负,所以她也不愿意在死后也遭受大房的打压,她想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离开。

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仍然处于封建阶段,但一夫一妻却是社会公认的婚姻关系,几乎很少有人能够接受三妻四妾的。

如果蒋介石让母亲与父亲合葬,很有可能会被有心之人利用,成为掣肘他的把柄,说他宣传封建思想,王采玉不想给儿子添麻烦。

这件事情在社会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也有一定的看法。

蒋介石

首先,一部分人认为蒋介石仍然存有私心,他还是痛恨父亲偏心,亏待母亲,所以不愿意让父亲与母亲合葬,他不想让父亲在死后得到圆满的大结局。

其次,一部分认为蒋母确实不愿意和丈夫一起下葬,因为她只是三房太太,并非原配夫人。

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蒋介石是考虑到蒋父的左右两侧已经有了合葬之人,如果让母亲葬在父亲的墓旁,终归是还有一个墓穴隔着,这样的结果算不得圆满。

现如今,蒋母的墓穴已经成为了浙江的文物古迹代表之一,是许多游客打卡的地方。对王采玉来说,她命运多舛,前半生颠沛流离,但她有一个争气的儿子,其晚年生活十分顺心。

蒋母墓道

五指有长短,或许对于父亲来说,蒋介石并不算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但对于辛苦地将儿子拉扯大的王采玉来说,蒋介石绝对是最好的孩子。

他每年都会深情悼念母亲,还花大力气给母亲修建陵墓,无时无刻不在述说对于母亲的思念。

母慈则子孝,蒋介石和母亲之间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存在,他们的亲子关系从某种角度而言,算是一段佳话。

但同样地,只有人活着时候的孝顺,才有实际意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还是能少则少。

毕竟就算身后再如何哀荣,很大程度上都是做给活人看的,而该享受的那个人却永远都感受不到了。

参考文献:

《蒋介石的母亲曾出家为尼》;[J];文史博览;2005年01期

《蒋介石恋母,不让父母合葬?》;[J];王晓华;兰台内外;2011年02期

《蒋介石和他的母亲王采玉》;[J];张家康;贵州文史天地;2001年05期

《奉化蒋氏家族轶事》;[J];王舜祁;世纪行;1994年07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蒋介石   奉化   墓室   墓穴   原配   荒山   气派   母子   丈夫   父亲   儿子   父母   母亲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