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民支持安禄山发动叛乱反唐?这个事得细说

我之前发文写河北北部的“胡化”导致了,幽州、营州地区的风俗和行事习惯更加偏向草原地区。边地集中了一大批反唐的势力,包括知识分子,高门的落魄者最后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大唐内乱。

窦建德

不少读者就发文说是北周、北齐的关中和河北矛盾的延续。很多文章都有留言说是唐初李渊处死窦建德引起的连锁反应,且不说窦建德、刘黑闼都死了100多年了,他们的影响是否还在。其实安禄山反唐的地区在唐初恰恰是支持唐朝的罗艺占据的区域。

武德充沛,胡汉杂居的幽州

我在文章里面历朝历代战斗力天花板的安史叛军,为何有极其诡异的行事逻辑,提到了河北北部才是叛军的根据地。

我自己在前文的论述

而南部地区,起码在安禄山造反的第一时间是没有什么反唐行为的。关中和河北的地缘矛盾在东西魏、北周北齐时期曾激烈对抗过。我之前文章提到了但是没有深究这个问题,最近看了不少资料后还是觉得要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河北南部是被安史叛军大肆屠戮地区也是激烈反抗叛军的区域。

唐初窦建德起兵的地区反而是被安史叛军重点屠戮的地区,唐初支持李唐的幽州地区才是安史之乱策源地。

河北地区的百姓是安史叛军屠戮和摧残的最大受害者。

这个基本的史实总是被忽视,进而得出荒谬的结论。

幽州,反贼的大本营

河北地区的幽州、平卢和营州地区是在唐代以后又重新胡化。太宗晚年和高宗两任皇帝接连对高句丽用兵,与此同时不少边境民族也作为协军,营州地区成了多股胡人交汇处,有契丹、奚、高句丽、百济、室韦、粟特等民族,早就成了小型联合国。

东北十字路口的营州(今天辽宁朝阳)是唐代东北各民族汇集地

680年到700年,契丹和奚接连造反,幽州地区兵祸连连。武周朝廷又是战事不利接连征讨契丹失败,还把西征名将王孝杰也搭进去了。

在边境上的六胡州和营州地区,还有一些保持着印欧人原始形态,几乎完全自治的粟特部落。他们在721-722年叛乱。叛乱平定后,很多叛乱的粟特部落内迁到河南和江淮地区分散管理。但是很多人逃回北方,这些叛徒后人也被安禄山收编。

河北的反唐胡人

而且不只是契丹、粟特人,后突厥汗国也在680年后重新复国,幽州范阳地区是受到侵害的重灾区。兵祸连绵一直到玄宗开元年间,幽州地区的战乱才在唐军的反攻下稳定下来。几十年的连年兵灾,范阳到营州的底层生存逻辑完全变了。完全的丛林法则,人不狠行不稳,礼义廉耻都丢到一边去了。

到了玄宗一朝边境勇武好斗的胡人、破产的农民、不得志的读书人,高门中的失意者,内地的逃犯、从内地流放到边地的刑事犯。这些人是天生反唐朝体制的。而安禄山则是海纳百川,通通收入麾下。这些人的道德底线又低,一旦造起反来,下手极其狠辣。

所以到了玄宗一朝,当时的范阳到营州一带更像是今天的缅北,内地犯了事第一时间往北跑。

安禄山还利用利用粟特人善于贸易的特点,用贸易筹集巨额军资,打造武器铠甲。甚至批量生产伪官的印信和符节。还借贸易的机会,用粟特商人的身份作掩护,在各地搜集情报。

当时遍布各地的粟特人很可能是安禄山的间谍

安禄山为了纯净队伍,在天宝13年14年借着皇帝宠幸分别给2500名中级军官发奖励,还换掉了32名高级岗位军官。

唐朝对河北统治好不好呢,谈不上多好。因为唐初窦建德和刘黑闼事件,李唐王朝对河北地区还是比较忌惮的,太宗亲自下令,减少河北地区折冲府的建立,连征兵的折冲府都比关中少很多。

从河北支援朔方军的粮道

在赋税钱粮方面对河北的征税也比较重。河北、江南的粟米、小麦、水稻沿着运河绵绵不断的供养着两京的权贵们。除了供应两京,河北的河阴仓的粮食储备从常山过井陉口到马邑的粮道还是支持西北朔方军的重要粮道。河北地区的人民负担整体比较重。

到了玄宗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河北地区的破落户逃到边地给安禄山打工的非常多,不过天宝年间李唐的腐败是普遍性的,谈不上刻意的打压河北地区。

另一个原因,边境因为经常处于战争状态,反而好开展一些实验性质的土地改革。开元五年三月,唐朝复置营州于柳城,检校营州都督宋庆礼“开屯田八十余所,招安流散,数年之间,仓廪充实,市里浸繁”。

这些屯田当中有一部分为军屯,还有一部分为流民进行耕种的民屯。这些流民在应募耕种之后,多数会在当地附籍。可见,边境开垦屯田为安置流民或者逃户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有效方式。慢慢的随着节度使掌管军政大权,国家下放的吸引流民的政策反而成了安禄山招揽人心的嫁衣。

范阳安禄山利用了边境的新政策和当地对朝廷不满的情绪,在不触怒中央政府的前提收拢了一大堆不满李唐的“反贼”。

残暴屠戮河北百姓的安史叛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特别是唐军在潼关顶住第一波攻击,郭子仪李光弼出井陉口进入河北与史思明拉锯的阶段。河北各州县人民倒了大霉。安史叛军所经之处,必将城内百姓衣物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精壮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挑在刀槊之上为取乐。

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

贼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资治通鉴》

安禄山军中特别是史思明的部队,下手非常残暴。稍微遇到抵抗破城后必然屠城。比如在魏州一战中,史思明军一天就杀掉三万多人,弄得血流成河。

屠城、虐杀叛军在叛乱初期极为残暴

这样残暴屠城,在当时肯定不会得人心的。

那河北其他郡县怎么办,只能望风而降。

河北州郡迅速投降,搞的玄宗皇帝也是郁闷。他自己还在说:“难道偌大的河北就没有义士了吗”

凶威所至,无不荡覆,衣冠士庶归顺于灵武郡者,继于道路,家口亦多避地于江淮。——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这种烂事做多了,叛军的中高级军官也害怕报复。

《新唐书·史朝义传》:少选,集诸将曰:“吾与公等事燕,下河北百五十馀城,发人冢墓,焚人室庐,掠人玉帛,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公门华胄,为我厮隶,齐姜、宋子,为我扫除。今天降鉴,吾等安所归命?”

史朝义走后,田承嗣召集众将,言道:“我们效力于燕国,先后攻破河北一百五十多座城池,挖坟掘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今该何去何从呢?”

河北快速被拿下的原因——“戴白之人,不识兵戈”

河北那么快就打下来,是几十年内地没有战乱的结果。而且河北在开国的时候因为刘黑闼2次反叛,折冲府就设置的很少,尽管这玩意到了高宗后期已经调不出兵了。但是缺少这种基层组织,到了真的要用兵的时候就抓瞎了。

河北由于长期没有经受战乱,全部望风而降。

是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资治通鉴》

除了早就对安禄山有警惕的颜真卿在秘密准备军事物资,加高城墙。河北其他地区还在盛世的暖风中过着小日子。

颜真卿

实际上河北地区百姓在抵抗安史叛军里出力是非常多的。安史之乱时叛军队伍被河北的义军搅的非常难受。但是这些抵抗都是有人带头组织,要是没有组织的地方,安史叛军一来就崩溃了。

组织的最好打的最漂亮的颜真卿治下平原郡。

颜真卿早就敏锐地发现,安禄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了。如果是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吓得立刻辞职回老家避祸,或者是立刻举报安禄山以求立功。

可由于当时的李隆基已经变成了一个糊涂蛋,谁举报安禄山造反,他就会把谁关进大牢,颜真卿又不能举报安禄山。

所以他表面上装着糊涂,私下里却以防备黄河泛滥为由,募壮丁、广积粮、高筑墙,以随时防备安禄山的反叛(当时黄河流经平原郡)。

平原郡军民抵抗安史叛军

755年11月9日安禄山造反之后,由于平原郡不是安禄山主力南下的必经之地,加上这几年的苦心经营,颜真卿很顺利的打破了叛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派人从小路把河北的情况汇报给了李隆基。随后颜真卿又招募了1万士卒,在平原城的西边举行了盛大的劳军仪式,仪式上他一边泪水直流,一边慷慨激昂地问候了安禄山的十八辈祖宗,并发表了誓死卫国的抵抗宣言,让全军战士感动不已。

颜真卿这一的举动就传遍了周围各郡,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暐(wěi)、邺郡太守王焘、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等人,全都领军前来归附了他。各地斩杀了安禄山任命的伪剌史,把他们的脑袋送到了常山。

燕南豪杰杀贼以地归顺者凡十七郡
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馀万;其附禄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鄴六郡而已。《资治通鉴》

这期间带军东出洛阳的封常清还和河北义士联系,准备南北联手把叛军一勺烩了。但是封常清这辈子最大的失败就是带队去洛阳平叛。他连续在虎牢关、樱子园、洛阳被叛军连扇3巴掌,最后狼狈逃去陕州,河北义军一下孤立无援了。

封常清大意失荆州,唐军丢掉洛阳

叛军拿下洛阳,逼近潼关后,又分兵北上剿灭河北的义军。

残酷而血腥的报复开始了。为了报复河北十余郡之前起义反正帮助官军的行为。安史叛军在河北进行了数次屠城。


“史思明、蔡希德引兵皆至城下……杲卿昼夜拒战,粮尽矢竭;壬戌,城陷。贼纵兵杀万余人”
“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既克常山,引兵击诸郡之不从者,所过残灭,于是邺、广平、钜鹿、赵、上谷、博陵、文安、魏、信都等郡复为贼守。十五年六月八曰,

战乱后期的河北地区治理

河北地区真正的“归心”叛军是安史之乱后期。因为唐军平叛不利,759年输掉了极其重要的邺城一战,史思明再次跨过黄河。这个时候唐军和叛军都知道这场战争想以一方彻底失败作为结束是不太可能了。

唐军9节度战邺城大败而回

连不少叛军将领也开始在的辖区搞治理。

由于官军兵员素质下降的厉害,收复失地的官军的作风也一塌糊涂,让归复唐军的河北老百姓十分失望。百姓感叹这乱世真的是人不如狗。

安史之乱的最后阶段,唐代宗继位。为了马上搞定烂摊子,代宗和回纥人达成条约,这次东进允许回纥人“自由行动”。也就是随便抢劫,唐军不再约束。

再次收复东都洛阳,官军纵火焚烧宫殿抢劫人民

大唐官军和回纥友军浩浩荡荡地开进洛阳后,总共干了四件事——烧,杀,抢,掳。

把洛阳扫荡一空后,唐回联军又变本加厉,一鼓作气洗劫了郑州、汴州、汝州等地。中原的士绅百姓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些穷凶极恶的强盗就是他们日思夜盼的“官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叛军不是傻子,这些中高层还是见识过国家治理的流程的。在意识到不能推翻唐朝后,叛军还是尝试做了“战后治理”。

叛军在河南河北广招“贤士”帮助治理,很多在开元天宝年间过的不如意的小官僚看到了阶级跃升的机会。

投降叛军,帮助叛军治理河北的王伷

这里举一个例子,中唐的王伷。他的墓志铭在近些年出土,让我们看到了安史之乱时底层的唐朝官员怎么进行人生选择的。他在天宝初年考中了进士,之前他在唐王朝做了十来年的官,但是官一直升不上去,到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时候,只做到河南道采访支使这样一个小官。终于安禄山来了,他在大乱中找到了向上的阶梯。他进入到安史政权之后表现得非常地活跃,主要做的一个事情就是帮助安禄山去安抚河北新降附的地区。

唐王朝第一次收复两京的时候对投降的官员处理相当严厉,洛阳和长安处死了一大批被迫投降的官员。王伷跟着安庆绪逃到了相州。但是不久后相州被唐军9路节度使包围了,安庆绪看着要完蛋了王伷又跑到赵州投靠了史思明。一直在史思明的手下治理河北的一些区县。一直到762年,他以燕的中书令的身份投降唐。由于李唐错误的统战政策,很多下层官吏实际上一直帮安史叛军维护和稳定河北的统治。他本人后来也混得春风得意在代宗朝后期才病逝。

战乱结束,中原一片萧瑟

在河北形成实际的割据势力以后魏博、淄青等节度使掌权的地方继续吸引着破产农民和想搏一搏运气的底层官吏。而且由于安史之乱造成了大量死亡,中原的土地矛盾实际大大缓解了。

魏博等地的牙兵都是有田产的,相当于是一个小地主,算是一定程度的恢复了唐初的均田制度。即使租种田亩的佃农过的也还可以。打了这么多年仗,河北的老百姓也懒得去管什么大义了。

加上河朔地区的军阀都是安史叛军的余孽,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一直不肯批判之前的领导人。代宗时期,朝廷曾今下旨把河北地区祭祀安禄山、史思明的庙宇禁掉。但是节度使根本不鸟皇帝。到了后来基本所有反抗过中央的河北名士都被搬到庙里面去祭祀了。唐朝皇帝后来也脱敏了,懒得管了。

河北乡村今天还能找到窦王庙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看到安史余孽怎么他们统治区域去推行他们的意识形态。比如张巡守睢阳的功臣南霁云将军。因为史思明第二次南下时,睢阳附近区域再次被占领。安史叛将叛将极力淡化唐军之前守城影响。南将军后裔被逼的把姓都改了,这么几代人下来,淮西地区这个曾经激烈对抗叛军地区的后人也不服王化了。

后人看到河北地区遍地开花的安禄山、史思明的二圣庙,纪念窦建德的窦王庙。感慨燕地人民不服王化。现代的我们站在上帝视角从东西魏、北周北齐、再到唐初的关东割据势力和唐的对立这段历史去看。逻辑上很自然的把关中河北的对立当成了历史延续下来的仇恨。

但其实安史之乱的问题比较复杂,这种叛乱爆发后最倒霉的其实是河北河南的中原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河北   契丹   太守   天宝   官军   安史之乱   幽州   洛阳   叛军   叛乱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