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年前,贾湖先民吃些啥?

经过地质学家、古气候学家、考古学家等共同研究,贾湖遗址所处的舞阳地区,在中生代时期(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受地壳挤压,土地凹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貌。从伏牛山奔流而来的沙河,携带各种沉积物,在这里淤积出地肥水美的广袤平原。贾湖周边地势稍高,岩矿资源和水资源丰富。贾湖先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地貌部位是在浅平洼地的边缘、河流的自然堤附近,这两种地貌类型都是由冲积和湖积共同形成。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使万物蓬勃生长,动物自由栖息,形成了水草丰美、生态和谐的古环境,为贾湖先民获取丰富的食物来源奠定了基础。树上长的、藤上结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天上飞的、两栖爬的,都出现在贾湖先民的食谱上,更有经过他们驯化后的栽培作物和家畜,以及用粮食酿造的美酒。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

(一)贾湖先民的植物食物

水稻。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发现了野生稻并觉得其稻籽可食用且易于储藏,就逐渐尝试进行有意识的试种,这一有意识的主动选择却成就了稻作农业最早在中国出现,主要代表有长江流域的仙人洞遗址、上山遗址、城头山遗址和淮河流域的贾湖遗址。在贾湖遗址发掘采集的红烧土块中发现了十多例稻壳印痕,在采集的房基、灰坑填土标本中,经浮选法拣选出大量脱壳的稻米,经鉴定大多为偏梗型,也有一定比例的偏籼型,及少量偏野型。由此贾湖先民的食物来源变得更加稳定,稻作农业的出现为贾湖先民定居于此奠定了物质基础。

栎果。俗称橡子,富含淀粉,自古以来作为民间食物被广泛食用。现在,舞阳附近的二郎山和嵖岈山依然有很多橡树,周边不少小商户专门经营橡子凉粉,味道鲜美。贾湖发掘时出土有100多粒炭化栎的果核,均为先民从遗址周围采摘而来作食物用的采集品,大多保存完整。

贾湖遗址出土的菱角

野菱。在贾湖遗址灰坑中浮选出十多个菱的炭化果实,其个体较小,大多仅存一角,个别保存两角,未见完整者,也应是先民从遗址周围采集而来作食物用的。菱角的存在,证明遗址周围应有富营养的较宽阔的水体(湖沼湿地)。值得提及的是,2017年,贾湖湖体清淤后,湖中生长了大量的野菱角,同样比现在其它地方的菱角要小,但生吃甜度较高,蒸煮后口感面甜,味道着实更好。

贾湖遗址出土的大豆

大豆。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大豆有581粒。2021年7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先生的一篇重磅文章《传说还是史实:有关“五谷”的考古发现》,赵先生在该文中特别写到:“通过植物考古,在很多遗址都出土了大豆遗存,目前我们可以认定的最早的栽培大豆出土于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距今8000年。但贾湖遗址出土大豆的尺寸和形态特征介于野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反映出当时大豆仍处在被驯化的过程之中……古代先民种植大豆不是为了榨油,而是直接煮熟食用。”这也是目前贾湖遗址发现证实的第11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大豆人工栽培地。

贾湖遗址出土的莲藕

莲。贾湖遗址浮选出土的莲藕遗存有76件(块),其中,保存好的还可以看到完整的横切面,上面均匀地分布着8到10个气孔,与现代栽培藕在形态特征上完全一致,但相对较细,可能是野生莲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植物可供贾湖先民食用,例如薏以、豇豆、薯蓣、稗属等含淀粉食物,以及山核桃、野葡萄、猕猴桃、构桃等果实。

丰富的食物来源让贾湖先民的粮食有足够的剩余,世界上最早的“酒”也就随之诞生。研究人员选择了贾湖遗址16个陶器残片样品残留物提取和分析,这些样品的年代分属贾湖三个不同时期,包括腹部穿孔的甑形器、小口双耳罐、高领敞口罐等,适合用来加工、盛放和储存酒的原料或成品。被测试的陶片主要是这些器物的底部残片,它们能吸收更多的液体并有沉淀物黏结。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贾湖遗址的陶器残片中含有酒石酸的混合物,可能来自大米、山楂、蜂蜡等成分,同时遗址里出土有野葡萄籽,因此不排除还有野葡萄的可能性。这种混合物就是最早的米酒残留物,证明九千年前的贾湖先民就已经学会酿酒。

二、贾湖先民的肉食来源

贾湖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非常丰富,仅2001年第七次发掘,就出土动物遗存18012块,绝大部分与贾湖先民的狩猎活动有关,这些被捕获的动物种类繁多,绝对数量也比较大,这表明当时贾湖遗址周围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也说明当时人们的狩猎活动相当活跃,肉食来源主要依赖渔猎活动,而家畜饲养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饲养活动在整个获取肉食资源活动中仅占据极其次要的地位。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

1.地上跑的:哺乳动物

猪。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猪的骨骼,主要为破损带有颌骨的上下齿列等260多件。经专家从猪的年龄、齿突磨损程度等方面的研究,证明贾湖先民已经驯养了家猪,并且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家猪的地方。动物考古学家认为,野猪最初可能经常到人类的聚居地附近觅食,久而久之,先民对野猪的生态特征、生活习性有了初步认识,便开始尝试将更容易捕获的野猪幼崽带回聚落饲养,这便揭开了驯化的序幕。

牛类。贾湖遗址出土的牛类有两种:黄牛、圣水牛。属于黄牛的材料有墓葬中出土的51件骨骼,既有残破不完整的下颌骨、不完整的齿列、带有部分额骨,也有头骨碎块、门齿、游离齿、肩胛骨等。贾湖出土的其它牛类骨骼,主要是已经绝迹3000多年的圣水牛。而圣水牛,1925年发现于安阳殷墟并命名,依据出土骸骨数量被普遍推测为早期的家养动物。

野兔。贾湖遗址发现了4个不完整的野兔下颌骨,其中右下颌3个,左下颌1个,下齿列长度接近或者等于下齿间隙长度的特点,同华南常见的野兔华南兔子相似。

獐。又称土麝、香獐,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在贾湖遗址灰坑等遗迹中发现100多个不完整的獐上犬齿,160余个下颌骨,以及零星肢骨,是贾湖遗址保存个体数量最多的一种。

小麂。是麂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种,栖息在稠密灌丛中。现在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亚热带地区。贾湖遗址在灰坑H259中发现较完整的左侧鹿角1件,但角顶端缺损,其角柄下段亦断失,长度85毫米,其大小在一般小麂范围之内。

麋鹿。鹿科,是世界珍稀动物。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姜太公的坐骑就是四不像。贾湖遗址共在灰坑等遗迹中出土发现有麋鹿鹿角等骨骼7件,但都较为破损。

梅花鹿。贾湖遗址在灰坑及探方中出土了大量梅花鹿鹿角及梅花鹿各种骨骼近200件。

獐、小麂、麋鹿、梅花鹿皆为鹿科动物,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且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本草纲目》记载:“鹿肉味甘,温,无毒。补虚赢,益气力,强五脏,养血生容。”

亚洲象。贾湖遗址发现的大象骨骼为亚洲象,但数量较少,主要是第七次发掘出土的齿板1件,第八次发掘出土的十几件象牙雕版。由于发掘发现材料的局限性,还不能完全确定是贸易交流到贾湖的象牙,还是当时贾湖就有亚洲象生活在此,若是后者,则亚洲象很大可能也是贾湖先民的食物之一。

另外,貉、豹猫、狗獾、紫貂等动物也在贾湖先民的食谱中。贾湖遗址出土有4个豹猫(或者野猫)不完整的左右下颌和30多个大部分带有齿列的貉下颌,多在灰坑中发现;贾湖遗址灰坑中还发现有狗獾左下颌4个、右下颌1个,以及不完整的紫貂左右下颌骨各1个。经过科学测定年代,紫貂属于贾湖一期早期动物遗存,从侧面印证了距今8900年至8700年出现的强低温事件。

2.天上飞的:鸟类

天鹅。贾湖遗址发现天鹅骨骼主要是左肱骨,均为灰坑所出。

丹顶鹤。贾湖遗址在灰坑中出土发现丹顶鹤肱骨、尺骨、腕掌骨、股骨、胫跗骨等12件(不包括用丹顶鹤尺骨做成的骨笛)。丹顶鹤迁徙时,总是成群结队排成“人”字形迁飞,角度大约110°,更精确的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44′8″(与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相同)。神奇的贾湖骨笛制作材料就是丹顶鹤的尺骨,音律与数、数学计算密切相关,是不是冥冥之中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呢?

环颈雉,即环雉鸡。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栖息于低山丘陵、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与草地中。贾湖遗址共在灰坑中发现19件环颈雉骨骼,主要包括肱骨、尺骨、股骨、胫跗骨等。

3.水中游的:鱼类

贾湖遗址在历次发掘中,房基和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鱼类骨骼,其中采集标本中可供鉴定的主要有鲤鱼和草鱼以及青鱼。在我国湖泊等淡水环境中,鲫鱼的产量很高,是极易捕获的食物资源,在遗址大量出土鲫鱼应属正常现象,而在贾湖遗址,鲤鱼却占有最大比例,说明贾湖先民有选择性地主要捕捞鲤鱼,这种有意识的行为是后来开始人工养鱼的基础。另外美食家吃鲤鱼多以“斤把”最佳,即重量一斤到一斤半左右,味道最为鲜美。而贾湖遗址出土的鲤鱼骨骼复原后,重量大多是一斤多,这不仅仅是一种偶然巧合,更是贾湖先民味觉的必然选择。

4.两栖爬行动物

龟。贾湖出土的有闭壳龟黄缘种、中华花龟以及龟科属未定种等。研究发现,龟不仅供贾湖先民捕捞食用,也是一种特殊的随葬品,当时可能用作发生的响器或数卜的道具。

贾湖遗址出土的成组龟甲

鳖类。根据鳖甲构造等特征来看,贾湖遗址可能不止一种鳖类,但目前我国最常见、分布范围最广的中华鳖,应是其中主要代表。龟和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美味佳肴。在贾湖遗址发掘灰坑和房基中,除发现有鳖甲1件外,还有鳖板820多件,其余大量鳖类甲片全部破碎,应为贾湖先民食肉后留下的废弃物。

扬子鳄。或称作鼍(tu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贾湖遗址在灰坑中发现有扬子鳄的颈板、背板、骨板及残破上颌、下颌等10余件,部分骨片有人工砍砸痕迹,应为食用时留下的痕迹。现在的扬子鳄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太湖周围。贾湖遗址出土的扬子鳄骨骼,表明当时的贾湖一带比今日多水,且更为暖和。贾湖遗址的纬度为北纬33°37′′左右,大约自七千年以来,扬子鳄的生存地域至少向南推移了2.5个纬度左右。

5.软体类动物

虽然贾湖遗址中软体类动物的甲壳很多,但由于埋藏条件的限制,可采集供鉴定的标本不多,所收集的数十件标本中,仅有2科6属14种,均属于淡水瓣腮类。除4个未定种外,其余10个种中,杜氏珠蚌、剑状矛蚌、短褶矛蚌、河篮蚬四种为东亚广布种,圆头楔蚌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我国东部;其余五种有江西楔蚌、巨首楔蚌、楔丽蚌、拟丽蚌、失衡丽蚌,目前均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这一软体动物群落反映出的也是暖湿的自然景观,表明当时的贾湖地区与现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基本一致,这一结果与其它动物群落和植物群落反映出的自然景观是一致的。

贾湖遗址出土的蚌壳

八九千年的贾湖先民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最早依靠大自然的馈赠来寻求果腹的食物,在漫长的渔猎生活中学会了创制改进工具,掌握了制陶技术,演变出鼎、釜、甑等炊器。得益于逐渐拓宽的食物品种和日益丰富的食用方式,贾湖人的物质生活达到了同期相对领先的水平,精神领域的开化和超前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最广为人知的七声音阶骨笛、刻符、随葬成组龟甲以及成套鼎罐壶组合,隐约可窥中华礼制的萌芽,也凝结着贾湖先民开拓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光辉。(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保护中心 武艳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先民   扬子鳄   丹顶鹤   下颌   骨骼   遗址   大豆   年前   食物   动物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