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还有几波?这场战斗,是时候开知识外挂了!

前几天,北京、江苏、西安......这些地方“不讲武德”,最高地表温度直接飙到了70+℃。这是要把大家都烤成烤鸭、盐水鸭、肉夹馍啊。



i人都成了e人,毕竟大家都成了“熟人”。



不止人熟了,北京大爷在楼道养的小河虾也“煮”成了水煮虾:


图源:凤凰生活报告


河北小伙泡在盆里的衣服也冒烟了: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再将视野放至全国,可谓是 “南涝北旱”plus版,全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高温不退,部分地区气温飙升到40摄氏度以上。

同时,中原地区前期遭遇长期阴雨,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将面临入梅后的又一次强降雨


图源:Vista看天下


真所谓:“你在南方的暴雨里,湿透衣裳。我在北方的烈日里,烤干心房。”



那么接下来高温是怎样的走势?去南方真的就能避暑吗?高温下如何做好防晒?


在今天这个全国科普行动日,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我们要用书本知识来打败炙热!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用理论武装头脑,用实践降低体温


1

拉尼娜走了,厄尔尼诺来了


哈?拉尼娜是谁,厄尔尼诺又是谁?


简单而言,“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显著偏暖的气候现象。相反的偏冷情况则被命名为“拉尼娜”。



5月初,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一份关于热带太平洋海温监测的通报,表示异常持久的拉尼娜现象在持续了三年之后现已结束。


预计在2023年7月至9月期间,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中性转变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为80%。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监测,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2023年夏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那进入该状态意味着神马?


举个栗子,在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发展的夏季,受到赤道太平洋信风减弱、热带西北太平洋与日本海异常气旋式环流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夏季风雨带偏南且东北低涡较为活跃,这导致南方大部与东北地区降雨通常会偏多;


而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多为日本海气旋环流西侧偏强的偏北风和下沉气流控制,因而多晴朗且降雨较少,并伴随有更多高温热浪过程。


啊,前几天北方热南方雨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而根据专家对今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分析,今年夏季前期将主要是“南涝北旱”的趋势,南方降水偏多的同时,北方高温热浪过程也较为频繁;


在后期,雨带还是会向北明显扩展到华北、东北南部一带。


哦豁,北方人终于有盼头了……


被滚烫热垫弹射出去的滋味,真的是尝够了……




2

高温天,平等惩罚每一个南北方人


这段时间为了避暑,南方游客想着来北方找个避暑胜地,结果——来的这是必熟山庄吧!


图源:Vista看天下


在“非洲人来了都得热晕”的广东,小伙威仔受不了“水煮天”的煎熬,决定花千元机票逃离南方。


可惜他努力错了方向,将目的地定在了北京。事实证明,北方40℃的高温,会平等地惩罚每一个南方游客。


图源:小红书


不过如上所说,专家称,厄尔尼诺现象会持续较长时间,且2024年有望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

图源:中国气象局


啊哈,看来高温天气,平等地惩罚每一个南北方人,谁都别想活。



不过虽然同样得热,南方的湿热和北方的干热,还是大有不同。


先区分一组概念:“气温”和“体感温度”。


气象温度: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


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转换成同等之温度,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等的综合影响。


图源:科普中国


那综合这么多因素,体感温度是怎么计算出的呢?


1984年,罗伯特·史特德曼发表了《体感温度的通用公式》



其中AT为体感温度(°C)、T为气温(°C)、e为水汽压(hPa)、V为风速(m/sec)、RH为相对湿度(%)。


这里面Ca是外衣的吸热系数,白色外衣约为0.2,黑色外衣约为0.7,Mc为云量系数,晴天为0,阴天为1,la则是一个常数。


好多字母,太难算了?没关系,上图谱~


图源:NKPhysics


可见,在同样的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小、风速越大时,能得到较低的体感温度。


而南方靠海,受到暖湿气流的吹拂,雨水多,空气中的水汽也多。北方远海,受到冷干气流的吹袭,雨水少,空气中的水汽也少。


因此,在同样的温度下,南方会感觉更湿热,北方会感觉更干爽。


不知道看到这,北方的朋友心里有没有好受一点……



3

宁愿热死,不要晒死


南北方同样的温度,不是同样的热,但晒,是平等地针对每一个南北方人。


众所周知,防晒,防的是紫外线。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0~15表示。紫外线指数值越大,表示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危害越大,也表示在较短时间内对皮肤的伤害愈强。


图源:百度百科


紫外线根据波可分为近紫外线(低频,UVA),远紫外线(中频,UVB),超短紫外线(高频,UVC),和极紫外线(超高频,EUV)。


其中,中频中波紫外线UVB,由于其阶能较高,对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光损伤,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扩张,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长久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


低频长波紫外线UVA,虽不会引起皮肤急性炎症,但对皮肤的作用缓慢,可长期积累,是导致皮肤老化和严重损害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防晒”主要是为了防UVB和UVA,一个防“晒成皮肤癌”,一个防“晒得加速老”。


图源:百度百科


于是,这届网友在“防晒”这条赛道上玩出了新花样。


从防晒霜、遮阳伞、太阳镜到防晒衣、防晒帽、防晒手套,甚至还有防晒面具、防晒袜、防晒鞋:

简直全副武装不留一寸肌肤给太阳。在这个夏天,防晒服华丽转身,逆袭为打工人的“护身服”。


图源:凤凰生活周刊


各种防晒都整起来后,可能有小伙伴迷惑,怎么还有物理防晒剂?它和化学防晒剂区别是啥?咳咳咳,敲黑板了~


物理防晒剂是利用反光粒子,比如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等,使用物理遮盖的方式,阻挡、反射或散射掉紫外线,使到达皮肤的紫外线量得以减少来达到防晒的目的。



物理防晒通常停留在皮肤表面,不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对皮肤较温和。只是它质地稍显厚重,用了之后会泛白,而且容易堵塞毛孔。


化学防晒剂,又称紫外线吸收剂,能吸收有伤害作用的紫外辐射的有机化合物,按照防护辐射的波段不同,可分为UVA和UVB两种吸收剂。


由于化学防晒剂分子会被皮肤吸收,因此吸收紫外线的过程发生在皮肤内部,并由人体代谢而清除。



当然,如果你不想搞懂这些,也可以走硬核防晒,除了路子野点,没什么毛病~


老话说,心静自然凉。静下心来扒扒这高温天背后的地理、物理、化学知识点:开空调的电费都省了一丢丢。看来知识不仅能武装大脑,还有降温功效。


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学习知识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践。


虽然人间骄阳没有正好,吹过林梢的也可能是热风,但此时的孩子们,倒是真的正当年少。


希望大家对知识的好奇心和热爱,也和夏日一样漫长炙热。在这场和高温的长线战斗中,开好知识外挂,用魔法打败魔法,用炙热打败炙热~



参考资料:

1、凤凰WEEKLY-中国人和紫外线到底有什么仇?

2、果壳-北方高温南方雨?厄尔尼诺的影响不止于此

3、三联生活周刊-高温“不讲武德”,北京今夏为何这么热?

4、中国气象局-它回来了,全球气温会创新高吗?

5、NKPhysics-我们为什么热——体感温度详解

6、Vista看天下-热疯了,40℃的北方高温会惩罚每一个嘴硬的南方游客


#暑期创作大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厄尔尼诺   日本海   高温   相对湿度   太平洋   水汽   炙热   紫外线   防晒   北京   中国   气温   外挂   温度   物理   皮肤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